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庄旺村传说故事

庄旺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辖村。西连天长古城,北接百年老矿;前临绵蔓河,后靠凤凰岭,山水相依,交通便利;东距省会石家庄40公里,距井陉县城12公里。全村270户,1100口人,村域面积10500亩,其中,耕地1600亩,是井陉县生态文明示范村,井陉县拉花培训基地,河北省第二届“民俗文化名村

万年老村,秀美山川

庄旺村位于太行山最早有人类居住的绵河流域,据考古发现,村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讫今已万年之久,当时这里气候温暖,山坎岩洞可供栖蔽,丘岭林森便于狩猎,山涧河流可以捕鱼,便于人类居住。有记载于金代,1297年,孙氏家族又迁入。村名源于地理肥沃富裕而得名“庄窝”,后逐渐演变为“庄旺”至今。著名的秦皇古驿道北道和南道,从村西边和南边两端穿越,发生在秦皇古道上的大事举不胜举,秦始皇出巡,死后也是从这里运回秦都咸阳;韩信背水列阵,创造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阻击英法联军的庚子之战、晋奉之战和百团大战都曾在这里发生。

村庄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地处天长古城与307国道的金三角,地势开阔,青山一面坡,碧水抱村过,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呈人字形状,北靠凤凰岭、五龙山,村前绵河西至环村南折,张凤铁路专线村中穿越。水资丰富,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人居环境较为优越,被誉为“绵河岸边的画里乡村”。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山脉、右依白虎沃土、后靠五龙卧地、前系玉带缠腰”,不仅适宜阳宅居住,而且也赢得阴宅宝穴认同,引来皇家和周边大户人家遴选墓地。

土窑洋桥,古朴典雅

庄旺村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明清遗风,古色古香。古街古庙古宅都集中在村中间,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和二三进院落,总体上为土窑洞、石窑洞和砖瓦房三种类型,是绵河流域最具明清时期代表性的古民居村落,传统建筑约占总建筑物的三分之二。借山水灵气,坐北朝南,高低错落,布局考究,轴线分明,主房明快,厢房对称,门多院深,石围石阶,青砖砌墙,花格窗户,尖脊灰瓦,石阶高台,廊柱前檐,尖山式硬山,飞檐斗拱,精巧别致;正房尤为气派,有院必有雕,石刻、砖雕、木雕、浮雕、透雕,阴阳兼刻,细腻逼真,惟妙惟肖,各具特色。举人院、同和永院、无梁殿、关帝庙等古建筑甚为精典,无梁殿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窑洞,都为顺窑,就岸挖券,就地取材,避风向阳,青石抱面,石板拱券,坚固耐用。“窑中有窑,窑套窑,窑上有窑,土楼窑”,里边和旁边挖的小窑,做为储藏粮食、存放新鲜红薯及其它蔬菜用,上边挖的浅洞为凉棚,做为枣棚或用作晾晒粮食。土窑洞最显著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节省能源,低碳环保,生态舒适,经济实在。土窑里的温度相对温差小,温度保持在15至18度左右,冬暖夏凉,一般室内外温度相差10度左右。冬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土窑里的温度还保持在15度左右,夏天室外温度达到35度,土窑里的温度还是保持在20度左右。住土窑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用空调,村民们形象的称其是天然空调。住土窑洞,睡土炕,烧地火,接地气,养人养性,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庄旺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近年来,90岁以上老人 4名,80岁老人照常下地干农活。有专家称,庄旺土窑洞是北方地区典型的土窑洞民居代表,当地人称土窑洞是“养生洞”。

1941年日本建造庄旺大桥,是绵河上修建的井陉县第一座混凝土桥梁,晋冀公路最重要的天堑通道,长方抹角四柱平跨渡五孔全钢筋水泥桥梁,桥长111.5米,桥宽6米,桥柱高10.5米,中孔跨度24米,设计技术、组织施工、钢材水泥均为日本所为,是当时最先进的混凝土桥梁技术与工艺,通体光滑,桥梁历经七十多年风吹日晒雨淋雪打,多次洪峰,依然坚固完好。它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铁证,大量掳夺我国煤炭资源的罪证,也是警示我们不忘历史,爱国爱家的活教材。

