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图文余海    编辑左左 


安徽歙县有这样一个地方

外地人鲜少听过

但却是周末歙县游客的早餐聚集地

这里提供包袱饺、肉粿、菜粿……

主打石头粿,一天要卖掉好几百个,来迟了吃不到!

这里就是位于歙县县城所在地

徽城镇新南路44/13号的……

老虎灶小吃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歙县有个“老虎灶”,名气很大,随便钻到哪个出租车,会吃的司机都会告诉你,歙县哪几样小吃不能错过,提到的一般都会有“老虎灶”。


“老虎灶”这个名字,老一辈人都不陌生,不就是烧开水的开水房么,但这一家坐落在歙县老城新南街的“老虎灶”,却是一家生意兴旺的早点铺。


店的大管家是阿婆程秀英,70多岁的她1988年开始就在此处做石头粿等早点,说到自家店,她很自豪。


2007年在央视美食名节目《舌尖上的中国》露过脸,还有安徽电视台《美食来了》,歙县志里也有我的店”……越说越高兴,程阿婆跟我掰着手指说了半天。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听说我在安徽电视台《帮女郎》工作过,立马说,那个安徽经视《第一期间》金记者,认得不,他们来端着机子对着我的石头粿拍了半天哩。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老 虎 灶 ” 1.0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算到今天,这个“老虎灶”有60多年历史了。阿婆掐指一算,按照进化论来说,“老虎灶”从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一开始是个“供水站”,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烧开水的锅炉房,属于镇办企业,一个镇上有三四家。


老伴叫何志水,是新南街供水站的负责人。一开始1分钱一瓶水,到了90年代才涨到1毛,一担水卖5块钱。


俞先生爱好收藏旧物,就住在附近的中山巷。他记得那时候水站还曾提供一种钢镚月票,月牙形状,还有一种纸质的代金水票,打次水盖个戳。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当时镇上那么多供水站,就这个点位置最好,靠近打箍井和小北街,是老城的核心地段,什么新安宾馆、人武部、茶叶公司、粮食局、法院等等都在附近,每天来打水的人走不停歇。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程阿婆记得,除了公家用水,一般人家那时候一个月分配有30斤煤,留着自家烧火做饭将将够,所以都要打水喝用。50年代到90年代这40年里,附近的居民日出日落均来此光顾,保证一家日常,到了90年代老虎灶不远划出个菜市场,每天清晨有农民上城来卖鱼虾、肉禽、蔬菜茶干等。


菜市场像个万金油,有了它,市井生活便活络多了。经常大家一手一个菜篮,一手一把水壶,还有人蹭水带个茶杯,都是熟人,偶尔没带钱也没关系,也不用记,卖一个人情以后办事也方便些。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早点与饭盒齐飞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早点是澡堂之前就有的,大概在1988年,供水房日益不景气,全国煤炭彻底放开了,从上海到江浙,“老虎灶”倒了一大片。


歙县“老虎灶”也不乐观,90年代初,老县委什么的单位都搬走了,人也走了一大批,到最后撑不下去了,就剩下自己在内的两个职工。


家里孩子多,为了生计,程阿婆想到了从自家母亲那里学到的点心手艺,和老伴把“老虎灶”承包下来开了间早点铺。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目前店里早点的种类。同样是豆浆、稀饭(配很多炒菜做小菜)、五香蛋,都比外面特别一些。蛋炒饭更是黄橙橙的。


除了做粿,店里当时早上还有花卷、肉包、大馍、汤圆(加了板油、芝麻和糖)、烧卖、锅贴、粽子(肉馅和豆沙,夏天不做)其中肉馅粽子(6圆)顾客大爱,是一块火腿外加一块鲜肉。


为了扩大经营,90年代初,“老虎灶”中午还经营盒饭(盒饭生意一直经营到2016年)。一开始3元一份,一般是1荤(多为红烧肉)加3个时令素菜。要想加荤菜,蹄膀、红烧鱼(带鱼、黄鱼等等)、鸡、大排、香肠等都有,价格15-18元不等。歙县有个名菜叫长陔三宝,腌制茶笋、豆腐泡、火腿三样,这个菜在“老虎灶”也能吃到,比外面实惠,算是一些个菜单外的定制菜肴。


