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最终投影到城市空间中。聚焦当下,新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共同推动着传统城市空间的转型,驱动着未来城市结构和功能空间的变化,“新兴技术-居民个体-城市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展望未来,在我国数字中国、碳中和等发展愿景下,技术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将进一步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在此背景下,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系列展览旨在展现并探讨新兴技术与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关系,具体包含“科技赋能未来城市空间”、“未来城市个体变革”、“未来城市居住场景”、“未来城市工作场景”、“未来城市交通场景”、“未来城市游憩场景”、“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未来城市智慧创造”八大主题。其中,主题一为本次展览的整体介绍;主题二重点阐释技术赋能下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城市五大功能空间场景主题从空间本体演化视角展示国际国内近40个代表性具体案例;智慧创造主题则从创造实践视角展现百余个国际国内前沿案例。

相关代表性案例
本次展览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龙瀛担任策展人。龙瀛以城市空间作为实验室,研究方向是城市科学(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研究兴趣是城市空间测度、机理认知与效能提升。他是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与执行主任。

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
北京城市实验室致力于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量化城市系统,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和见解,并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城市科学。实验室近五年主攻城市科学,依赖大数据与传统数据、量化研究方法、应用城市模型以及先锋技术手段这四种工具,开展了大量的解析、模拟与评价方面的多尺度、多维度的实验测度研究,致力于在对城市空间机理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对其效能提升路径进行识别。(详情可访问北京城市实验室官网:
https://www.beijingcitylab.com)
此前, 北京城市实验室和腾讯研究院发布了《WeSpace 2.0·未来城市空间2.0》研究报告。关注更加智能化、算法化、数字化的个体变革新现象与未来城市空间的新特征,为本次展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支持。

北京城市实验室部分成员
科技赋能下的城市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概念逐渐扩展至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人商店、智能住宅、智慧社区等产品相继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效率以及休闲空间的多样性及可达性。然而,智能化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发出了挑战:由于智能化产品能够高效处理繁杂的机械性工作,目前许多技术含量较低、高危险或重复性高的工作正在被智能化设备所代劳,机器人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掀起了劳动力市场变革。
城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是人类实时化的按需定制。凯文·凯利曾指出:“人们对于即时使用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即时性需要精确匹配与深层合作;人们的生活正在加速,唯一足够快的速度就是‘立即’,而信息通讯技术倾向于将每一个事物都导向按需即时使用;按需使用的即时化更偏向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同时,人们所预期的事物处理方式也在由批处理模式向实时模式转变。”

近十余年来城市不同层面的发展变化
城市内产品和服务的变化趋势
信息产品的
流动化、众创化、碎片化和算法化
强大的信息流服务降低了创造信息的成本,大众也能创造出新的信息流,并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在流动过程中会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碎片化的信息虽然与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相适应,但也可能导致人们的学习深度不足。不难发现,与日益丰富且庞杂的信息接踵而来的是人们破碎的时间、缩短的注意力,以及肤浅的思考。同时,由于大众创造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众创、众包的信息衍生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音乐、电影、书籍等艺术形式正在逐步民主化。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平台提供了各类实时、便捷的资讯,例如交通实况、购物消费、旅游景点等信息,人们开始习惯、甚至过分仰赖经由平台演算过的信息,这不仅导致了生活中随机效应的降低,也减少了个性化选择的可能性,渐渐形塑出一个由大量算法而非人们个性偏好驱动的城市。在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的时代,人们的行为与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被算法所左右,进而引发城市物质空间的大规模转变。

多样化的信息产品
耐用品的
共享化、服务化、个性化和体验化
近几年,“共享”概念在城市运行的各个领域蓬勃发展,共享经济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由信息通讯技术驱动的第三方平台,人们可以更有效地重新分配或交换闲置物品或空间,甚至是个人知识经验。各种耐用品——如自行车、汽车、住房、办公室、衣橱、雨伞、充电宝、洗衣机等都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共享经济支持按需细分使用量,并强调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而服务业也即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未来就业的引擎。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趋势日益显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愈加多元。有别于工业时代的同质化批量生产,诸如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再加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供给方有足够的资源响应个性化的使用者需求,因此各式各样的定制化产品纷纷涌现。此外,在高速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之下,未来城市将不止于对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进行供给,而是根据不同使用群体进行演算及调整,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更加高效、灵活、环保的资源分配、空间优化及市民服务。