国宝非遗,文化灿烂

庄旺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厚重而绚丽,名道名桥名庙名胜古迹名不虚传。被誉为民间舞蹈艺术奇葩的井陉拉花,2005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河水磨工艺,垒砌石墙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陉旺牌庄旺小妮煎饼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庄旺拉花,始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民初,系井陉拉花民间舞蹈艺术三大派系之一,具有古老浓厚的乡土气息,其音乐曲调、舞姿动作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常演不衰。1954年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民间艺术节荣获“挖掘奖;1957年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荣获优胜奖;参加北京地坛庙会演出获大奖;上世纪70年代,省群艺馆特邀庄旺村井陉拉花省级传承人李素芳,讲述拉花民间舞蹈技艺,经专家学者记录整理,才传承下这一独具特色的井陉拉花民间舞蹈艺术,并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夺得金奖,庄旺村被授予“拉花之乡”的称号。拉花舞蹈,源于生活,提神健体,异彩纷呈,喜闻乐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庄旺村学拉花、扭拉花、传拉花蔚然成风,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会扭,个个会舞,是名符其实的井陉拉花培训基地。

独具魅力的庄旺放河灯习俗己有几百年历史,也是正月十九过老母庙会的压轴戏,是对赖以生存的河流的信仰,也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更是为活着的人们祈福。夜幕降临,村民们在古老的乐曲声中纷纷抱着、抬着自家精工细做的工艺花灯,来到村西头绵河入口处列队展览,家家有灯,户户争先,依次将河灯点燃投放河中。灯悠闲地顺着河水飘流而下,骤然间,平静的水面变成五彩的游龙,红的、黄的、白的,大灯、小灯,圆灯、方灯、长灯,彩船灯、荷花灯……一盏盏、一朵朵,千姿百态,金灿灿、亮晶晶,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水中千灯万盏,岸上灯笼闪烁,天上星光月色,凌空爆竹绽放,两岸村民欢歌笑语,竞相争辉,大有“疑似星河落九天,金蛇狂舞姿态憨。条条金丝挂两边,点点萤光刻意欢”的诗情画意。

庄旺村的顶孙葬、元宵灯会、祭拜祖先、祈雨、婚嫁、丧葬等特有的民间习俗,竹竹马、漁家乐、跑旱船、秧歌等民间花会技艺,煎饼、抿絮、饼斋、面筋等特色美食以及面塑、刺绣等手工技艺,各具魅力,无不折射出庄旺厚重而绚丽的特色民俗传统文化。

1.石人岭的传说

庄旺村北面的红土岭,因岭上有个石人又被称为石人岭。石人岭上的这个石人,身材魁梧,面西背东,下身埋在土里,上身露在外面,无头。据史料记载,这里是金代金世宗长子镐厉王完颜永中的坟墓,墓地内有石人、石羊、石虎。镐厉王生为金世宗长子,因其不是皇后所生没能继承皇位,1192年封为镐王,心中不快,整日怨气冲天,酒后乱语,引起其弟皇上猜疑,1194年赐死,1207年金章宗皇帝觉其冤,又下诏书恢复他的爵位并赐谥号为“厉”,特命以王礼改葬于此。

相传,自从镐厉王完颜永中埋葬到这里之后,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侯总能听到一个男人伤心的哭声和喊冤声,哭一阵儿喊一阵儿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但是这声音大得让人听了瘆得慌。人们搞不清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这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大家议论纷纷,都觉着很害怕,家家户户天黑了就把大门插好不敢出来。直到有一天石桥头村卖油果儿的三喜向人们述说了一件怪事——晚上炸好的油果儿到第二天早上就不见了,放在抽屉里卖油果儿的钱也都变成了死人用的冥币。又是一件怪事,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信,想法多多,议论多多。

