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谭纵波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 )

这个话题比较新也比较大,我从规划人的角度来谈一点想法。碳达峰、碳中和这个目标是新近提出来的,但低碳、低碳城市规划的提出实际上已经超过10年了,当然现在有新进展。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有这么几点可以讨论。

首先,城市尺度和全球气候变化尺度相距甚大。国土空间规划实际上提供了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全域视角。最新的“三调”数据大家都看到了,到建制镇为止的城镇建设用地只占了国土空间用地的1.08%,城市与全球气候变化相比尺度相差巨大,有很多问题很难放在同一个层面去讨论。虽然城市的碳排放占了90%多,但实际上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其次,碳中和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形成之后的大部分气体是CO2O2是因为后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增加的,到今天形成了一种平衡。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得这种平衡开始被人类的活动所打破,带来一些问题,即由温室气体效应导致气温的上升。现在谈气温上升带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等等,讲的都是负面影响。但其实也有正面影响,比如中原地区的降雨量增加,黄土高原多年后有可能变成森林覆盖地区等。全球气候变化除自然过程外也有部分人为影响因素。那么,我们打算花多大力量去干预这件事呢?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经济问题,更是国际政治问题。在国际上有一个关键问题被有意忽视掉了,就是人口问题。如果我们站在科学理性角度去看的话,这个问题是回避不掉的。碳足迹是以人为单位进行计算的,降低碳排放只是降低它的强度,总量就是强度乘人口总数,我们不能只谈一个变量,不谈另一个变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报告只字不提总人口问题。现在人口是78亿,如果是7.8亿呢?按照前面一位专家的研究数据,现在自然界能够吸收30%左右的碳排放,那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讨论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口问题。

IPCC报告提到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时,用了一个近乎斩钉截铁的英文表达extremely likely(极有可能),但对一个关键问题却没有回答,即地球的气候变化是以60万年为周期的。在200多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地球气候也在变化。到底化石燃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有多少,IPCC报告并没有解释清楚。所以,全球气候变化更像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用科学依据和科学态度去讨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难度还是蛮大的,所以这就是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的尴尬情形。

第四,在碳中和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碳中和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碳汇,二是减排。虽然说减排这件事情跟城市相关,但是用规划的手段能不能去约束碳排放的强度和量是存疑的。很多减排和碳汇的技术手段与城市规划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在减排方面,工业、交通甚至建筑部门的努力更加直接;至于增加碳汇,城市里那点绿地增加的碳汇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规划能做什么?规划通常是减排技术应用的平台,有很多减排技术可以应用于城市,比如交通技术、绿色建筑、城市结构等。同时,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碳中和只是诸多规划目标中的一个。我们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如果没有碳中和这个目标,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没有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没有创造步行友好环境、减少机动车出行的目标?等等,其实是有的。碳中和只是加强了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对这个目标的认知。

此外,现在刚好有一个机遇,城乡规划正在转向国土空间规划。我们可以站在国土空间全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种什么树、什么草才能起到最大的碳汇效果?国土空间规划要不要增加这类内容?是否不光定指标,也考虑种什么树、什么草、什么农作物?这也许是以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这样不仅是减排,在碳汇方面规划也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

【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董珂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控制性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第一,我们要坚定“双碳”目标。回顾过去,有确凿证据证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升温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展望未来,到2035年我国要在水、土、能矿消耗增量不超过5%~15%的前提下,实现GDP总量和人均1~1.5倍的增长,方能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兼顾“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和“五位一体现代化”的道路,“约束”和“目标”二者不可偏废。

第二,在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我们能为“双碳”目标做什么贡献?我们可以从全周期的3个阶段进行分析。规划设计阶段,制订规划本身并不产生碳排放,但一个好的空间格局将对后期管理运营产生决定性影响,例如:多中心、组团式、开放型的空间格局就比单中心、摊大饼式的空间格局效率高,所以这个阶段的贡献在于“系统优化”;建设更新阶段,建设所产生碳排放约占总排放的25%~30%,而延长建筑寿命是降低“年度均摊”建设碳排放的最有效手段。此外还要创新绿色设计、使用绿色建材、推进绿色建造;管理运营阶段,国家统计碳排放和推进碳减排有两种途径,一是按省市县分解,二是按部门领域分解,第二种方式通常主要分为4个领域,即:能源、工业、交通、建筑,但这种分解方式容易导致任务“碎片化”。即将出台的国家指导意见里面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城乡建设领域”,这是很重要的进步,有利于绿色低碳任务的系统推进。这个领域跟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密切相关,我个人认为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能源。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等,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性领域。规划涉及到能源基础设施类型和布局的变化。例如: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布局新能源设施、预留区域特高压廊道、在城市层面推进源荷网储一体化建设、在社区层面推进光储直柔一体化设计、推广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等。

