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非遗说丨传统技艺
早在先秦时期,北京就已建立独立的手工艺生产作坊。此外,宫廷手工艺术以及各地各民族风俗、技艺的融合等深刻影响着北京民舍坊间的民间手工技艺,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历代匠人们的聪明智慧及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máo
毛
hóu
猴
非遗说
入选时间:2009年,毛猴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特点:主要靠四味中药材——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组合,按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的猴像,成为供人们玩赏的精巧民间艺术品,展现老北京民俗文化与生活趣味,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

提起毛猴,或许很多年轻人都不知其为何物。但这个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北京玩意儿,绝对称得上是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老舍夫人胡絜青曾经形容毛猴:“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正如诗歌所描绘的,在过去老北京,逢年过节“买猴料,粘毛猴”似乎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道风俗习惯。用蝉蜕尖尖的头壳和细小的四肢搭配以辛夷做成的毛茸茸身子,粘合成千奇百怪的造型动作,简单中饱含着精致,朴素中夹杂着韵味,百年间依靠它自身独特的魅力,从一代孩子手中传递到另一代孩子手中,成就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01
—无意间制作的工艺品—
在汉族的文化里,猴子是一种形态可爱、聪明伶俐、富有灵性的动物,是吉祥物的代表。古代人们对猴子的喜爱,体现在文学、绘画和建筑中,封侯拜将的寓意成为猴文化的重要内容。到了明朝以后,特别是清朝晚期,随着老北京市井文化的日益繁荣,可爱、滑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猴子的特点。加上民间工艺技艺的蓬勃发展,一种由价格实惠、普通的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工艺品——毛猴,应运而生。
毛猴工艺最早不是产生于工艺作坊,而是产生在一家中药铺。说到毛猴与中药的历史渊源,这里有一个俏皮的民间故事。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一个药铺掌柜尖酸刻薄,经常打骂店里的伙计,大家敢怒不敢言。有一天,药铺里一个小伙计又挨了骂,晚上在拨弄药材的时候,偶然发现蝉蜕(知了羽化后的蜕壳)尖尖的头壳和细小的四肢像极了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

(图片来源:角楼图书馆)
于是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玉兰花蕾的中药名便是辛夷,因细毛如笔头又称“木笔”,可祛风通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等症。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辛夷之辛温走气而润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尖嘴猴腮、活灵活现的账房先生就出现了,师兄们看到这个“账房先生”,也都说极像。因为辛夷表面上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和猴子的身躯极为相似,人们就把这个叫做毛猴。就这样,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
小伙计做的毛猴无意间被掌柜看到了,精明的掌柜看出了商机。他把这四种药材让伙计单独挑选出来,取名为“猴料”,就是制作毛猴的材料,让大人们买回去做给孩子玩儿。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造型奇特的中药猴儿。微乎其微的材料成本、简单的制作工艺,让毛猴迅速风靡全城。
02
—毛猴制作工序—
制作毛猴的工艺并不复杂,制作工具也非常简单,一把刀、一把剪、一把镊子就能做毛猴,但准备工作却很重要。四味“猴料”虽然很常见,但选料十分讲究。蝉蜕要没有残损、没有断裂,尤其是蝉蜕的头,要晶莹明亮才行。辛夷则更讲究,要不发霉、不畸形、毛茸效果好、饱满不易碎裂。

(图片来源:角楼图书馆)
“猴料”选好后,制作前还需要进行小小的加工,特别是蝉蜕。蝉蜕的头和脚要小心地扯下或剪下。脚还要放到温水里浸泡软化,并把需要的前腿和后腿拿出来,摆好所需要的角度晾干,然后将多余的地方剪去。制作毛猴时首先用剪刀把辛夷的头尾去掉,再取出蝉蜕已经晾干的前腿和后腿,用镊子夹着蘸了白芨熬成的糊糊或乳胶粘上去,等晾干了,一件毛猴作品也就完工了。
毛猴制作重在拟人,但它面部并无表情,其性格、情绪都通过肢体展现。要平中出奇,就要在猴形动态上下功夫,细心揣摩最传神的瞬间,并在真实的基础上恰当夸张。毛猴本身不适合添加过多装饰,作品要有情有景,靠的是合适的布景、衬物、道具。