是日晚上,三喜像往常一样,把第二天早晨要卖的油果儿提前炸好,放在油果儿筐里,吊在空中,就回屋睡觉去了。干了一天的活儿,他觉得身体有些乏,躺在炕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睡到半夜,被尿憋醒,就赶紧起来撒尿,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动静,又想起自己丢油果儿的事儿,撒了半截尿就不撒了,屏住呼吸仔细听,扭过头两眼注视着屋门,“嗯,是有动静儿,无风无火,皓月当空,莫非进贼了”。想到这里,他便悄悄地来到炕上,急忙趴在窗户前,用手指把窗户纸捅了个小孔儿,向院子里瞧,借着明亮的月光他看到一个大头大脑、身材魁梧、手大如扇、似人非人的怪物,走出了他的油果儿作坊,吓得他不敢再看,赶紧钻进被窝儿里,用被子把头蒙住,抖作一团。直到天亮了有人敲他的门儿,喊他的名儿,他才敢把头伸出被窝儿来,一看太阳把院子照满了,他才一轱辘爬起来去开门,打开大门一看,原来是他多日不见的好兄弟,外号叫“呆大胆”。

呆大胆是个好事之人,不但好事儿而且好奇心也很强,村里不管谁家生气打架,邻村三乡五里出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他都知道。这不,还没等三喜把门儿完全打开,他就开玩笑地说“搂着嫂子睡到这时候儿,买卖也不做啦?”三喜见是他便无精打采地应了一句:“你嫂子不在,回娘家了。”呆大胆接着说:“我昨天晚上刚回来,听家里人说你这里出了一件怪事儿,真的假的?”他走到半空吊着的油果儿筐子前,把两个油筐拿给呆大胆看,“昨天晚上刚炸好的,又没了。”又拉开抽屉让呆大胆看:“这不,全又变成了死人用的钱。”说完,把油筐放在地上,并把昨天晚上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呆大胆述说了一遍。呆大胆听着半信半疑的摇了摇头说:“哥啊,我今天有点事儿出去一下,晚上回来陪你看个究竟,行不?”三喜当然高兴,心想: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便连连点头答应“行,行,我等着你。”转念一想又说:“哎,兄弟,要不这样儿,晚上回来你直接过来在我这儿吃饭,我们好久没喝酒了,咱俩儿喝两盅。”呆大胆答应着便离开了。

送走了呆大胆,他和好炸油果儿的面,简单得吃了口早饭,准备干点儿别的活儿,又觉着浑身没劲儿困的慌,想到晚上有人帮他捉鬼,他就关了大门儿放心地回屋补觉儿去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已是下午5点多了,他赶紧准备了酒和菜,熬上米汤,就去炸油果儿了。等呆大胆来时,一切收拾妥当,两个人连吃带喝,不知不觉半斤酒下肚了。两个人知道晚上捉鬼,便没有脱衣服躺在炕上,说着话儿聊着天,不知不觉睡着了。呆大胆睡到半夜口渴了,起来喝水,刚爬起来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动静,赶紧爬到窗前用手指捅破了窗户纸向外边看,这一看不要紧,把他吓了一跳,一屁股坐在了炕上。他的动作三喜看在眼里,悄悄地问:“咋啦?”呆大胆回答:“哥啊,你说的没错,是个怪物,不行,我倒要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说着,就拉起三喜往外走:“我们远远的跟上,看看它到底是个啥,往哪儿走。”他们俩个开了大门,远远地看见怪物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着,他俩悄悄地在后面跟踪,爬坡过沟,深一脚浅一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他俩跟着跟着突然见怪物在前面停了下来,转过身来站在那里看着他俩儿。吓得他俩赶紧趴下,两眼紧盯着怪物,盯了好一会儿,见怪物没有动静儿,呆大胆爬起来非要去看看咋回事儿,三喜把他拉住说“兄弟,咱们回吧,就咱们俩人单力薄的,在这荒凉野地万一有个闪失丢了性命也没人知道。”呆大胆听着有理,也没有再坚持,跟着三喜往回走。在回家的路上,两个人商量着如何抓住这个祸害人的怪物。

