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乡转型背景下小城镇经济的“真面目”


  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研究员、《Cities》主编赵鹏军在 “城乡规划转型:从增长到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2017年度主任委员会的演讲内容整理,已经发言人审阅。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协办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资源支持!


今天我讲的内容源于住建部的一项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是住建部自建国以来开展的最大一次镇级调研,一共调查了121个镇,由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统筹负责,全国50多所高校参与,目的是把全国范围内的小城镇情况摸透。现在切出一小块来在城乡转型的背景下看看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到底是什么情况。这里谈的小城镇指镇区而非镇域。


1 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模型

对小城镇经济来说,有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需要回答。第一,为什么需要小城镇,小城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第二,小城镇本身是如何增长的?对于这两个问题,最核心的理论可能包括投入产出理论、规模效益理论和产业演变理论。这三个理论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讲:第一是小城镇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系。第二是小城镇内部企业和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其中政府的关系。第三是企业本身之间的关系。下面我将尝试用这个理论模型对中国小城镇调研过程中搜集到的数据做一些介绍(图1)。


图1 小城镇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2 小城镇的经济规模与水平

2.1 经济规模与收入水平

我们通过对全国一百多个小城镇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小城镇经济规模在10亿以下。和县城相比,小城镇经济规模比较小,平均水平只有14亿元,只相当于县城平均水平的6% (图2、3)。但小城镇人均GDP与县城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一个是4万,一个3万(图4)。收入方面,小城镇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县城低30%左右,主要是体制性工资导致。而就村民而言(据我们统计,镇区30%多的居民是村民),因为从事的都是农村经济或者农业经济活动,住在小城镇和住在县城的村民差异并不是很大(图5)。


图2 不同经济规模小城镇比例(GDP)


图3 县城和小城镇GDP平均值对比


图4 县城和小城镇GDP平均值对比


图5 县城和小城镇人均收入平均值对比 


从不同类型的镇来看,整体来说与全国工业化趋势一样,工业发展型小城镇整体经济规模和水平比较好,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在目前的工业化阶段,虽然工业的类型与大城市不一样,但工业化对小城镇很重要。另外这几年出现的旅游发展型城镇GDP也高一些(图6)。


图6 不同类型小镇的GDP对比


2.2 规模与水平的关系

小城镇是不是也会像大城市一样存在一个最佳规模?我们没有研究过小城镇最大能达到多高水平,但目前来看是规模越大、经济水平越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进一步扩大小城镇人口集聚功能,可能会对小城镇经济发展起正向作用。我们对一百多个镇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人口规模增长,无论从人均还是总量上来讲,GDP的量是增加的。人口规模在1万以下的镇和1-2万之间差异性不大,突破的程度是在2万以上。镇的规模超过2万以上,GDP快速上涨(图7)。


人口集聚促进小城镇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提升小城镇的内生消费水平来促进经济,其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利用效率促进经济。

图7 人口规模与GDP总量水平的关系


2.3 增长的稳定性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小城镇经济规模在运转过程中稳定性比较好。2005年~2015年10年间,我们发现小城镇GDP增长率缓慢上升,但是所属县城和所属城市的GDP增长率基本上折半在下降。说明2005年以后小城镇抗经济风险能力要强一点,所属县城最弱(下降比例最高),城市稍好。这是因为小城镇经济自成一体,正因为相对封闭,使得它对抗外界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强一些。




2.4 经济结构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小城镇的二产比例并不是特别高,121个小城镇平均产值结构32:41:27,相当于全国198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乍一看有些低,但是回过头来一想,这个或许就是小城镇的真实面目。小城镇二产以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采矿业和餐饮业为主, 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产品均呈现资源依赖的特征,企业依赖矿产资源、矿物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生产,产出产品多为各行业的原材料、配件以及基本生活用品,而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制造业比例仍然较低(6%)。主要原因是小城镇劳动力技术水平低、水电等基础设施约束明显、交通运输成本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低等,这也说明了在小城镇,低水平的城镇化硬件设施和低水平的工业化水平相互密切关联,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植入所谓现代机械制造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从就业结构来看,镇区人们的经济活动还是以农业为主,三分之一的人纯粹的务农种地,还有农业生产、农业加工等,总计将近有70%的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30%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中,我们发现自由式就业占到50%,还有一些在镇上打工,但像城市一样上班的人在镇区只占五分之一,这是镇和城市最大的区别(图8)。什么叫自由式呢?也就是城市里所谓的非正规就业,就是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今天可以干,明天也可以干,镇这一级非正式就业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做镇级的规划,产业培育方面可能要以小杂灵活为主,因为这是小城镇一个基本的经济结构特征。


