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民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
夏天的第五个节气,
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
小暑
三候
一候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7月7日本周日,
小暑节气马上就要到了,
那么你了解小暑的习俗都有哪些吗?
01
小暑头伏吃饺子
都知道冬至吃饺子,可你知道小暑也要吃饺子吗?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
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02
小暑“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
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03
小暑喝羊汤
小暑食黄鳝在南方比较流行,北方有的地方则会在小暑、大暑期间喝羊汤。
不仅可以滋补身体,也是利用伏天,以阳补阳,扶正固本,通过温阳散去机体的湿邪和寒邪。另外,羊肉汤对于心脾气虚所致的心悸、气短、失眠、贫血、产后气血两虚都大有裨益。

04
祭祀五谷大神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旧时百姓过小暑有祭祀五谷大神的习俗,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在这一天,人们会品尝最新收获的粮食,并举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仪式,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
据说,祭祀五谷大神,用意与祭天、祭地相同,这体现了先民良好的感恩传统:丰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也是靠着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实现。

说到小暑,就不能不提与之临近的“六月六”。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kuàng)节”,是宋真宗时期的官方节日。天贶是上天恩赐的意思。据史书记载,小暑前后正好是六月初六日。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05
龙宫晒龙袍
“六月六”相传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后,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06
宣武门外洗象忙
在明、清两代,六月初六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从外邦进贡的一些大象(经过训练可充当宫廷仪仗),养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儿的銮仪卫(明时称锦衣卫)驯象所(亦称演象所,俗称象房)。
在这一天,要举行正式的洗象仪式,并允许老百姓观看。《燕京岁时记》便有如下记载:“象房有象时,每岁六月六日牵往宣武门外河内浴之,观者如堵。”

“洗象”是明清绘画的重要题材。
(《弘历洗象图》局部)
内容由千龙网、北京晚报、 北师大民俗学综合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点儿北京 | “夏至”炎炎,什刹海消夏有传统
一点儿北京 | 老北京的端午节,会“玩”才是最重要!
一点儿北京 | 北京孩子童年记忆中的小玩意儿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一点儿北京 | 小暑将至,洗晒消热更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