吃过早饭,呆大胆挨门挨户的串门儿,把昨天晚上看到的事向大家学说了一遍。大家对呆大胆的为人是清楚的,这小子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说过瞎话儿,就是爱管个闲事儿。大家一听村儿里晚上有怪物进出,个个心中不安。这还了得,要尽快铲除这个怪物,要不以后村里还不知道出啥怪事儿呢。于是,几个上了年纪威望高的老人聚到一起,大家商量如何捉拿这个怪物。当天夜里,有十来个壮小伙陆续来到三喜的家里,他们个个手里拿着劳动用的家伙和未点燃的火把。三喜见大家都来帮助自己,感动地不知说啥好,赶紧把准备好的酒菜端上桌说:“来,大家伙儿喝点酒,驱驱寒,也壮壮胆。”说着便给大家倒满了酒杯。“咚”的一声响,把大家吓了一跳,都不说话了,把目光齐刷刷地盯住了门口,心想:“怪物不会来这么早吧?”每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正在这时屋门儿开了,呆大胆和石匠大哥走进屋来,大家一看才放下心来。一个小伙子没大没小地和石匠大哥开起了玩笑:“石大哥,饭后还和嫂子亲热亲热才过来啊?”还没等石匠大哥开口,呆大胆抢先说:“你小子就没个正经的,石匠大哥还没回家,在半道儿被我给截住了,扛着大锤就来了。”大家这才明白刚才“咚”的声音是石匠大哥放大锤的声音。年轻人到一块儿规矩少,胡说八道笑话儿多,你一言我一语连吃带喝带吆喝不一会儿功夫,五斤酒喝去了一多半。石匠大哥见状,便说:“大家少喝点儿,今儿晚上还有大事儿呢。”大家对石匠大哥是很尊敬的,因为他打石头办法多,劲也大,为人又实在,谁家有个事儿什么得,只要说出来他都会去帮忙的。所以,听他这么一说,大家不再喝酒了,纷纷离开了桌子,有的坐在炕沿边儿上,有的坐在板凳上唠起了闲话儿。三喜到院子里看了一下情况,一切正常,顺便把大门插了回到屋里。大家干坐着也没意思,各取方便,有的躺有的坐打起盹儿来。半夜时分,一个小伙子口干舌燥,起来喝水,忽然听到院子里好像有动静,便大声喊起来:“有动静。”石匠大哥在门口坐着板凳打盹儿,听到喊声一激灵第一个冲出屋子,见一个影子闪了一下就没影儿了,随口喊道:“跑出去了,跑出去了。”大家一听,困意全无,个个精神起来,拿上家伙点燃火把,开了大门冲到街上,看到一个高大的身躯头也不回的往东面去了。一群人举着火把在后面紧紧的追赶,边跑边高声呐喊:“抓住它,别让它跑了”“抓贼啊”这响亮的呐喊声夹带着脚步声划破了山村寂静的夜空,全村的成年男人纷纷拿上家伙加入到了“捉贼”的队伍中,追赶着这个偷吃油果儿的怪物,他们上坡下岭过荆刺,绊倒了爬起来,衣服挂破了也不管,个个两眼死死盯着怪物的后背影儿,两条腿飞快的往前追赶着。

说来也怪,看上去怪物走的并不快,但是,不管他们如何追赶,始终与怪物保持着二三百米的距离,个个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就是追不上这个怪物。就这样他们一直紧追着,远远地看到怪物站在那里不动了,突然转过身来看着大家,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敢再往前追,停在了那里。呆大胆一看赶紧和大家说“前天晚上它也是这样,我们就俩人人单力薄的没敢靠近。”大家虽听到呆大胆的解释,但是心里没有底儿,谁也不敢冒然往前走,举着火把远远地观察着动静儿。等了好一会儿见没有反应,石匠大哥急了,提着大锤和大家说:“我们这么多人拿着家伙又举着火把怕什么?走!”大家一听,心想也是,便壮着胆子,跟着石匠大哥一起往怪物站立的地方走去,走近一看,噢?这不是皇家镐厉王的墓地吗?大家仔细察看起来,石人、石羊、石虎、墓碑没有变化,又查看了墓地和周围,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儿,大家都疑惑起来:“怎么回事儿?”“不可能呀?”“明明看到怪物到这里,怎么什么也没有啊?”正在不解时,一个举火把的小伙子喊:“快来看那,这个石人的嘴巴上有油,好像还有油果儿渣子呢。”大家举着火把围了过来,一看真是哎。有不信的,举着火把去看其它石人、石羊、石虎的嘴巴,干干净净的。大家都又举着火把围住了这个嘴边有油的石人,仔细的端详起来,正在这时,石人好像觉得自己被识破了,两腿迅速的往地下钻去。石匠大哥一看不好大喊一声“大家闪开。”只听他话音未落,抡起大锤向石人的头上砸去,“砰”的一声响,石人的头落地了,石人不动了。再细看,这个石人下半身已经钻入地下,只露出上半身来。

