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都北京今年将迎来建都870周年。市文物局日前公布年度文博领域重点任务,北京这座底蕴深厚的活态博物馆里,珍贵的“馆藏”将持续更新: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上,大运河、长城两个国家文化公园以及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加快建设;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即将创建完成,打造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年底开放
三条文化带上,一座座博物馆、文化公园新容初崭。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今年将完成所有建设工程交付布展,并于年底开放。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今年将完成二次结构、机电安装和室内外装修。

资料图

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图

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图
今年还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2023年)》的收官之年,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将完成方案深化,办理前期手续;长城数字化展示建设启动。箭扣长城(五期)修缮方案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今年将基本完成研究性修缮、考古发掘、数字化等重点项目。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也将呈现新亮点。本市将推进圆明园大宫门遗址保护展示,实施圆明园舍卫城遗址抢险保护工程,开展澹泊宁静(三期)考古发掘工作;推动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实施,加快西山永定河博物馆建设方案设计;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启动北京(国际)考古工作站建设前期工作,建立琉璃河遗址地理信息系统和考古信息数据库。
三山五园文保示范区今年建成
“以三条文化带建设为统领,本市将对历史河湖水系、历史文化街区、皇家园林、寺庙、石窟寺、传统村落、京西工业遗产、非遗传说、古树名木、风貌视廊等实施整体保护利用,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涵养修复的贯通融合。”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透露,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也将在今年完成创建,将通过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工程、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设等示范项目,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

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215座,全年共举办展览和活动近500项。今年,“博物馆之城”将更热闹——本市将推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博物馆建设,培育北京老字号、会馆文化等独有博物馆品牌,持续开展“类博物馆”培育项目;开展博物馆之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博物馆特色商圈建设研究、生态博物馆建设研究。
“进京赶考”两处文物点将开放
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沿线,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的文物修缮、环境整治、展陈布设即将完工,预计今年5月前开放。国立蒙藏学院也将完成修缮,正式向公众开放。
此外,市文物局还将组织开展北京市重点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工程(二期);推动双清别墅、天安门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文本完善和报审;组织完成市域内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

内容来源:北京发布、北京日报客户端、三山五园等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评选启动
卯门生喜气,兔岁报新春
除夕夜,团圆时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迎来建都870周年,大运河博物馆、“进京赶考”两处文物点等年内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