耐用品的共享化趋势
易耗品/服务的
居家化、服务化和自助化
交通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服务的供需关系:过去多是“人找服务”,如今则部分开始转向“服务找人”。外卖、美容、 洗车、手机维修等行业的“上门服务”的涌现,使得大量原本作为服务场所的城市物质空间得到释放,并间接形成了生活-商业空间的混合使用模式,对以往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还有部分传统产品和服务能够全天候自助化地向公众供给,例如自助洗车、无人便利店/书店等,使得易耗品/服务能够实现按需即时使用。上述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转变有效降低了服务供需双方的时间和出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问题。


易耗品/服务的居家化、自助化等趋势
城市空间的重构与转型
城市空间的
碎片化、分布化和混合化
互联网时代下,城市传统物理空间区位正在被网络空间区位所改变甚至超越,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城市结构的碎片化,城市资源布局由集中式变为分布式,城市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功能分区转化为多种功能混合。具体而言,未来城市内部空间组织逐渐趋于社区化,并形成更加分散的网络与多中心小簇群形态。城市组团从传统的区位和交通模式中解放出来,被更加扁平、均匀灵活地布置甚至分散至郊区。在功能组织与土地利用方面,城市内明确的功能分区将逐渐转向混合重组,趋向于形成以居住空间为中心,就业、办公、游憩等空间混合的新稳定结构,并产生更多的碎片化空间。同时城市空间功能发生共享化、复合化、服务化、个性化、智能化、运营化的更新与变迁。在之后的推文中会进一步对未来城市空间中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及公共服务相关的核心功能空间场景进行解构梳理。
城市空间的转型
在共享时代,许多传统的城市功能分区中的空间将得到重构或升级。近年来,众创空间、共享工作室,甚至是共享起居室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促进了团队与人才、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等多方资源的整合。以万科集团为例,其于2014年率先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概念,即要在10年内将技术发展与共享理念相融合,探索未来的新业务与新布局。在此目标下,万科于2017年落成了深圳“设计公社”,打造了一个集办公、居住、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租赁型创业社区,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高效地满足了人们的诸多诉求;同时,其以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产业群聚,创建了一系列产业链完整的创业社区,打破了传统的职住分离模式,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空间的有机融合。此类探索在国内外大城市中正日益增多。

城市空间的转型发展
未来科技的发展应顺应国家相关政策理念与指导思想,并考虑强化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从而更加科学、可持续、以人为本地为未来城市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有序引导与作用。而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研究与探索,必将以实践的形式予以响应。在此过程中,对于新兴技术应趋利避害,引导技术向善以及其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正面作用,对技术潜在的负面效应进行及时评估预警,平抑潜在的技术风险,让每个城市、每个空间以及每个个体人最终受益。
供稿人:李文竹、李伟健
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
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年创办以来,10多年来持续关注城市更新的主题,例如在北京大栅栏、白塔寺、什刹海、青龙胡同等区域,设计周充分发挥搭平台、聚力量的作用,吸引艺术家、设计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居民等参与街区的更新改造,形成了诸多专门针对区域典型问题的优秀设计作品,在多年实践的推动下,北京国际设计周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起,北京国际设计周设立了城市更新研究中心,设置了城市设计板块,连续两年举办城市设计方面的赛事、城市更新主题展览与高峰论坛,聚焦城市更新这一主题,广泛收集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力图较为全面地回顾不同地域、规模、类型、主体的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经验,展现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困境、思索与实践、现状与未来,并且出版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一本城市更新学术出版物《新生于旧——城市有机更新与品牌运营》,将北京国际设计周多年来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总结与沉淀,为中国城市更新这一议题的讨论贡献多元的声音。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 info@bjdw.org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摘编、剪辑、魔改,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孟庆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科技赋能未来城市空间 | 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