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对城市更新工作的安排和要求,市规划资源局会同黄浦、徐汇、静安、虹口等区政府,选取了黄浦外滩地区和老城厢地区、虹口嘉兴地区、徐汇衡复地区、静安石门二路地区等10个重点更新单元开展试点工作,联动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开展“三师联创”实践探索,创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模式。目前,10个重点更新单元已初步形成“三师联创”阶段性成果。
8月25日至27日,市规划资源局会同黄浦、徐汇、静安、虹口区政府,依托市城市更新促进会共同举办专家咨询会,选取外滩第二立面等7个重点更新单元,听取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资产评估、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多专业、多领域专家的意见。与会专家和行业单位结合试点方案对“三师联创”工作机制进行研讨。

城市更新“三师联创”机制示意图
其中,我院周俭教授、张尚武教授团队担任责任规划师,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伍江教授、唐子来教授等参加论坛。三天的议程中,专家和行业代表围绕概念设计方案展开热烈讨论,对“三师”联创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研讨,并提出了有关上海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的真知灼见。
黄浦区外滩-01、02更新单元
责任规划师工作

研讨会现场
我院周俭教授团队担任黄浦区外滩-01、02、03更新单元的责任规划师。外滩地区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和经典地标,历史底蕴深厚、金融产业基因厚植。外滩以城市中心区位和地位,复合“人文”、 “创新”、“生态”要素,支撑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外滩地区责任规划师工作范围
当前,外滩临黄浦江的“第一立面”已基本完成更新,是国内外游客来到上海的必游之地。但处于腹地的“第二立面”却在功能、风貌以及公共空间等方面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回溯外滩170余年发展历程,究其原因是存在三个主要方面的变化和困境。一是从功能视角,存在从“金融集聚之地”向“低效不适功能混杂”的变化和困境。二是从风貌视角,存在从“经典风貌集群”向“特色魅力彰显不足”的变化和困境。三是从空间视角,存在从“开放活力街区”向“街道街区相互割裂”的变化和困境。

外滩“第一立面”与“第二立面”现状情况对比
围绕外滩的历史特征重现与未来定位塑造,基于现实困境,责任规划师团队提出外滩的更新工作应重点着眼于“功能特色的重塑,经典风貌的优化,街区活力的提升”,再现与时空对话的经典外滩,使其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世界级金融文化中央活动区。具体包括三方面的目标和八大规划策略。
目标一,构建以金融商务为特色的复合功能体系。即依托外滩的金融产业基因,突出金融特色,重新集聚适应外滩地位的高能级功能集群。具体包括强化金融商务特色功能和促进地区功能复合多元两大规划策略。
目标二,彰显卓越全球城市的海派经典形象。即通过发掘更多的人文历史魅力,提升公众的感知度,强化外滩历史性城市景观特征。具体包括。保护经典建筑与再造海派典范、强化外滩经典城市肌理和景观、突显外滩经典天际线轮廓三大规划策略。
目标三,营造可漫步可阅读可观赏的街道街区特色功能空间体验。即重新激活内巷系统,将个体街坊转化为连续街区,重新激发地区活力。具体包括汇聚一江一河公共活力、整合街坊与构建活力街区体系、构建立体开放空间网络三大规划策略。
石门二路01单元
责任规划师工作

研讨会现场
我院张尚武教授团队担任石门二路01单元的责任规划师。静安区石门二路-01更新单元位于苏州河水岸静安段,静安区与黄浦区交界处,是苏州河世界级水岸与南北高架路城市中轴的交会区域。是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河滨水核心区段组成部分。更新单元内的东斯文里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旧式里弄之一,有风貌保护街坊、优秀历史建筑与风貌保护街坊较多。单元内西部的65号街坊也是一处重要的风貌保护街坊。单元内形成了沿苏州河展开的重要滨水岸线与历史风貌街区。

静安区石门二路01更新单元研究范围

静安区石门二路01更新单元现状
虽然更新单元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底蕴,但也因空间老旧,面临诸多限制与问题。静安区石门二路-01更新单元(东斯文里地区)面临房屋征收成本高、成片历史风貌保护总量大,道路交通系统相对封闭等诸多限制。东斯文里地区历史风貌遗存丰富,也面临历史建筑及风貌街坊保护的要求,对未来该区域功能更新和空间组织存在较大的影响。在交通方面,新增建设容量对于更新地块(尤其是滨和及快速路相邻地块)的交通组织有潜在压力。更新单元土地空间有限,公共服务设施面临着较大的空间布点压力。在规划管理与运营实施层面,规划设计街坊地下空间统筹建设、商业空间统筹运营、办公塔楼的独立运作面临挑战。
片区更新跨越苏河湾“一河两岸” ,加强苏河南湾与其他片区的联系,进行水脉、文脉、绿脉、人脉融合。配合苏州河慢行绿带贯通,实现水岸共享。向东跨越对地面交通联系较小的南北高架路桥,向西侧将次干路石门二路、新闸路两侧成片更新,整体发展。规划该单元为上海市中心城区承载城市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的重要落位区域,与陆家嘴金融城一起成为“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岸线金融服务功能的承载区域。规划将通过打造“金融商务、艺术文娱、生活服务、关联支持”四大功能体系,支撑城市发展战略与滨河都市活力。
针对前述发展限制与问题,责任规划师团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对策。
针对诸多限制条件,通过三师机制在项目前期就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诸多方面进行协同,在各个系统层面做出创新性的探索。规划协同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工作成果,形成更新单元实施深化方案用地建议,供建筑设计机构深化设计参考。
针对历史风貌保护与功能空间的矛盾,要衔接区域保护格局,注重里弄肌理保护,采用分级分类的多样化保护措施,建议以“保护修缮、保留改造、更新改建”三级体系构建历史风貌建筑的更新要求,综合考虑后续开发建设,实现功能活化利用。

更新单元历史建筑保护更新措施示意
针对更新地块的交通组织压力,要强化公交导向、控制机动车出行,优化路网结构、提升支路网分流能力,将协同多地块建设地下车库、顺时针单向组织主要地块交通,并营造高品质的慢行环境。
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受限的问题,结合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实际使用情况,单元内及相邻单元内进行较大规模独立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
针对空间产权划分的问题,建议构建分层空间产权体系,将地下层、地面裙房及高层塔楼进行产权分割,通过管理组织协同各个实施与运营主体,在设计层面统筹设计技术要求,实现街坊整体建设与空间产权组织。

分层产权划分
后续,我院责任规划师团队将认真吸收各方建议,与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团队持续沟通协作,通过责任规划师前瞻性的谋划和空间资源统筹,对标国际,进一步提升本区域的功能定位,实现区位重要性的提升,更要实现在上海全市发展中的地位提升,使更新单元在上海城市发展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标杆区域。
供稿 | 李铁、蔡靓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梁洁、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同济规划院积极参与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探索上海“三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