一直到现在,雷打不动,一家人都是4点半就要起床。大家各司其职,二女儿何艳玲磨豆子、煮豆浆、做豆脑,小女儿何艳红把店里的六个煤炉起着,然后煮稀饭、炒配早点的小菜,爱徒小芸发面、调面粉,程阿婆调做石头粿的馅料。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二女儿何艳玲在帮客人点餐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镇上第一家澡堂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大概到了1994年,看到当时镇上没有澡堂,全国上海南京等地也都有老虎灶开澡堂的先例,于是“歙县老虎灶澡堂”开了张。每天中午收完早点碗碟,澡堂差不多11点开门营业到夜里12点。接待能力有限,于是定了个规矩,双号男同志洗澡,单号对女客户开放,顾客自带毛巾、肥皂。澡堂也有提供,按进价提供给客人。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话说这是镇子上的第一个澡堂子,客源是中和街、十字街、大北街、卫生巷等的邻居,当时没有太多选择,徽州区开拖拉机的师傅都会专门来洗澡,一家老小,拖个红盆,穿个拖鞋大老远跑来。


朋友香草是歙县人,“老虎灶”之外,后来她在歙县鸿基商贸城一带的澡堂洗过澡,据她回忆,当时还是小孩的她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澡堂子空间小雾气大,常被隆隆的水泵吵得耳膜生疼;再就是水管里流出的水总是忽冷忽热,经常让她尖叫着跳开。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她对“老虎灶”评价很高,因为老爷子请了烧水工,会很专心地监看水表,水温基本恒定。还有水是自来水很干净,不像原先纸箱厂曾有的澡堂用生产废水。再就是价格也便宜,2圆钱一个人,一直没变过,不像大箍井有家澡堂收过5圆。


回头去看,受条件限制,当时确实也有一点小缺点,比如只有三个龙头,人多时八九个人一起洗略显拥挤;还有就是位子难等,一人洗几人催,尤其到了年三十边上更为严重,一直到深夜12点以后还有人排队。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石 头 粿 “女 王”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一店一味,老虎灶最闻名的是程阿婆的粿。


石头粿是歙县特色小吃,曾作为早年歙县渔梁码头,跑船的水手和拉纤的纤夫的随身干粮,也有人叫它“跑船粿”。从原料上分,这种粿子有米粉粿、油面粉粿和玉米粉粿三种。将不同馅心卷在面皮中,然后用砚石凿成的石头模压在粿上,在平锅中菜籽油焙熟即可食用。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程阿婆的粿,品种之丰富,整个歙县做粿者难出其右,阿婆跟我码了十几种,葱油、豆黄(加芝麻粉和肥肉丁)、豆角、雪菜肉、梅干菜腊肉、糯米茄子、粉丝(加了茶干、笋干、肉丝、辣椒)、老南瓜、韭菜。


四季还略不同,冬天的青菜,春天的马兰头,夏天的苋菜,秋天加的是小姑娘最爱的毛毛菜。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随着小店被大小媒体曝光,阿婆俨然成了名人,每日端坐店口做粿。


做粿的陈设极简,两条宽板凳上架一个门板,上面码了上十个搪瓷或铝的大口盆,手头是一根滚筒擀面杖,夏天温度高,头顶上盘旋着一个绿色的简易风扇。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阿婆时常穿一件蓝色带云朵的衬衫,外面罩一个白色围兜。程婆的干净是出了名的,找钱是从来不用手的,都是用一个大夹子,这也是一个跟了她30多年的老物件。


人红总有人追着合影。阿婆人也热情,口才极好,逢人便说,“我做粿做了有30多年,整个县城我们家的料最多,虽然价格比别人贵了一两块,但我料实在,你看我这招牌豆黄馅,我是10斤黄豆粉加3斤芝麻粉,一般人只舍得用玉米粉,都是自己炒的。”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一般会吃的来客,都是一碗笋干浇头面,或是一碗包袱饺,加一个饼。窗口付完钱,二女儿艳玲朝门口老妈喊一嗓子,交代好粿的种类,那边阿婆便做上了。


桌上撒一点面粉,面皮铺开,底部撒一点盐,再添一层辣粉,勺子根据口味取馅,再浇两勺猪油,团起来擀开,丢到徒弟小芸的油锅,小芸不迟疑,一个石头模压上去(得名石头粿),压出猪油,倒一点菜籽油,上下翻动,待两面金黄,石头粿可出。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徒弟小芸在煎粿。据程阿婆回忆,至今自己总共带过10个徒弟。一般来的都是熟人介绍,包吃住,补贴早中两餐。其中有个叫程三英的现在还在做,位置在屯溪创业一条街。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粿都是一分为四,趁热腾吃下去。松、散、酥、脆,老阿婆30多年的功夫石头粿化作舌尖的一缕芬芳。


更会吃的,吃完抹抹嘴,找阿婆讨样宝贝,我亲口尝过,它叫“冬酱”,作为阿婆店里秘制伴手礼,做法也繁复:徽州九十月嫩黄豆收上来,煮熟、捏碎,拌上辣椒、大蒜、生姜和盐分,搁坛子里发酵,一月方好。


用它蘸粿,老好!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本图文已获作者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老虎灶小吃丨歙县“早点大王”,和一座县城的60年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