(2)交通。包括推广“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实施分区机动车限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和立体化停车设施等。

(3)水系统。包括建设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等。要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统筹区域和城市水系统,统筹防洪和排涝,实现系统治理。

(4)废弃物处理。包括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等。要普及“垃圾是错配的资源”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5)建筑。包括控制建设强度和建筑高度、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甚至零能耗、负能耗建筑、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等。

(6)自然生态与园林绿化。虽然我国陆域自然生态碳汇能力仅占碳排放的10%~20%,城市园林绿化的碳汇贡献更低,但无论是“双碳”目标还是其他目标,最终的“初心”都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自然生态和园林绿化本身就是服务幸福美好生活的,并不只是通过“碳汇”这一途径来实现。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智慧运营管理,对降低碳排放的贡献率将达到15%~20%左右;二是绿色生活方式,因为所有碳排放行为最终都指向人的生活、生产的目的也是服务生活,所以供给侧碳排放是“果”、需求侧碳排放是“因”,要从需求侧这个“因”倒逼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依托市场经济规律推动碳减排。其核心是推动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内部化”。我们可以从制度经济学原理中得到启发,这也是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最具亮点的一部分。目前资源环境消耗过度、经济发展效率不高的种种问题,核心原因是产权不清,无论是自然资源产权、碳排放产权、水污染权等,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一问题。产权不清导致资源滥用,因为如果不需要为碳排放付费,必然会导致不计碳排放“公共成本”的“私人盈利”行为。唯有明晰碳排放产权,让所有碳排放行为都充分付费,而碳吸收行为可以收费,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合理价格,才能促进全社会走向一种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由被动到自觉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总结来说,绿色低碳既要“堵”又要“疏”,既要发挥有为政府在配置要素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是:明晰产权——充分计价——建立公平公开交易的市场——形成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低碳的产品——引导人们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发展方式变革。


【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唐鹏

(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围绕在规划中如何践行“双碳”战略目标,我结合成都相关实践工作,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个人认识。

 (1) 对碳排放、碳汇与城市空间要素映射关系的思考

一是在宏观层面,我认为空间规划中关注的“人-城-境-业”各类要素和碳排放、碳汇之间的量化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明晰。以成都为例,“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58万人,城乡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50多平方公里,GDP年均增速达7.1%,而成都的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长2.2%。只有理清其中的相关关系,才能判断出未来的趋势以及怎样达到拐点。所以,我们亟待在宏观层面建构起关于碳排放、碳汇与人口、用地、生态、产业等各类要素间映射关系。二是在片区层面,也应建构一套城市绿色低碳测度模型,对片区内绿色交通水平的提升、产业门类、建设强度、生态环境等对碳排放、碳汇造成的影响进行测度,以衡量低碳社区、零碳社区的实际建设水平。

(2) 成都市以公园城市建设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探索

现阶段,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一是推动空间结构调整, 围绕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优化,全面提升固碳降碳能力。构建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加58万亩的国家储备林,实施龙门山脉30万亩林地生态修复,并通过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等方法提升碳汇能力。引风入城,构建“8+26+N”的通风廊道体系,制定通风廊道管控要求,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创新产业空间组织方式。成都强化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强产业功能和城市片区的有机融合,以产业功能区为单元进行产业空间的组织,强化产城融合的建设导向,大力推动职住平衡,按就业人群需求布局相关配套设施,全面满足人的职住、出行等需求。

三是推动交通结构调整,引导市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都推动“三网”融合,构建“轨道+公交+慢行”高效衔接的绿色交通体系,扩大新能源车在各领域应用。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天府绿道核心骨架,构建区域级、城市级、社区级三级共16930km的绿道慢行网络,并依托绿道串联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在其中形成通勤道、通学道等多元慢行交通网络,并通过蓉易行APP获取公交出行积分等方式全面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习惯的形成。

四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推动能源供给向低碳化多元化提升。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能力,深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并加快推进特高压建设,降低能源传输损耗。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2期
《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