图8 非农业就业的结构


镇区这几年出现一个新的情况,务农的高龄化趋势比较严重,留在镇区从事务农的人口里面绝大部分是老年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机关事业单位和在企业上班的人相对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总结一下,小城镇就业结构的一个关键词是非正式就业,非正式就业对小城镇镇区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图9)。

图9 小城镇不同就业类型人口的年龄结构


3 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经济关系

3.1 就业

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一个城市的企业来说,存在一定投入产出的效应,或者说企业每增加一块钱,可能在城市里面产生1.5元,带动1.5~1.6个就业都有可能。但就镇区而言,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已经显得非常零散化,不存在非常强的明确关系。首先看看这个镇上的这些企业工人都来自于哪里?我们发现来自本镇区的人占了60%,还有来自本镇域其他村子的人占了将近20%(表4)。这说明小城镇这一级的企业或者镇上的经济,从解决就业来讲绝大多数还是服务于镇域为主。如果我们给一个定义,镇对解决农村就业有多大作用,这个数字非常确切,能解决镇区60%,再加上周边村子的17%,加起来比例非常高。


表4 小城镇企业员工来源地构成


镇上企业会给居民提供有收入的工作。镇上居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占到47%(包括30%是纯粹没有收入的人,也就是种地收入者)。企业提供就业的人的收入绝大部分在1000-3000元,占比达到33%(图10)。有一些高收入基本上属于国家公务人员。换句话说这是镇上企业给居民付钱,企业给居民解决的就业。镇上的居民有了就业,有了收入才能购买企业的产品,购买消费的产品。

图10 小城镇不同收入段人群占比


3.2 消费

镇上的居民如何花他的钱?有一部分变成储蓄存下来,有一部分被用来再生产,也就是购买产品,让镇上的企业得以发展。当然镇上的企业可能有产品卖到外地去,但对于卖到本地镇上的产品来讲,镇上居民如何花钱就很重要。我们发现镇上居民收入的44%是用来买吃的,比城市的比例要高。另外居住消费也比城市高一点,占到14%。差别比较大的是通讯和交通以及娱乐消费两项。城市里通讯和交通加起来占到15%,但镇上两项加起来只有11%、交通这块只占6%,原因是镇上的交通需求不强。娱乐消费的差距特别大,1.5%(镇)和12%(城)的差别,如果说城市和镇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最大的不一样,就体现在这上面。镇居民的娱乐消费成本很低,原因有两项,一是生活简单,会把三、四个活动会放到一起。比如我们在西藏调研的时候,西藏一个茶馆,基本上包含所有的活动,可以在里面交流、娱乐、喝茶,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导致娱乐消费的成本比较低。二是跟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城市的生活方式可能更倾向于消费型社会。镇上居民怎么花钱,支撑着镇上商业店铺和企业如何存在。居民愿意花钱在食品和住房上面,你到镇上才能看见菜市场有很多各种副食品、商品,这种所谓日常消费型商业占到整个镇商业的62%(表5)。


表5 小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


居民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工资性收入对政府企业人员来讲占的比较高。调查的时候,有收入的人让你来报告一下是否有固定收入,很多人说有固定收入。有固定收入的这些人工资性收入占60%,比方说公务员、小学老师、警察等等。家庭性经营收入也占到60%,这可能是自己开的夫妻店之类。财产性收入非常低,这是和城市另外一个最大的区别,小城镇财产性收入只占2.1%,城市财产性收入要占17%。转移性收入高一点,什么叫转移性收入?爷爷、父亲转移让给的,或者政府性无偿给的补偿,我们都算到转移性收入里(图12)。