(图片来源: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杨巍)
辅件的制作考究精细,如老北京系列中的物件,都力求模仿历史实物;有时也要独具巧思,如一个未燃尽的烟头,就可以当作毛猴作品中的火灾现场。行里有句话,叫“七成的道具,三成的毛猴”。一根牙签,穿上几颗红珠子,就成了一串“冰糖葫芦”;一根铜丝,左弯右弯,就做成了一个“小椅子”。
毛猴以猴拟人,似人非人,一看就让人忍俊不禁。正因如此,历史上的毛猴多是小品,尤其以表现市井民俗生活为特长。毛猴有着幽默与诙谐的“基因”,也适宜评说当下生活,或娱乐生活,博人一笑。创作此类作品,难点是立意,需要观察生活,看大社会,也要看周边人的小神态,将其浓缩到毛猴中。为表现当代生活,制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技艺探索,如给毛猴穿上西装、皮衣,装上头发、人形腿,以传达对生活的感知和情怀,真可谓是“半寸猢狲,百态人生”。

传承人邱贻生的作品
03
—毛猴中的北京味儿—
道光年间,北京城出现了一位制作毛猴的大师,人称“猴儿汪”。他把制作好的毛猴粘在小纸片上,拿到东安市场、护国寺和隆福寺等庙会上出售,物美价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买猴料,粘毛猴”成了过年庙会上必有的一景,成为老北京城传统的儿童玩具。到了20世纪40年代,北京的庙会上还能看到毛猴的影子,还出现了一位毛猴手艺人,人称“毛猴钱”。
20世纪60年代以后,毛猴一度消失,80年代起,北京恢复很多工艺美术项目,涌现出十几位毛猴艺术家,毛猴也重新出现在地坛、厂甸、白云观等庙会上。毛猴的题材多取自老北京世相,有涮羊肉、拉洋片、拉洋车、开茶馆、卖茶汤、剃头挑子、摆小摊等等。有的是由两三个或四五个配套,有的由十几个甚至更多组成大型的场景。

(图片来源: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杨巍)
一位毛猴制作大师曾说,毛猴的爱好者与手艺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很小,毛猴的价值也不在于制作技艺,而是在于制作者的想象力和人生阅历。他认为,毛猴的创作就像写一部讲述人生酸甜苦辣的书。
毛猴起源于北京并不是偶然,而是源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在皇城之外,平民百姓的聚居区内,平常日子的点滴乐趣,生活苦难的自我解嘲,繁重劳动的幽默解读,形成了北京人独特的市井文化。北京人风趣、幽默,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非常积极,就像南庆仁堂的小伙计,即便被账房先生骂得狗血淋头,也没有消极对待,而是通过制作一个小玩意儿来疏解心中的烦闷。
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毛猴”,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通过幽默活泼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地记录了人生百态,演绎喜、怒、哀、乐。真实地再现富有中国风土气息的市井文化,并将猴子的天然情趣与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现实意义。
[1]老北京人的这个玩具名字有猴子,其实跟猴子差了十万八千里,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公众号.
[2]角楼图书馆“非遗52日”之毛猴[N].北京日报,2022-03-16
[3]李盛,潘兵.“毛猴”:半寸猢狲道百事[J].工会博览,2021(02)
[4]房志雄.北京毛猴[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10)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北京非遗说 | 老北京木版年画:纸上的年味儿
领略指尖上的艺术 感受北京非遗文化的传承
北京非遗说 | 北京鸽哨制作技艺:蓝天下的北京声音
北京非遗说 | 这十年,非遗正以年轻态引领新国潮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非遗说 | “毛猴”:半寸猢狲道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