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自然资源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推动新思想在自然资源领域全面落地实施,本报推出专栏“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学思践悟”,邀请自然资源系统领导干部、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业内外专家学者等分享所学所思所悟,领学习之先风,解实践之困惑,谋事业之发展,为建功新时代凝聚力量。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当前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和鲜明实践指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所蕴涵的地球人类家园的整体思维、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辩证系统思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引领,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北京世园公园湿地 何建勇 摄
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似两个领域的思想理念,实则关系密不可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深演变,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加剧,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国问题。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升温、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等全球性紧迫性问题。
生态文明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集人类文明思想之大成,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里郑重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真正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
生态文明为人类共同价值准则提供重要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就是要让各国人民都能够参与到共商共建共享式发展之中,不被强权逻辑和经济利益所囿,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球大多数民众。这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应努力追寻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从世界古老文明中寻求生态智慧,使生态文明成为文明跨时空交流的平台。作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公约数,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成为各派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平台,引导全球从工业文明向新型文明转型,增进不同制度的环境公平和社会正义,使社会主义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引领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价值引领、夯实绿色发展根基,从而保护好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提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依据。一些西方老牌帝国主义以国强必霸的逻辑预设中国,认为中国必然实现新帝国扩张,在资源上必然会与各国发生争抢冲突。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找到驳斥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从来没有搞过殖民主义和霸权扩张、从来没有建立过基于血腥征服的军事帝国、从来没有进行强加于人的文化输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也绝不会是“新殖民主义”,必定依靠“自立自强”实现自身发展,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投资贸易中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各方绿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凝聚国际共识。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生态问题没有国籍,环境污染没有疆界。世界各国要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团结协作,凝聚力量,加强生态治理的政策连接、制度对接,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模式和机制,共同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安全的正确路径,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大力推进绿色能源生产和绿色能源消费,清洁能源已成为能源增量的主体,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第一大国,植树造林绿化了中华大地,为绿化地球作出了中国贡献。无论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意蕴还是全球性生态环境议题的治理合作而言,当代中国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撑。加强国际交流和履约能力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切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并提出:“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
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将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化为一个个坚实的脚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和主要推动力。中国是全球增长的基石,世界稳定的来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模式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新模式,赋予现代化新内涵。从历史上看,欧美国家率先踏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然而,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大多数伴随着殖民和侵略,而且在实现现代化后不同程度地出现贫富差距、社会分裂等弊病。欧美模式并不适配所有国家。从现实上看,一些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运动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然社会动荡、经济萧条;非洲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对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外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汲取了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些有益经验,又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带领人民立足国情自己走出来的,不仅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也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一种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的现代化道路使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迈向历史新阶段。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初审:杜潇诣
审核:程秀娟
审签:赵晓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学思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