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一期的中标方案,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清华大学教授胡绍学领衔设计。
设计团队说,这个方案是在以“以高技展现传统”。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方案中所表达的形式语言,无论是对“传统”还是“高技”的理解,都是混乱且自相矛盾的(如同推文中图片和视频呈现的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方案),都站不住脚。
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一期中标方案,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一期中标方案(视频截图),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讨论这个方案,要先从协和医学院位于北京东单三条的老楼说起。
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是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英文名为Union,即联合之意,被雅致地译成中文,称作协和。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协和医学堂。1916年,负责设计协和建筑的查尔斯·阿勒顿·柯立芝来华考察,决定设计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和医院群建筑。
关于协和为何要采用宫殿式外观,有几种解释。一种是查尔斯·阿勒顿·柯立芝看到豫王府被中国传统建筑之美所震撼到了,在初期的报告中绘制了将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琉璃瓦与二、三层的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方案;另一种解释是作为一所教会医学院,基督教会希望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
因此,那一时期建立的多所教会大学如清华大学、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等。这些大学的总体规划和主体建筑都沿用了美国大学校园的模式,同时将传统古建风格融入现代建筑。校园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与同一时期中国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在建设协和医学院之前,查尔斯·阿勒顿·柯立芝咨询了不少中国设计名流关于设计形式的意见,一些新式人物认为应该在代表西方文明的建筑里面进行西方最先进的医学教育;而以当时古物陈列所所长金绍城为代表的一派则坚持认为需要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象赋予在现代功能建筑之上。
查尔斯·阿勒顿·柯立芝最终并没有实际负责医学院的设计,而是由另外一名美国建筑师何士(Harry H. Hussey)负责。何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此前在中国曾经设计过一些基督教青年协会的建筑项目。协和医学院项目开始时,何士年仅35岁,他在谷励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修改,将每一个建筑都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年轻的何士还夸下海口,保证以 100 万美元完成这个项目。
何士设计的初步方案鸟瞰透视图
1917 年 7 月,何士到达北京,开始了协和医学院的建设工作,由于原材料价格、货运费用上涨,以及何士作为总建筑师和项目承包人的经验匮乏,使整个项目的建造成本飞速上涨,到 1921 年整个项目正式完工之时,总费用已经超过了750万美元。
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
在何士设计协和医院时,曾经得到营造学社创始人、时任中国内务部长的朱启钤的帮助。但在1917年时,距离朱启钤创建营造学社还有13年,而距离梁思成书写《中国建筑史》还有二十多年。
何士(Harry H. Hussey)
理论基础的缺失体现在协和医学院的建筑上,就是建筑设计形式语言的混乱。
从今天的角度看,虽然协和医学院的建筑群造型与平面布局上均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单体设计和院落空间组合的设计手法; 而且通过合理的布置巧妙地解决了西方医院建筑特殊的功能需求。 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背后的文化意涵的了解还是很浅的,尤其是对中国园林式布局的理解。
何士设计的初步方案平面图
在建筑的造型上,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筑群一期工程的 14 座建筑单体全部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然而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也主要局限于表面造型,注重中国传统建筑及庭院围合布局的意象捕捉。
梁思成曾对中国建筑概括说到:中国的单个建筑物从古发展至今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及屋顶部分。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者,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耀的,自是屋顶部分。但在技艺上,经过最艰巨的努力,最繁复的演变登峰造极,在科学美学两层条件下最成功的,却是支承那屋顶的柱梁部分,也就是全部木造的骨架。
当然,用今天的研究成果来批判一百多年前的设计,颇有些“前朝的剑斩本朝官”的意味。但当时参与的设计师无论是查尔斯·阿勒顿·柯立芝、何士,还是提供建议的朱启钤,当时并没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将最为精华的木结构部分予以抛弃,而是采用了西方建造方式建造主体墙身并冠之以中国式大屋顶。
所以今天,我们也只能说这个建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学习相对还停留在建筑意象的捕捉与传统建筑元素片段的运用上,但对传统建筑的组织、构造体系的概念还相当模糊。
协和医学院老楼的建筑风格是一段历史,但说其是传统,是站不住脚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协和医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协和医院是中国最好的医院,没有之一。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诊疗需求,协和医院在200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于2012年落成。
关于扩建工程的建筑形式,曾经在行业内引起广泛的讨论,有部分专家意愿继续协和老建筑群的风格特征,最终来自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院士认为,协和医学院老建筑群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已无与伦比,我们已不太可能再延续其设计风格,因此我们应该与其彻底脱离,展现时代的发展变迁,记录现当下的社会动态。
北京协和医院门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2012
有趣的是,协和医院扩建工程落成后仅10年,面对又一个“协和医学院”,和吴良镛院士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建筑师,设计风格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建筑师捡起了某个历史切片的形式语言,加上现代的技术手段,美曰其名,“以高技展示传统”。
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一期中标方案,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资料:
北京协和医学院老建筑群研究_黄凯
北京协和医学院_维基百科

前门更新,「老北京」的先锋试验场

什么是好的医疗建筑?

医院进化史,建筑师改变了什么?

如何将传统绘画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

疫情之后,传统的社区规划会面临哪些变革?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评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传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