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期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如何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加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高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等话题,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建言献策。
李双成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汉书·食货志第四》说,“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产自耕地,耕地保护关乎国家粮食安全。2017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前,各界对于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的认知程度比较一致,而对于耕地的生态状况及其功能认识还不够。笔者认为,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依存关系,三者不可偏废。
在现实耕地生产力条件下,我们需要保持足够多的耕地数量以满足粮食生产需求,这是耕保红线对“量”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保护好建设好耕地质量,这直接关系到产能高低、农作物品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维护好耕地的生态状况,这是耕地系统能够持续生产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环境条件。
耕地的生态状况是生产力高低和质量优劣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功能。一旦生态状况恶化,例如耕地出现沙化或石漠化等退化现象,则会加速耕地的水、土、肥等要素流失,使耕地质地结构变差、田间保水能力降低、有机质降低、日益贫瘠,最终降低耕地的生产功能甚至荒废。相反,通过营造结构与功能良好的农田防护林,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因此,应当从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视角看待耕地的生态条件,将其作为耕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生境因素加以考虑,树立“生态状况良好,则耕地优质高效”的理念,在更宏观的生态系统视域下认识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逻辑。
耕地具有多种关系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人类定向培植的自然资本,耕地的物质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是主导生态系统服务。除此之外,耕地还产生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土壤固碳、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游憩等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传统上,为了获得耕地最大的物质生产输出而过分抑制其他服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耕地生态状况恶化,进而影响到耕地生态系统健康。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状况和功能是维系耕地生产力和产出高质量产品的重要基础。例如,昆虫的传粉服务对于农作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据有关学者在京津冀地区的研究,耕地的粮食生产与碳汇服务在山前平原旱地为协同关系,可以相互促进。由此可见,耕地调节服务和食物供给服务同步提升是新时代耕地保护的重要目标。
耕地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型,耕地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农区,耕地更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视角看,耕地与其他自然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系统整体。若耕地生态状况恶化,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危及其他子系统,最终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降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落实到耕地保护中,就是要站在人与耕地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耕地高质量保护工作。把耕地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将“三位一体”保护落到实处,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在确保粮食生产产能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高效协同。
往期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从生态系统视角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 学思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