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村落里的中国(12):教化无声
中国人历来高度重视教化。而且这种教化,并不完全是在书院私塾乡校中,由先生来进行,也不完全是在家中,让父母来承担。
祖先们用高度的智慧、系统的方法、巧妙的措施,使得村落就是一个大学堂,山水树木、鸡鸭牛羊、祠堂神庙、木刻砖雕、节庆习俗……都成为了老师。
堂号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
在村落这个学堂里,这些老师,润物无声地教娃娃们如何处理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与鬼神仙怪的关系,与兄妹邻人的关系,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郡望堂号,让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砖雕木刻,讲述孝老爱亲的美德;祠堂祭祖,灌输慎终追远的道理;旌阁牌坊,激发忠孝礼义的心思;大庙小龛,震慑着作奸犯科的念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现在信这个的人也很少了,因为越善越穷
跟着爷爷去上坟、和奶奶一起做年糕、和爹娘一起下地、和小伙伴一起摸鱼……有能力的人家,那便读书认字……都是教化。
饭养身,歌养心。各种知识和感情,都在一代一代的传唱里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人,是有根的人。就算是居官庙堂,或是行商江湖,一旦老来,必将归乡,然后力所能及地修桥铺路,办学赈灾,造福桑梓。
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薪火传承,中国人也因此成为中国人,而且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成为世上罕见的没有断过传承的民族。
金溪竹桥村的铺地,告诉子孙们,做人不能忘本
当然,今天我们有了现代化的学校,丰富完善的课程,教育的效能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
而现代化的新村,除了写满标语,不再承担教化的功能;崭新的民居里,有的只是电视、手机、iPAD……
娃娃们拼命地学英语,学数理化……乡土教育却几乎没有人提起,因为那赚不了钱。
就算有很多的国学班、国学课,娃娃们也在学古筝、练书法、背三字经、行成人礼……但是,零零星星的碎片化技能,撑不起作为中国人的灵魂。
村小的撤并,是乡村衰落的结果,还是原因之一?还是互为因果?
乡村作为大学堂的教化功能,已经悄然消失在历史之中。
游客们到得村里,很多也只是很卡哇伊地摆个POSE,拍个照,吃吃什么特色小吃。
也许,也没什么可惜的吧。
【相关链接】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