说来也是,自从这个石人的头被砸了以后,深夜再没有听到过男人的哭声和喊冤声,三喜也没有再丢过油果儿,卖油果儿的钱也不在变成死人用的冥币。显然,这是人们有意将这个石人神化了,说它站在那里天长日久吸收了日月天地之灵气,又被墓主人的冤魂所感染有了灵性,每到晚上就会哭啼和喊冤,哭累了喊饿了就去找东西吃。几百年过去了,这个无头石人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着,它虽然无头不能说话,但却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同时也明明白白地告诉年轻的后生们生长在权势富贵人家不一定有福气。

2.亩地岸的美丽传说

庄旺村有一块儿八亩旱地,在本村沟坡纵横的梯田中它的面积最大,历年庄稼长得也较好。它的地岸是勤劳的祖先用上万块儿大小石头垒成的,上宽近100米,下宽50米,高约10米,两边随山坡的斜度而垒高,无泥浆,形如斗。地岸的上边有三道山沟两面坡,天降大雨时,三道沟两面坡的雨水汇集而下对其形成冲击,又逢地震摇晃至今不垮,它的神奇引出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天正午,烈日炎炎,山路难行,皇上巡视路过此地,口渴难忍,暑气上身,见三个男人正在用石头垒地岸,遂派人上前打问离井陉县衙还有多远,并讨要水喝。三个男人中的一位老者见状诚惶诚恐,立即带领另外两个年轻人上前跪拜,奏明里程,并将自己所带瓷罐中的饮食奉上。随身太监接过瓷罐打开查看,见瓷罐里的水有点红,水面如镜,能照见人影,细看红水下面好像有颗粒物,随即摇晃了几下,红水与颗粒物混合成粥。他端给皇上察看,皇上见状努了一下嘴,示意太监试吃,太监不敢怠慢,喝了一大口,等了一会儿,见太监并未中毒,而且精神飒爽,口齿伶俐,皇上这才放下心来,伸手接过瓷罐尝了一口,顿觉口中滑滑地,嫩嫩地,甜甜地,颗粒物嚼起来香中带有韧劲,很是合口,于是端起瓷罐大口的喝了起来,一会功夫,喝了半罐。皇上指着瓷罐问老者此为何物?老者见问,不敢抬头,一一奏明。等了一会,皇上觉着暑气大消,精神倍增,还了瓷罐,给了赏银,继续前行。到了县衙,办完公事,御用晚膳,看着满桌美味佳肴,就是没有胃口。县官见状,吓的满头大汗,两腿发抖。太监上前请皇上用膳,皇上皱皱眉头,随口说了一句“途中之物甚佳”,随后佛袖而去。太监顿悟,如此这般地安排了县官。一会功夫,端来一碗粥,太监立马端给皇上,皇上吃了一口,觉着不是滋味,摇了摇头,递给了太监。太监看皇上不吃,端了出来,品尝了一下,也觉着不好吃,遂安排县官派衙役快马去请垒地岸的老者。好在山民在田间劳作,习惯早出晚归,况且路途也不是很远,衙役来时,三个男人还在,上前问明情况,速请老者三人来到县衙,告知何事。老者立马向厨师要了嫩小麦、绿豆、红枣三样食物,先洗后泡又搓再煮,好一阵忙活,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粥就做好了。老者先盛了一碗让太监品尝,太监尝后大喜,马上给皇上盛了一碗端去,口中念念有词“途中食物来也。”皇上不信,接过碗来,尝了一口,果真味道纯正,龙颜大悦,问道:“此物何来?”太监奏明情况,皇上听后,大声赞道:“善民也。”膳毕,皇上来见老者,老者慌忙跪拜,皇上忙扶起老者,命太监付给赏银,嘱咐明日将老者三人送回。皇上随口问老者:“为何在两山之腹底垒石墙,不怕山洪冲垮吗?”老者回道:“井陉十年九旱,山洪不多。就想造一块儿大田,天下雨时,土能吸水,庄稼有水,长势就好,就能多打粮食。”皇上赞道:“慧者在民间。”并安排县官,明日派一石匠随老者去,找一块较大的石头,将三人姓名刻在上面,以示褒奖。并下旨免去老者三年皇粮,效仿者从之。消息传出,大大鼓舞了山民造田的积极性。因此在井陉沟坡纵横的山间,处处可见石头垒成的梯田。

