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思践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郑冬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新突破,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人类文明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文章中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绿色发展、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提出明确要求,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和实践路径。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生态兴则文明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绿色底色。前进道路上,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彰显了科学方法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路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持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节约集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这个系统性变革,影响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转变,同时这种结构调整又进一步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交互效应。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需要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统筹考虑。对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制度、政府协调制度、政府监管制度等进行研判,形成培育绿色市场需求导向、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加速关联产业渗透融合、推动上下游工业融合、加快环境领域制度创新、增进绿色外贸转型等系统化对策。从资金投入、制度创新、资金管理三个方面加强财政支持,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解决现实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严重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已经成为民心之痛的环境污染,持续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加强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系统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环境质量整体提升。要更加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带动高效能治理,让低碳绿色和生态友好成为城市形象、品质和责任感的重要标志。要持续严格环境项目准入,科学规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环境蕴含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并且很大程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揭示了生态是一个统一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将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之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注重从源头上、从全局角度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追求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农业生态系统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探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的经验做法。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保持战略定力,推进双碳目标。双碳目标既有挑战也蕴含机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我们要对双碳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既要考虑实现双碳目标要求,也要考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增进人民福祉的需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制定政策,同时注重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避免就“碳”论“碳”。构建立体式制度设计和评估体系。扎实推进碳排放核查、碳市场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往期阅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文字编辑:宋 梅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学思践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