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点推介全国建筑大师——孟建民院士,他是当代中国建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和建筑学术研究,对我国建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孟建民
(1958年- )
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主任委员、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设计师、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会长。被先后授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等奖项。
孟院士主持设计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昆明云天化集团总部等各类工程项目二百余项,获得各类专业奖项8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的项目负责人。出版《本原设计》《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失重》等多部论著,提出了“本原设计”的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与路径。

代表作品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中国安徽合肥巢湖北岸,整个纪念园占地约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纪念馆为园区的核心部分。渡江战役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解放战争中跨江统一全中国的重要战役,该纪念馆以“渡江”、“胜利”为主题。设计创意是以简约、象形的表现主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巨大的前倾三角形实体展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度与动感,从而营造“渡江”与“胜利”的氛围与场所感。
设计在两块巨大三角实体中间空留出一条6米宽的“时空”隧道,将当今与历史贯通于一起,人们通过“渡”与“登”的行为动作体验与感受战争、胜利的隐喻。两块巨大的纪念体犹如巨碑默默地向后人示意与陈述,以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包容态度客观地追忆以往,回顾过去,启迪后人追求和平与进步。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项目地点/广东·深圳
项目规模/352478平方米
项目时间/2012年建成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最大规模公立医院,也是首家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医院结合深圳地域气候特点,采用多种创新设计手段,是生态型医院的典型代表作品。
设计通过构建宜人的生态型微循环系统、先进的诊疗中心模式、人性化的立体交通接驳系统打造医院独特的人文关怀。医院街、下沉庭院、屋顶花园、组团园林等设计手段,降低了医院日常运行能耗,同时营造健康舒适的就医环境。门诊部每一科室呈中心化布局,简化流线,提高诊疗效率。医院内大量的下沉庭院设计,形成双首层的交通概念,有效实现人车分流、无风雨接驳,进而提高救治效率,减少对城市的交通阻塞。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遇难人数达两千八百多人。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建设部为玉树重建组织了一次建筑师集群设计,孟建民带领团队参加并创作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项目基地位于结古镇的南入口格萨尔王宾馆遗址旁边,成为进出玉树的必经之路。方案以保留的格萨尔王宾馆遗址为展示主体,纪念馆主体隐于地下。新旧建筑“一隐一显”,设计采用控制地面体量的方法,尽可能突出遗址本身的视觉震撼力和纪念意义。地面通过两条线性元素进行限定,两者之间围合的广场是举行仪式集会的纪念场所。贯穿场地的折线形“裂痕”作为采光缝限定出遗址保护范围,同时建立起遗址与地下展厅的视觉联系。极简的直线形纪念长墙以暖色毛石制成,直指结古寺。长墙不仅隐含着内在精神寓意,同时作为遗址的背景与远方群山相融。沿着墙体设计的85个转经筒,成为人们进出玉树时的标志性建筑部分,在纪念馆转经祈福也成为当地藏民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当代楼
设计方案以“珞珈山门、传承创新”为创意出发点,通过绿庭高台、青砖飞檐创造出武汉大学百年传承、高山仰止的门户形象。同时结合更为现代的空间语汇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选用,展现武汉大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高校风范。

武汉大学当代楼,湖北武汉,2017
(下滑查看更多)
推荐|“为武汉而设计”优秀建筑师系列(一)
推荐|“为武汉而设计”优秀建筑师系列(二)
院士专栏|“为武汉而设计”优秀建筑师系列(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众规武汉):【院士专栏】“为武汉而设计”优秀建筑师推介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