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转载】考古发现与“文化探源”之三 工业文化起源

在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中, 农业、工业、商业及服务业被分别界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历史学家把“农业文明”称为第一文明, 把“工业文明”称为第二文明, 把“生态文明”称作第三文明。总之, 在已经形成的概念中, “农业”及农业文化乃至农业文明一定是在“工业”及工业文化乃至工业文明之前产生的。

然而, 在考古学家眼中, “工业文化”才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文化, 也是一直制约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力量。什么是“工业”?它是指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 (原材料) 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根据工业发展进程及劳动工具、劳动手段、产品系列等, 又划分为古代社会的“手工业”和18世纪以后在英国开始出现的“机器工业”;19世纪末之后, 进入现代工业阶段, 并且随着生产技术和动力系统的变革, “工业”形态还在不断地发生深刻的革命, 从机械工业到电力工业再到自动化工业又到信息化工业。不过, 无论怎么变化, “工业”的本质和定义都没有被改变。正是透过“工业”的本质特征, 考古学家发现, 人类最初创造的“打制石器”, 就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 (以自然界的石材为原料) , 经过加工 (打制) 或再加工 (对石器进行修整) 的“工业”生产活动。人类制造“打制石器”的过程完全符合现代科学关于“工业”的定义, 尽管“旧石器时代工业产品”是那么简单和粗糙, 但它却代表着人类“工业文化”的起源, 对人类社会而言, 它是后来一切文化和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具有永恒的“文化基因”的作用。

人类最初的“石器工业”或“旧石器文化”的产生, 是与“人类”从“自然人”到“文化人” (过去称“从猿到人”) 的关键转变同步的。迄今所知最早的“打制石器”发现于东非坦桑利亚的奥杜威峡谷、肯尼亚的科比福拉、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和哈达尔地区, 其年代在距今300万~200万年间, 典型工具是砍斫器。考古学家称这类石器工业为“奥杜威文化” (Oldowan) 。这一人类最早的工业文化的创造者被认为是“能人” (Homo habilis) 。略晚于“奥杜威文化”的“石器工业”最早也出现于非洲 (在北非和东非地区) , 开始是以粗制的手斧为典型, 后来手斧逐渐变薄且制作得更加规整, 这种旧石器工业被称为“阿舍利文化” (Acheulean) , 其创造者可能是“直立人” (Homo erectus, 如北非的毛里坦人) 。“阿舍利文化”后来在欧洲也有分布。也可以说, 非洲为人类奉献了最早的“工业文化”。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工业文化”最早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黄万波先生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遗址首次发现约200万年前的“打制石器”。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对这些石器的年代、性质持充分肯定的意见, 以这批石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被称为“龙骨坡文化”。在中国发现的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工业文化”遗存较多, 著名的如山西西侯度文化、云南元谋人文化、陕西蓝田人文化、河北东谷坨文化等。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面貌基本上类似于非洲的“奥杜威文化”, 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存在着与西方“阿舍利文化”相类似的遗存。

不同“工业文化”的产生、形态和类别遵循着相似的原理, 即使是在旧石器时代也是这样:因为原料的不一样, 会产生不同的加工工具及技术等;因为工业产品使用功能的差异也会导致产品形态的差别, 这在旧石器时代“工业文化”上就有具体的呈现, 如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南方砾石工业”和“北方大石片工业”两大系统, 其制作材料和技术呈现出相当的差异性。邵文斌先生认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存在的两大文化传统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石器原料岩性上的差别, 而石器在制作过程中又直接受到岩石性质的制约, 也就是说, 自然资源如石料分布等的差异导致了大、小不同类别石器产品在华北分布区域上的差异性。

总之, 人类的“工业文化”至少起源于距今300万~200万年之间, “打制石器”工业代表着人类最早的“工业文化”形态。目前可以认为, 人类“工业文化”最初的诞生地是在非洲 (主要在东非和北非) , 后来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传播, 从而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以打制的“石器工具”为代表的早期“工业文化”的发生。这种最原始的“工业文化”存在了至少两三百万年, 大约在距今2万~1万年间, 才在某些地区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文化”——陶器制作工业。

9000年前左右, 在西亚诞生了城市建筑工业;8000年前左右, 在中国等地产生了最初的造船工业、漆器工业;7000年前左右, 在西亚诞生了冶铜工业;5700年前在古埃及诞生了玻璃工业;之后陆续产生了中国的丝绸工业 (5000年前左右) 、青铜工业 (4000年前左右) 、瓷器工业 (3000年前左右) ;3400年前在小亚细亚产生了冶铁工业;中国汉代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造纸工业, 隋代产生印刷工业, 宋代出现火药工业等等。人类每一种“工业文化”的诞生都刷新了人类的一次物质文化面貌和文明的存在格局;产生于不同地区的各类“工业文化”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为此, 探索每种“工业文化”的起源时间、地点、创造者及其传播, 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创造的不同类型的“工业文化”考古, 成为考古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知道, “工业文化”创造的背后有着“技术”的推动与发展。科学是“形而上”的, 是事物本身存在的本质、原理与规律;“技术”是操作系统、程序、工具体系及其有机运用, 是实现工业目的的手段, 是“形而中”的;而纯粹的“物质文化”形态是“形而下”的, 即考古学视野中的“工业”形态是形而下的。要研究工业文化, 离不开“形而中”的“技术考古”。在工业起源阶段, 石器时代的人类还没有“科学”的诞生, 早期的“工业文化”形态的考古, 主要还是有关“工业文化”的物质形态和技术形态的发现与研究, 但它们同样可以从细节上反映工业起源的本质、原理及其运动规律, 可以展现人类各类工业制品和工业文化的独特智慧和非凡的意义, 哪怕是那些极其粗糙、简单的旧石器工业产品。今天最精密、最优美的工业产品正是建立在那些最原始的史前工业产品的基础之上, 它们的发明和创造的原理与本质仍是一致的, 所改进和发展的不过是技术、材料、造型设计与功能, 而这些又是每个时代的新型工业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在它背后隐藏的恰恰是人类的思想及整个文化的进步法则, 其中“技术”也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我们注意到, 传统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既轻视“工业”, 也轻视与工业直接相关的“技术文化”的地位。所以, 直到明代末年, 才产生第一部系统记录“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 而明末之前, 中国上万年的“工业技术”成就却缺少系统的记述和研究。为此, “技术考古”应当成为“工业考古”的姊妹学术领域, 可惜这两个学术方向的研究在中国还非常落后。

考古资料表明, 尽管“农业”的诞生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并且被我们定义为“第一文明”和“第一产业”, 然而真正改变人类命运的是“工业”。2万年前左右农业产生以后直到今天, 它的系统是基本稳定的, 集成要素包括农民、土地、作物品种、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产品及产品加工技术等, 而且其中的“农业工具”是由“工业”完成的。“工业”则不一样, 它的品种之复杂、变化之迅速、工具之繁多、技术之密集、产品之丰富、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刻, 是“农业”完全无法比拟的。15世纪前后发生在英国的“圈地运动”, 背后深藏的是“工业文化系统”与“农业文化系统”的博弈, 而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工业革命”正是基于这一博弈结果之上。这一切表明, “工业”也是现代文明产生的主要推动力量, 甚至直到今天, “工业化”仍是推动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即使是“农业现代化”也要依靠“工业化”的技术和力量才可以实现。

作者:田野,原载于《大众考古2013年第3期,P59-61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家工业遗产):【转载】考古发现与“文化探源”之三 工业文化起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