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食、器物、民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明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开始
被酷暑折磨的你,
是不是已迫不及待地期望这天到来了呢?

立秋三候
在古时,
立秋便被看作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
立秋节,也被称为七月节。
这一天里,自然有不少专属的习俗。
贴秋膘
“贴秋膘”可谓是最耳熟能详的立秋习俗了,
这一天里,
炖肉、烤肉、涮肉
轮番登场。
而 烤鸭 也是这天里不错的选择!
对于烤鸭,
您了解多少呢?
秋风起,吃鸭忙
”

北京烤鸭曾是元、明、清历代宫廷的御膳珍馐,
自400多年前传入民间,
一直延续至今,
名列北京特殊风味名肴之首,
并被称为“天下第一美味”。
01
天下美味

烤鸭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

相传,烤鸭之美,是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02
制作工序

北京烤鸭进炉前,一般要经过打气、掏膛、洗膛、挂钩、烫皮、上糖、晾皮等八道工序的处理。每道工序各有其妙。譬如打气,是将鸭身用气吹鼓,为的是使鸭皮绷起无皱纹,烤出的鸭皮表层光亮,入口即化;上糖,是往鸭身上浇糖色,为的是使烤出的鸭子色泽枣红,皮脆肉嫩,腴美醇香,其形态与风味人见人爱。
烤制方法有挂炉、焖炉、叉烧三种。挂炉烤和焖炉烤较为普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一般以枣、桃、杏、梨等质地坚硬的果木柴为燃料,靠炉壁的反射热作用,用明火烤制,所烤鸭子色泽红艳,外焦里嫩,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后者以秫秸(现用煤气)为燃料,凭借炉墙热力烘烤鸭子。
03
全聚德

图片来源:编辑自摄
同治三年,北京出现了“全聚德烤鸭店”,从此“北京烤鸭”驰名中外。据史书记载当时北京就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之称。
全聚德烤鸭店在北京久负盛名,几乎每一个北京人都知道它。然而,全聚德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曾发行“鸭票子”,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在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官场中风气日奢,达官贵人生活日趋腐朽糜烂。在这种风气刺激下,吃烤鸭成了最时髦的佳肴,以至于“亲戚寿日,必以烤鸭、烤猪相馈送”,非此不足以表示礼之重,情之笃。然而,登门拜寿时,手里提着油乎乎的烤鸭,既不方便,又不雅观。况且,送上门后,若当时不吃,放置时间一长,风味全没了。于是,鸭票应运而生。贺寿者手持装有鸭票的大红纸套前往祝寿,又轻便又体面,而受礼者可以随时持票到烤鸭店来吃刚烤得的烤鸭,也可以通知铺里的伙计送到家里来,现片现吃,还可以再作为礼品赠送给别人。由于社会动荡,1923年全聚德方停发鸭票。
全聚德确立了烤鸭家族的北京形象大使地位,可说是烤鸭家族中最辉煌的一员了。
04
挂炉烤鸭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今鸭店的烤制操作已逾加现代化,风味更加珍美。“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当时聘请曾在清宫御膳房当差的一位烤鸭师傅,用宫廷的“挂炉烤鸭”技术精致烤鸭,使得“挂炉烤鸭”在民间繁衍开来。全聚德采取的是挂炉烤法,不给鸭子开膛。只在鸭子身上开个小洞,把内脏拿出来,然后往鸭肚子里面灌开水,然后再把小洞系上后挂在火上烤。这方法既不让鸭子因被烤而失水又可以让鸭子的皮胀开不被烤软,烤出的鸭子皮很薄很脆,成了烤鸭最好吃的部分。挂炉有炉孔无炉门,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用明火。果木烧制时,无烟、底火旺,燃烧时间长。
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颜色呈枣红色,皮层酥脆,外焦里嫩,并带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细品起来,滋味更加美妙。严格地说,只有这种烤法才叫北京烤鸭。
05
北京烤鸭的吃法

这种吃法据说是由大宅门里的太太小姐们兴起的。她们既不吃葱,也不吃蒜,却喜欢将那又酥又脆的鸭皮蘸了细细的白糖来吃。此后,全聚德的跑堂一见到女客来了,便必然跟着烤鸭,上一小碟白糖。
甜面酱加葱条,可配黄瓜条、萝卜条,用筷子挑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上,放几片烤鸭盖在上面,将荷叶饼卷起,真是美味无比。
蒜泥加甜面酱,也可配萝卜条等,用荷叶饼卷食鸭肉也是早年受欢迎的一种佐料。蒜泥可以解油腻,将片好的烤鸭蘸着蒜泥、甜面酱吃,在鲜香中更增添了一丝辣意,风味更为独特。不少顾客特别偏爱这种佐料。
咬 秋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津门杂记·岁时风俗》
”
立秋日有“咬秋”的习俗。
度过双暑酷热的庄稼人,看到八月的丰收,心里无限喜悦。
立秋那天,人们三五成群,抱着西瓜,吃得豪情奔放。
城里的老北京人也会逛菜市,买回新鲜的瓜果,全家一起吃。
被炎炎酷暑热怕了的人们,要咬住秋天渐来的凉爽。
“咬秋”这一极具仪式感的吃瓜习俗也被称为“咬瓜”。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民间流传说立秋这天
不管吃多少肉都不会变胖,
所以小印决定把握住
这个一年仅此一次的日子,
好好贴一贴秋膘,
吃饱喝足之后,
再来上一盘冰镇西瓜,
顺便感受感受老北京的习俗,
舒坦!
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文北京、北京城市记忆网站,有改动
参考《水与二十四节气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那年,啃秋咬秋贴秋膘》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记忆网站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点儿北京 | 大暑到,老北京的饮食防暑秘籍奉上前!
一点儿北京丨老北京酸梅汤
一点儿北京 | 小暑将至,洗晒消热更是传统?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一点儿北京 | 秋风起,吃鸭忙!“立秋”吃鸭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