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人们熟悉的那个上海,通常被叫做”大上海“。


大概是时代变迁太过切近、剧烈而深刻,虽然这座城市近百年间几乎改头换面,但世人对上海的印象却十分稳定。《上海市行号路图录》里的那些广告画、电车和码头,构成了人们脑海中对上海近乎恒久远的想象。


而那些曼妙的、流淌着的形象,并非实体意义的上海,更像是某种内心渴望的象征。或许,无论上海的外在样貌如何变化,促使人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始终如一:更大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的。那么,在码头、商铺、广告、人群之前,上海究竟是什么?在圩子、河滩成为城市之前,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一千年前的诸多偶然,怎样触发各种人群聚集,使得城市在此一点点生根发芽?


大都市上海,同样有悠久的历史,有先人生活的痕迹,也有历经数千年沉积发育的三角洲。如今的行政区域中,也包含着嘉定、松江这样的古城。我们在此向前回溯,探寻行号图之前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围绕着江与海展开。事实上,无论良渚、马家浜,还是马桥、广富林,都离不开水这个关键字。借由水这条脉络,可以解释上海与江南腹地的关系,吴越文化的异同,农耕与城市的相互作用等等。而放眼更长的历史维度,在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中,也隐藏着城市的未来。


本次对谈中,嘉宾将不仅追溯“行号图”时期的上海,还要进一步上溯至填河造路时期的上海、开埠时期的上海、建城时期的上海,甚至最早人类活动时期的上海。结合近年来在上海城市内的考古新发现,探讨上海的地貌变化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让我们一同“向水而问”。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第三场


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时间:2019年2月17日(周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市花园港路200号)3楼小剧场
分享主题及嘉宾:


从沿河而居,到捍海为塘:历史上的上海居民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家。从事古代工艺及吴越地域乡土研究。著有《四夷居中国》《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并不太久之前的上海与未来的上海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梁捷,上海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个人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经济思想,经济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研究,曾在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地进行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若干。此外,他曾与友人发起创办【读品】电子刊,也曾参与“定海桥互助社”的组织工作。


特邀主持: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沈彬,上海本土作者,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光明日报》《新京报》、“腾讯大家”等媒体专栏作者。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跟着老地图,认识你自己|上双城市项目“你的地方”在召唤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迁移者之地:影像工作者说

关于“你的地方”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将与“澎湃·市政厅”合作推出城市项目“你的地方”,邀请7位社科及人文领域的学者成为观察员,并招募艺术家及公众根据1939年初版、1947年第二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探访上海数十年商业生态的变迁。通过考察与梳理城市中的公共生活空间,“你的地方”将为为城市寻求更理想的未来。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始终致力于让当代艺术文化与蓬勃发展的上海城市发生积极的对话。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始于2012年,是上海双年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12届上海双年展将携手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补时、上生·新所、思南公馆、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澎湃·市政厅等合作伙伴,在城市各处设立展览馆、影院、实验室、发声场,出动历史考古队与地方行动者,为公众提供别样的观察生活视角,再次挖掘上海的人文魅力。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成市之前:向水而问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