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说过: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一种依存于家乡的自然山水和建筑环境的人文情怀。
“乡愁”对于上海来说,是黄浦江、是苏州河,是其他的众多特色鲜明的桥梁。
“乡愁”是中心城区汇集的最为熟悉的海派建筑文化:有老城厢的传统市井风情、有旧市区中西部和虹口一带的花园里弄,英、法、意、德、荷等多种地域风格的花园别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宏伟壮丽的外滩建筑群、有当年“大上海计划”实施初期在江湾的旧市政府、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群和放射形道路网遗存,也有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提篮桥犹太人聚居避难区……
“乡愁”还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包括旧式石库门、新式石库门、广式里弄、新式里弄等多种建筑类型,中西合璧,特色鲜明……
习大大还说过: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城市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复制粘帖,他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历史的一种文脉传承与发展。
上海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市中心就有1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他们汇集了旧上海各种流派的建筑风貌,沉淀着最本土的文化和生活特征,而散落在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里的老建筑以及老上海的各种传说,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具生命力和最值得回味的文化宝藏。阅读它们,就如阅读上海和上海人的社会历史。
请追随着规划师的脚步,在这个夏天寻觅最原汁原味的上海风貌!梧桐、弄堂、老房子,那是最上海的画面,漫步其中总会不经意间就闯入上海某个有故事的角落。
外滩是中华民国繁荣时期的代表,也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他曾经是上海十里洋场最气派的风景,如今他面对浦江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依然毫不逊色。他东起中山一路,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外面的江滩,长提,以及绿化带乃至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也是寻觅过往历史文化的最好去处。
老城厢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这是一片最上海,却越来越不像上海的古老城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上海建成了环城墙,城墙内成为“城”,城墙外热闹处成为“厢”,这便是老城厢的由来。
至今,老城厢还保留着历史遗留下来的众多遗产。这些遗产被城厢中曲折蜿蜒的小弄小巷串了起来……
随着时间流逝,也许老城厢慢慢的只会留在记忆里,城墙和城隍庙,大饼油条和豆腐花,还有所剩不多的弄堂……
1861年,一名叫霍格的英国人策马扬鞭,征下了466亩农田,建成了当时“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随后四周建起了大批道路和石库门,还有豪华的金门大饭店、“远东第一”的国际饭店、“艳贯中华”的大光明电影院……
从跑马地到日军兵营再到美军俱乐部,现如今是否还能在这片国际大都市的资本主义发源地,嗅到当初的疯狂气息……
1914年,外国侨民、富绅争先涌入上海法租界,择地营造花园洋房。这里有最浓密的法国梧桐,延绵了好几个街区,悠远的历史使树的枝叶异常繁茂,经过修建的树枝密密地遮盖了路的上空,烈日炎炎的夏季,这里却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法国人在上海定居的历史非常短,却把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带到了上海,把法兰西特有的浪漫洒落到街区的角角落落,至今乃是上海的一道优雅的风景……
(未完待续……)
回复“1”查看精英讲坛系列文章
回复“2”查看聚焦上海2040系列讲座文章
回复“3”查看青年规划师眼中的新加坡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