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因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速度快,所以要预先做好应对准备。主要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以上各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在每年年初发布本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方案要求:一是明确领导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落实防灾责任;二是部署全年的防灾工作,落实防灾措施;三是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出易发区、危险区段,列出防治重点,对全年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四是布置群测群防工作,明确监测人和预防责任人,公布联系电话。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以上各级政府发布了专门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领导指挥机构、部门职责、信息传送与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应急机制和程序以及应急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达到指挥应急更协调快捷,措施更有力。
●具体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编制具体的避险应急行动方案(预案)。明确灾害类型、受威胁对象,应急指挥机构和抢险队伍,监测与信息传送责任人,紧急避险的信号,选定安全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等。
每年汛前,在乡镇政府统一部署下,依靠广大群众,要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掌握各隐患(危险)点情况。逐点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测人和防灾责任人。
雨天及滞后几天要加密对各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发现变化要及时通知周围群众和上报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主要是乡村两级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政府逐步建成与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沟通和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确保应急期间灾害现场应急指挥通讯联络畅通。
乡村要建立以武装部、基干民兵为主,群众自觉参加的抢险救灾队伍,有条件的要进行演练。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撤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侧撤离,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无法脱身时,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当出现山体明显变形,即将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要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立即撤出危险区。
◆迅速发出信号、告诉周围人员撤离。
◆马上向监测人、防灾责任人和当地政府报告。
◆帮助其他人员撤离,阻止人员进入危险区。
◆参与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发生后,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滑坡、崩塌发生突然,有的会多次发生。因此,不能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清水沟、塌方和搜寻财物。
(二)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
(三)迅速组织人员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多发区内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一些已开展地质灾害天气预报的地区,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开始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大量发生。降雨时和降雨之后的2-3天内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人员。

房后砍树,危险增加。
发现地裂,加强监测。

来源:宣教中心,内容来自网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杭州市第37届科普宣传周 |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