
2022年是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和北京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也是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一周年。为积极探索名城保护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推广,结合北京市基础教育“双减”工作,实现育人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学生成为北京名城保护的生力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名城委办公室”)支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称“市教科院”)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称“市规划院”)合作开展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推广”项目(以下称“名城保护教育创新实践”项目)。

邱跃理事长介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名城保护教育创新实践”项目将在北京市成立6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创新工作室”,并以其为平台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教育现状调研、教师培训、课程研发、学科融入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室将通过一系列专家授课、专业辅导、评价展示活动,推动一线教师自主开发融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的创新课程,以北京老城、三山五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等保护区域为线索,将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
4月29日,项目开展了第一次线上培训会。首规委办名城处副处长陈晶、市规划院公共空间所副所长赵幸介绍了北京市名城保护工作总体情况及名城保护进校园有关设想,市教科院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执行主任王巧玲介绍了“名城保护教育创新实践”项目主旨与预期成果,市规划院名城所规划师刘健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体系与脉络》作主题演讲。全市6个区的8位教师代表分享了已开展的名城保护教育实践经验,并就下一步工作展开研讨。








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分享实践经验
“名城保护教育创新实践”项目拟于2022年底形成课程研发成果及优秀教学课例,推荐纳入教育部国家教育智慧平台展示,增强中小学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与行动能力。今后将不断完善方案设计,持续开展名城保护进校园有关活动。
下一步,名城委办公室将支持市教科院与市规划院合作推进“名城教育创新实践”有关工作。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市规划院科技委副总师冯斐菲受邀担任创新工作室特聘专家。首都城市规划和名城保护领域专家将携手教育领域专家和一线老师,广泛开展“名城保护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心里种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种子,并逐步生根发芽,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北京名城保护的生力军。
本内容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发挥规划力量,筑牢防疫屏障——全市责任规划师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二次倡议书
5·18国际博物馆日 | 宅家带您解锁云端博物馆!
京城古迹丨妙峰金顶:沿着京西古香道,前往中国民俗学的圣地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校园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