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民艺新春 | 就是旺



从本周开始

不少人就要踏上返乡的征程

狗年的到来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时至今日

生肖文化作为流行于民间、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

似乎已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中

新一年生肖的吉祥好物也不再仅是“本命年”的专享

而是成了许多人热衷的有爱藏品



睁着叶片形状的大眼睛、顶着一对大耳朵、身上装饰有寄寓了吉祥祝福的莲花等图案的布艺狗,其设计巧思和制作技艺令人不禁联想到中国民间工艺品布老虎。和布老虎一样,憨态可掬又鲜艳喜庆的布艺狗不仅是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也是令大人们爱不释手的带有浓浓民间味儿的手工艺品。


缝进布料中的美好祝愿

布老虎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玩具。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据说,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原,虎便成为了原始狩猎民族的一种代表性的图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或绣“五毒衣”——五毒图案围绕着中心的虎,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在春节、元宵节等其他节令,以及新生婴儿“洗三”(婴儿落生三天时)、百日、周岁生日、两岁生日,人们也常常做各种形式的布老虎,传达驱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从地域上看,陕西、四川、两湖、云贵、山东等多地都有或多或少与虎崇拜或布老虎相关的民俗,布老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或谷糠,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人们用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老虎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则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


是民俗记忆,也是他的记忆

这些可爱的布艺狗的作者是李佩奇老师,一位手艺精湛的布老虎艺人。

对他来说,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童年是无比珍贵的回忆。冬日,一孔古旧的窑洞在微弱的油灯下,映衬着灵动、鲜亮的窗花。在暖融融的炕头上,一方古旧的炕桌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奶奶盘腿而坐,正飞针走线精心绣制着各式老虎。而年少的他在奶奶身边静静地习字读书,奋笔耕读。


李佩奇的奶奶是一位平凡的北方农村老人,心灵手巧,性格温良。生前,她擅于绣制各式布老虎、虎鞋、虎帽,针线细腻,以致每逢邻家小孩生日、百岁儿,必求奶奶绣些精美物件,特别是各式老虎,为孩子求一份平安、吉祥和好运气。

如今,奶奶虽已离世,但她的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她的亲情和关爱,始终陪伴在他的左右。细腻灵动的针线,也演绎着中国女红文化,那是一种母亲的艺术,平凡而怀有深厚的关爱和祝福。


家里有老虎,平安又幸福;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

摸摸虎嘴,驱邪避鬼;

摸摸虎背,荣华富贵;

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

黄河两岸的歌谣,唱着这门始终不曾消失于民间的手艺,也唱出了他每每回想起过往时,涌上心头的怀念和怅惘。民间的手艺不应轻易被忘记,正如这些布老虎工艺品身上承载的、不应轻易被忘记的、来自长辈们的浓浓深情。


承载文化的形式不止一种

大学时,李佩奇读的是医药方面的专业,毕业后也在医药行业工作了一年。后来,他感觉自己不是很适合这个行业,又尝试经营餐馆,却遭遇了非典。他也设想过从事其他职业,但总觉得内心缺了块什么,直到他踏足一个民俗文化展览。


色彩斑斓的剪纸、刺绣,灵动鲜活的各式泥塑,好像一位心仪的姑娘,令他产生了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那天,他一直待到展览馆闭馆,接下来的几天也每天都去看展览、和艺人交流。展览结束时,他拿出身上仅有的五百元,买了一些剪纸艺人的作品。

民间艺术让他感到无比地亲切和眷恋,他希望把这些了不起的艺术佳作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并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也许,这就是他最想做的事。后来,他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摆摊、赶民俗节、联络加工厂、走访调研,吃过许多苦,也有过值得骄傲的收获。他感到这样的人生于他而言是有意义的。


除了把布老虎文化发扬光大,他对民间手工艺品的销售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带着泥土气息的手工艺品,可以用现代艺术的手法进行设计包装,然后带入市场。民俗文化的内涵没有变,但形式上可以带给现代人更多美的体验,这对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和民间手工艺品的发展都有好处。

由此,在新春来临之际,结合了民间布艺和生肖文化的布艺狗应运而生。



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泥塑狗。其造型和装饰体现了大人们对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和祝福之情。



在新春来临之际,如果这些布艺狗/泥塑狗的模样令您喜爱,如果您想把关怀寄托在它们身上送给您的小辈,如果它们的设计制作让您希望能保存下来,欢迎联系李佩奇老师(微信号:bulaohu123456)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