图12 居民收入来源


这种特殊的收入模式反映出镇一级的经济特征是除了政府性指导的支持,主要靠家庭性经营来维持,也就是主要以家庭性经营维持整个镇上日常经营的运转。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对镇上的商铺也做了一个访谈,看镇上这些商铺都卖什么样的东西,买的这些人来自于哪里?我们发现镇上这些杂货铺的主要客源基本上来自镇区,日常的产品(烟酒杂货、食品等)以镇区为主,就近型消费为主,再加上周边农村近7%左右的比例,为外部提供的服务很少,这和县城、城市差异非常大(表6)。


表6 小城镇主要业态详查商业店铺顾客来源


另外我们看看镇上货物从哪里来,我们发现烟酒杂货食品店货物很大一部分是本镇就地加工、老百姓就地消费。这部分产品不需要外部输入,这就是我们说的从商业里面能够剥离出来一部分生产完完全全在镇区的。还有县城为镇上烟酒杂货食品店提供50%左右的货源,县城的企业与镇上居民的消费有一个非常强的联系,而不是镇区日杂服务零售商业提供很强的关系。我们还调研了镇上的农民,他们购买农资,种子、化肥、农药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去县城了。规划的应用怎么样呢?在规划镇上的商业业态包括商业布局的时候,你可能就需要考虑了,好多镇上商铺没人用,好的烟酒、杂货、食品等等老百姓都是在县城消费的,没必要在镇上都放上。现在好多规划的标准是很难回答这些实际的经济问题(表7)。


表7 小城镇主要业态详查商业店铺货物来源


我们也调研了镇上的居民将来家庭大额支出愿意花在什么地方,我们发现,想要购买汽车的人占了60%,还有四分之一的人要为子女在县城或者城市买商品房,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说要就地翻房,还有10%左右的人愿意投资创业,没有任何打算的人占到四分之一。 生活方式机动化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会导致一系列多米诺效应,例如道路和停车场需求增大,居民出行范围加大,更多的消费需求将在县城或者城市被满足,对于镇区商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压力(表8)。 


表8 小城镇家庭预计大额支出构成比


3.3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

镇上存在一个20分钟生活圈,基本上70%以上的日常消费都是在20分钟内解决,这是镇上一个基本的状态。镇上居民日常行活动基本以本镇区为主,尤其是镇上集市对居民的消费起到很大的作用,老百姓购买42%的商品是在集市解决(图13)。

图13 生活圈与日常活动


4 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4.1 企业与本地的关系

镇上存在工业、商业、农业、服务业四类大的企业。镇上的企业来了以后并不是完全依赖于当地,企业原材料40%来自于本镇域,60%材料来自外部。同时,产品反过来销到县城包括本镇区以外的绝大部分区域,在本镇卖的产品只占到23%(图14)。


图14 企业产品销售不同范围占比统计图


4.2 企业规模

镇上企业的基本特征就是小而杂,微型企业占到44%。大中型企业只占3%,而且是以制造业为主,其他行业较少(图15、16)。

图15 企业规模类型占比


图16 大中型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4.3 自主创业、返乡创业

另外就是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并不像我们想象那么高。我们去调研的时候自主创业里本镇居民占63%,其中当地农民自己创业58%,城市里返乡创业只占5%的比例(图17)。

图17 自主创业占比


为什么返乡创业比例如此之低呢?我们来看看农村地区、镇区存在哪些问题。一是成本很高,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还有所谓很多难以突破的制度成本;二是市场拓展很难三是融资难。另外,税负比较重,而且技术人才很难招。国家当前的返乡创业政策仍需进一步落到实处(图18)。


