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动态】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 2022年第2期

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专栏,向大家推介一篇关于城市形态韧性研究的综述文献。


(专栏编辑: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来源:SHARIFI A. Urban form resilience:a meso-scale analysis[J].Cities,2019,93,DOI:10.1016/j.cities.2019.05.010.

【学术动态】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 2022年第2期


城市的物理形态是规划师对城市系统进行干预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城市形态的组成要素往往存在很长时间,可以将城市锁定在可取或不可取的发展轨迹中。未来几十年世界城市人口将显著增加,这意味着有形建筑环境的显著扩张。因此,将韧性思维融入城市形态理论和技术,对于避免不良的轨迹将至关重要。这首先要了解城市形态在降低长期风险和增强城市韧性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并确定实现城市韧性形态的关键要素。本文目的是通过文献综述,找出中观尺度城市形态与韧性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所探讨的中观尺度要素,涵盖社区设计与密度、土地利用组合、地块、城市街区、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与配置等。


先基于理论视角阐明城市形态、韧性和韧性城市形态的含义,并引入了Sharifi (2019b) 提出的城市形态韧性分析的概念框架(框架包括4个方面,即什么的韧性、为了适应什么、在什么阶段的韧性以及韧性的目的),用于指导中观尺度城市形态要素与韧性之间联系的理论或实证文献分析。采取宽泛的文献检索策略,审核了117篇相关文献,在修订过程中,又纳入了12篇文献。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的内容分析,阐述了社区、地块、街区和开放空间的形式如何有助于或削弱城市的韧性。


分析表明,在社区形态方面,作为城市肌理中必不可少的单元,社区在实现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设计和韧性之间的联系未得到充分探索,但现有研究表明,社区应该被设计成相对自给自足的模块,其特点是内部联系强,与邻近模块的联系中度强,与遥远模块的联系较弱。这种层次结构足够灵活,可以在城市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创建无缝连接,并在自组织、效率、冗余、多样性和协作能力方面提供好处。


社区密度方面,许多研究探索了社区密度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稀缺和社会经济挑战的韧性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表明,发展韧性城市需要适当的密度水平,以促进低碳、低成本、高效地获取资源和公用事业。此外,紧凑发展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它通过促进社会交往,促成社会网络建立,增加社会资本,从而提高社会韧性。也有研究分析了混合土地利用与韧性之间的关联,同时与土地利用组合相补充的紧凑性可以加强其积极影响。


地块/街区与韧性之间的联系也得到了相对深入的研究。已有研究支持了细粒度的地块/街区对创建韧性城市的有益影响,考虑到其可以容纳各种活动,并足够灵活,可以适应增量变化。然而,由于一些活动可能需要较大的地块和区块,建议通过遵循幂律分布来确定地块和区块的最佳大小来满足此类需求。这样的分布可以在多样性、冗余性和效率方面提供多种好处,并可以增强对各种压力源的恢复能力,如能源冲击、洪水事件和经济危机。同时,适当设计地段/区块和采取必要措施将它们融入公共领域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社会经济韧性。


开放空间的设计和配置影响着多种压力源的韧性。其中对社会资本福利和地震反应/恢复的益处的研究更受重视。有研究认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互联性、多样性、效率、灵活性、模块化、多功能性、冗余性等特性,形成一个多元化、互联的多功能开放空间网络,有利于城市的弹性。


总体来看,研究为中观尺度城市形态元素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提供了有益见解,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首先,所有形态元素都对城市形态韧性有影响,但某些因素相对缺乏探索。同时城市作为复杂和动态的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需要以一种综合的方式运作,以建立一个功能良好的整体。因此,不同的城市形态元素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该考虑它们在时空尺度上的相互联系。应当对不同城市形态元素组合开展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并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组合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压力源的目标、优先级和要求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形态冲突和权衡,如改善土地利用组合可能会影响住房负担能力,提供开放空间可能与增加紧凑性相矛盾,高密度的建筑不利于健康宜居并会导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问题。现有的冲突证据主要与“密度”有关,这表明由于密度增加而可能出现的潜在冲突。尽管其他因素可涉及较少的冲突,但随着城市形态韧性研究领域的扩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冲突。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以更全面的方式探讨潜在的权衡和协同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不只是物理的人工制品,非物理因素可以在实现城市韧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探讨城市形态因素相对于非物质因素(如收入、家庭规模、就业状况等) 的相对影响,探究物理因素和非物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恢复能力,是否可以通过物理因素和非物理因素的耦合实现进一步的协同作用等。


总之,城市的形态及其韧性有重大影响,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必要告知规划者和决策者韧性模式,以防止陷入不良的城市模式,避免灾难性的后果。这一文献综述可视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步骤。由于预计最佳设计参数将因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希望开展更多针对具体情况的研究,以便为规划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更多针对具体地方的指导方针,就增强城市形态的韧性来制定计划和战略。


(供稿:王海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术动态】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 2022年第2期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学术动态】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 2022年第2期

【学术动态】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 2022年第2期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学术动态】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 2022年第2期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动态】城市形态韧性:中观尺度的分析 | 2022年第2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