时至今日,走近八亩地岸,还能看到一块石头上刻有:“李应祥修建,男,李明堂,李明亭”等字样。

3.六十还甲子传说

在庄旺村西头道边有一花墓,村民取土时经常挖出古青砖和白骨。据老人们传说,这个花墓是“六十还甲子”坟墓。老人们借这个花墓还讲了“老人和孝子”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老人活到六十岁就不能再继续活下去,要进花墓等死。原因是老人活到六十岁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创造不出价值,光吃饭浪费粮食、布匹,成了消耗财物的废物;身体又开始生病,需要儿女伺候,影响后代工作和生活,成了儿女和社会的累赘,给后代增添了很多负担。因此,国家颁布法令,凡活到六十岁的人必须进花墓等待“自然死亡”。期间,儿女可以一天送三顿饭给老人吃,每次在墓口垒一块石头或砖,直到墓口完全垒住为止。孝子对自己的老人有感情,一天送三顿饭,在送饭时垒小块的砖和石头,让老人能多活些时日;不孝之子一天送一顿饭并且垒大块的砖和石头,恨不得老人马上死去。这个法令对老人极其残忍,官民有怨,无奈改变。

这个六十还甲子的事情,直到有一年皇帝接见外国使节的时候,接收了一个笼子里装有老鼠的贡品。当时国内没有这样的动物,皇帝及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何物。外国使节见状,暗暗窃喜,并提出:“三日内答对,年年进贡,如果答不出,年贡免除。”皇帝答不出,急着问大臣,谁能答对官升一级。众大臣寝食不安、愁眉苦脸。大臣李毅的父亲已到六十岁,进入花墓,李毅给父亲送饭时,其父见其愁状,问其缘由,他便讲给父亲朝中之事。其父听后哈哈大笑,并告他明日上朝,袖筒藏一老猫,如果见着此物,放出老猫,定会吓得瑟瑟发抖,这就证明他是老鼠。第二天,李毅按此办理,情形如父所讲,外国使者见状,大惊失色,皇帝大喜所望,随问大臣:“此为何物,为何发抖?”李毅上前大声回答:“此为老鼠,天生怕猫。”随后将猫放出,猫见老鼠,立即扑上前去,抓破笼子,吃掉老鼠。满堂喝彩,纷纷佩服李毅见多识广,巧解困局。龙颜大悦,随即奖励李毅官升一级,珠宝满车。李毅上前致谢,不要奖励,说出其父年到六十进入花墓,等待死亡,他所用办法是父亲传授,请求将花甲老人接回家赡养,废除国家法令。皇帝答曰:“老人知识渊博,吾辈不能及,此令是上代皇帝颁布,却有偏差,不合时宜,废除六十还甲子国家法令。”群臣兴奋,山呼万岁。自此,六十岁老人颐享天年,儿女尽孝,官民同乐。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文:井陉县文联、庄旺村

摄影:蔡银锁

井陉故事——庄旺村传说故事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传统村落保护

通过「BeePress|微信公众号文章采集」WordPress 插件生成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