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链接关注我们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已作为居住类“历史”地段更新试点被列入全市首批13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重点推进。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保护与更新双重平衡,解决民生和保护利用问题。

深入历史研究、提升历史价值、彰显人文特色
荷花塘地区丝织手工业历史地位重要,其发展变化印证了南京明清至民国时期传统手工业发展由盛转衰的时代缩影。通过历史资料再挖掘、再梳理,优化历史价值认知,提出荷花塘是南京现存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传统民居形制样式也与其丝织手工业发展关系密不可分。
荷花塘地区传统民居由于生产需要,长久演变形成面阔狭窄、多进穿堂式、小院落、结构简明、外观朴素的建筑特点,前宅后坊式、前坊后宅式和前店中宅后坊式等平面布局形态应运而生。
高岗里39号 原“王春发”云锦作坊。该建筑是门西荷花塘地区丝织手工业“前宅后坊”的典型代表,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基于历史文化价值,依托相关资源,突出丝织手工业文化特质、加强历史文化展示引导。深化方案重点补充丝织手工业展示场所,结合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及环境的修缮改造,落实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的空间,采取建筑空间利用、历史场所恢复、铭牌展示等多种方式。
公共服务与文化展示引导图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扩展保护对象、优化保护体系
本次保护规划深化方案调研梳理校核了包括历史街巷、传统院落空间、各类建筑遗产、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等在内的街区各类保护对象,突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在详实现状及历史信息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注重多元风貌的保护,将各时期、各类型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保护体系,拓展保护对象。

建筑年代

建筑质量

建筑高度

建筑风貌

加强历史格局与整体风貌展示
优化保护体系、丰富保护层次、细化保护措施
延续街区整体肌理、通过建筑形式与色彩控制,展示老城南传统住区特征。优化保护体系,完善街区与建筑单体之间的保护层次、强化院落保护控制,细化各类保护措施。

历史街巷与建筑遗存分布图

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
加强整体风貌展示
增加第五立面保护控制要求,提出材料、形式等管控要求。注重街巷公共空间营造,结合井台、老树或大树及建筑前空间增加历史信息展示、绿化美化以及景观设施。
严格按照地籍落实历史街巷边界
优化街巷起止点,针对历史街巷保护现状的差异分为一类街巷、二类街巷,优化形成两类保护要求,保证界面连续、风格统一,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强化院落分级保护控制
根据传统格局保护与建筑现状划分三级院落,分级管控院落建筑布局朝向、界面与环境。
传统格局保存完好的院落
传统格局局部改变的院落
传统格局无存的院落
细化形成建筑分类保护措施
为增强更新项目实操性,对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要求进行保护;历史建筑按照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具体要求进行保护并鼓励活化利用;作为街区主体的传统风貌建筑列为规划控制建筑纳入保护体系,同时提出促进有机更新、改善内部空间、增设必要设施、提升宜居性等要求;其他建筑要求外观风貌应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

“刚”“弹”结合
加强规划衔接、促进更新实施
在“居民自主,有机更新”模式下,规划指标控制坚守底线保护的同时考虑居民合理的自主更新需求,允许合理的更新建设行为,制定刚性与弹性结合的建筑保护更新策略与措施,并制定保护更新指引、明确有关非法定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菜单”,协调好保护与更新实施的关系。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公示详情



7月15日(本周五)下午15:10-17:30
“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
学术研讨会将在江苏省园博园举办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在线观看网络直播


审核:陶乐
审稿:朱佳
发布人:潘昕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荷花塘,展新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