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姐说:园林乡愁团是一群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孩子们,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寻访自己的家乡,在行走中挖掘城市背后正被淡忘的文化。
去年是这项活动开展的第一年,他们当中的北京组获得了校级优秀实践团队和优秀成果奖。这群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们怀着对家乡的一腔热血和懵懂热爱走进胡同,继而被这里的文化打动、被这里的景象触动,也被这里的人们深深感动。他们只是大一大二的小朋友,但胡同中的鲜活感受让他们写下了细腻而生动的文字。
接下来几天,旧城吃喝玩乐地图会转载一系列来自他们的文章。让我们跟着他们的脚步穿越故乡,体验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寻找之旅,更盼望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
今天带来开篇文章——寻找乡愁里的北京,请您静静读。
(作者:许舒涵 全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园林乡愁实践团”,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
乡愁里的北京
我的高中在寸土寸金的西城二环内,课业之余我时常和三五好友翘了晚自习去南锣吃顿小吃,在后海吃盘爆肚,再提溜着一碗热腾腾的卤煮,穿街走巷溜着胡同回学校。不久前和好友约去骑双人自行车,顺便去我们钟爱的小院里来几串儿馋了好久的烤翅。我们转悠了一圈一圈,东西南北到处拐,那时候天色昏黄,我们在车后座,看一排排绿帐子围着,绿帐子前坐着老人和孩子,几阵风沙和我擦肩而过,我就和几段历史擦肩而过。
此处我说的历史,也就是今年夏天我们想寻找的历史,不是皇城的琉璃瓦堆叠起来的,也不是游人过客读到看到的,更不是政客商人眼中盼望的,而是从百姓,北京的老百姓朱红的门缝里,碗儿茶腾起来的热气儿里和叽叽喳喳鸟声里溢出来的,在这些历史的故事中街坊们笑呵呵地嘘寒问暖,写着忠厚传家久的院门一关,谁也看不透里面的悲欢离合。这是城市中,大于一切的,城市的灵魂。
王军先生在他的《城记》中说北京城的记忆是无法触摸的,因为太酸楚。
而又有人说王军先生这作品是在出版前临时更名的,先生早前为它取名《城祭》。
古城被人们纪念,甚至祭奠,是它太多处的土地如今已经养不了故乡人了。一方土地当被盖上效益的帽子,土地就价值无疑被大大贬低,那些骑着吊车杆子铲走墙瓦的叫它“地皮”,那些奔走千里急着建设的叫它“新貌”,那些在残败的院墙外流着泪的叫它“记忆”,那些堆砌起来又碎成一地的记忆的总和,人们叫它“乡愁”。
“我就站在这儿,我就站在这个地方,不差丝毫,但是你猜怎么着,我无比,无比地怀念这里。”
如果说帝王将相的皇城官邸是北京城睥睨天下的表情,那么老百姓的胡同就是北京城忍辱负重的低低的姿态。在这些姿态里,宽厚的北京人是自如的,放松的,于是胡同里的生活平淡中饱含着深深的幸福。这里的艺术家们也是有着平和心态的一群人,他们被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感动,为北京人的表情动容落笔,为胡同的青砖灰瓦作画,画家说“我清楚外界对我的画的过誉,我清楚那是胡同的好,被我的画打动也就是被胡同打动,画的艺术性再高,也不及历史的永恒。”艺术家们善于描画,他们在心里描画出未来的都城,这个都城少不了胡同,少不了四合院,少不了城门楼子,少不了来去的百姓们。砖墙灰瓦大红门,这是他们认为的最美丽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建都方案。他们这个美丽的方案是这样的:‘首都将远离北京四九城建于之外,而四九城内因为有太多历史文化建筑而被围墙保护起来,加以古典园林的辅助设计,建设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都园林公园。公园内不允许行车、没有其他现代建筑,并且要及时逐步对一些已残缺的文物进行修补。’我就想,如若这个大胆美丽的畅想被当年还不那么缺地的政府所采用,今天的北京该是怎样个明媚恬静,可行性可能欠妥,但北京一定不会成为那个正在逐渐成为的,被抽走饱经风霜的根骨,蚀去古老安详的发肤,填入机械化骨干的,尴尬的首都。
“我曾生于海棠斑驳滤过的阳光下,终究不愿老在城市灰黑的阴影里。”
当然在北京这些沉默的阴影里不乏鲜活的操碎了心正在保护着好地方的人们,比如投身东四周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数十年的志愿者们,比如开办令人自豪的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朴素老百姓们,比如用古朴又新潮的风格保护着大栅栏街区的艺术家们。但大多数永远在行走,或慢慢或匆匆,事不关己,无所谓。
行走的大多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烟火散去后,指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这代人。那时我们大致都迈过了成年的门槛儿,却更愿意称自己是孩子。我一直觉得如今牵制我们这代人太多的不是外界的诱惑,而是自身情感上的慵懒,我们永远有足够的借口把自己放倒放低放轻,懒得去热爱国家,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热爱那些深藏在华丽躯壳里厚重明澈的灵魂,然而我如今身体里流淌的这年轻的血液,从何处起又将归为何处?我中国之谓为大国,北京之谓为大城,难道要老一代来填补它的灵魂?
于是基于这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并且深切懂得了它的来之不易之后,我们九个大姑娘和一个大小伙,心情有些沉重,但脚步十分轻快,在这个曾经无限辉煌自如的黄金城中,在这片历史的阳光一直眷恋的土地上,启程去行走,去观察,去拍摄,去记录,去记老一代们的记忆,听他们听不够的故事,走他们走不完的长街,看他们看不清的景色,感受他们感受了一辈子的北京城。再试着去抚平他们褶皱里抚不平的叹息。
我们不是专业规划师,更不做行人旅客,不哀悼逝去的砖瓦,也不为了欣赏风景。
只是希望这乡愁里的北京被记录下来,
更希望这乡愁里的北京不只被记录下来。
2014年7月27日
长按二维码关注“园林乡愁实践团”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