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自然资源报”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
电话:010-68047618
中国自然资源报微信平台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近日,围绕网络红人“李子柒”的讨论在互联网媒体上激烈展开。其在海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已达到735万,并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而 “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 也成为微博上阅读超过7.5亿次的热搜话题。有人说李子柒在油管频道(YOUTube)的对外文化影响力“可以抵得上1000个CGTN”,也有人说李子柒视频里的乡村生活并不是真实的,更有人害怕李子柒的视频会给中国的乡村贴上新的标签。显然,李子柒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她在屏幕上所展现的乡村生活也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李子柒视频(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一、现时的“快”向往那时的“慢”
李子柒行走在田野间(图片来源:网络)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漫画(丰子恺)
《桃花源》水墨画(蔡皋)
李子柒展示出的农耕生活(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李子柒写春联(图片来源:网络)
李子柒将未长成的小龙虾被放入池塘(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孟子论政》油画(骆根兴 罗田喜 2016)
李子柒视频中的农家小院(图片来源:网络)
李子柒身后的桃林与雪山(图片来源:网络)
温情的家庭生活展现。视频内容可以被设计,被制造、被生产,但亲人之间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是做不了假的。李子柒的视频中,与奶奶在傍晚一同吃饭、聊天的镜头打动了许多人。快速城镇化进程对于大量乡村家庭而言,是不同代际被分隔的过程。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别离成为许多乡村家庭的常态。一家人团聚、共进晚餐是许多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藏在心底的渴望。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祖孙之间的温情时刻,应该会让许多人想起远方家里年迈的老人。这种温情也是李子柒在国外网友中获得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是一样的,爱这种东西更是本能。
李子柒为奶奶夹菜(图片来源:网络)
二、一个人的城镇化,一个时代的城镇化
李子柒出生在乡村,成名也在乡村。她个人在城市的经历往往被忽略,但这段个人城镇化的历程或许才是成就今天李子柒的关键——毕竟一个从来没有去过城市的人很难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进而爆红网络的视频产品。李子柒本来就是一个已经城镇化的人,她在城乡空间穿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在乡村。童年的李子柒跟着爷爷学会了做木工、干农活。这段历程给了她后来为人称道的动手能力,也使得她对于村庄生活极为熟悉。
进城。14岁的李子柒进入城市务工谋生。刷过盘子,学过打碟,做过DJ。对于一个年轻女孩,可以想见这段历程充满艰辛甚至苦难,但也必然对她的人生和后来的选择发挥重要的影响。应该就是在城市的这段时间,她深入地接触了互联网,学会了剪辑视频等技能,受到了审美与时尚的训练……如果她一直生活在乡村中,没有超脱的经历所带来的超脱视角,李子柒很难将普通的村庄生活升华为作品中的美与艺术,也很难将其制作为符合互联网审美趣味的视频。
李子柒在电视节目中讲述进城历程(图片来源:网络)
返乡。为照顾亲人而返乡的李子柒最开始开了一家淘宝店,并以此为生计。或许是错过了电子商务创业的最佳机遇期,她的网店收益不佳,这迫使李子柒寻找新的创业可能。转而拍摄视频的她,正好赶上了短视频爆发的时代,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赋予创业者的新机遇,这次她竭尽全力,也大获成功。
往返城乡。走红之后的李子柒开始参加各种活动、开设天猫店以至于参加外事文化交流,这些活动都不大会在乡村中完成。当然,她也不能离开她的村庄,这是她的原点,她的事业根植于此。于是城乡穿梭就成为她的日常。
李子柒赠送马拉西亚国王自制的笔墨纸砚(图片来源:网络)
进城、返乡、城乡穿梭,李子柒一个人的城镇化,其实也是许多互联网时代乡村创业成功者的城镇化。我们所熟悉的大量淘宝村的优秀带头人们,他们其实也是在这样的城乡回路上来回穿梭。而他们的城镇化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城镇化的缩影吗?
三、透过李子柒,看到新田园城市
埃比尼泽·霍华德(1950-1928)(图片来源:网络)
城市-乡村-城市乡村三磁铁模型(图片来源:网络)
田园城市城市群结构(图片来源:网络)
i自然新媒体团队
来源:“南大空间规划”微信公众号
作者:罗震东 吴俊伯
编辑:陈君怡
审核:兰圣伟
自然资源报刊征订进行中!
《中国自然资源报》 (含智能手机原版阅读)请直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2。
订阅《自然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不动产》杂志请直接汇款到报社,并将订阅回执连同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或发至邮箱 。
传真:010-68047681
邮箱:bkfx68047628@163.com
不明事宜请与报刊经营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68047627 010-68047643 010-68019465
快来订阅吧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在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自然资源报):李子柒的“城乡”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