图18 企业经营困难的几个原因


5 政府投资与金融市场、政府税收与财政

5.1 基本状况

我们发现镇上每年可用于支配的平均收入大概5000多万,平均财政收入是7000万。全国平均来讲小城镇只占县城的4%,近一半小城镇的上级财政补贴占其可支配财政收入的 60%以上。绝大部分社会投资总额在5个亿左右,基本上工业投资总额4个亿。这些投资商从哪里来?大城市投资占30%,本镇域投资占四分之一,本县城投资占比也不是很高(图19 表9)

图19 小城镇上级财政补贴占可支配财政收入情况


表9 小城镇投资来源及投资额占比


5.2 案例:北京长沟镇

我们解剖一个小麻雀——北京长沟镇,看这个镇政府每天怎么运营的。长沟镇政府工作人员146个,其中有72名非编制人员需要政府自己花钱养活。这72个人员的工资北京市政府只给14%,剩下86%长沟镇自己掏。所以长沟镇是吃饭财政,镇政府收入很大部分来养活这些人。


这个镇每年收入4000多万,其实营改增之后镇上每年要损失将近1000多万,营改增对镇一级的财政压力非常大,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发现。现在镇上面临三个很大的困难,第一环境整治靠镇政府去投资,将近两年下来花了400多万,整个财政收入的10%没了,这是镇政府必须做的。第二就是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但是区政府发的税收和公共预算里面都放到镇政府一级,镇政府很难解决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第三个就是营改增之后中央收入增加,镇级政府收入减少,每年减少1000多万,这是非常大的数字(图20)。

图20 北京长沟镇的财政收入情况


6 结论与建议

回顾一下之前提出的模型,回答两个问题。


 1

城镇为什么会存在,

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结论就是小城镇为整个镇区周边的农村提供很大一部分就业,生产原材料大多来自镇区周边的农业物资,生产产品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周边村民所消费,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仍然是小城镇存在的根本,虽然随着交通网络设施的改善,小城镇与县城之间的联系加强,但是小城镇“服务农村”的角度不会动摇。


2

小城镇为什么会增长?

小城镇的增长动力来源于投资和本地资源加工产品后的外销,但本地消费是维持小城镇经济循环的根本。大多情况下,政府投资就像一个投在湖里面的石头一样,引起连锁反应,对于大多数依赖上级补贴的“吃饭财政”小城镇来说,政府投资无疑是重要增长的动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政府投资主要来自于交通服务设施等“非生产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有待考究,而且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设施维护的财政负担。社会投资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非常高,尤其是大型制造业对小城镇影响大,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企业,对于小城镇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依赖矿产矿物等不可再生资源型的加工企业的发展需谨慎,应鼓励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要变换思路,小城镇的经济现代化,不一定是像城市一样发展设备和机械制造业,而是“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发挥其与农村的血肉关系,与农村共同发展。


还有居民的消费,居民有四分之一的钱被存储起来,没做任何投资,这部分资本的经济价值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还有四分之一人要投资其他的方向而不是镇区本身。因此,要刺激本镇区经济的增长,需要保留镇区本身的居民,要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促进他们在本地消费。要从集聚人口的总量和满足生活方式变化两个方面去布局产业业态(尤其是商业业态)和促进小城镇消费。


未来规划的建议有五个方面:


在规划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小城镇的经济业态和它的产业如何去培育。


第二是空间要素布局的经济规律,小城镇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如何去适应小城镇的经济问题。


第三是就业增长与产业选择,小城镇这一级我建议以保就业为主,让每个人都有充足的工资,有一定的收入才能投资消费,消费才能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而不要过多强调新技术或者大型机械来替代劳动力。


第四,非正式就业的必要性,小城镇本身存在的意义很大一部分经济贡献来自非正式就业,规划要留够空间,而不是像大城市规划一样赶走“DIDUAN人口”、清理非法经营摊贩,唯秩序化、纯粹化为目标。


第五,规划与市场的问题,政府投资问题对小城镇来说很重要,是在小城镇发展初期做一个杠杆,但是,小城镇经济的长期发展还是来自于市场力量,尤其是社会民间投资和居民村民的消费能力,如何塑造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和营建合理的消费环境应该是规划的重点。



报告整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刘振宇 张博钰等.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