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百家姓中,李姓是以9530万人位居第一的。而李氏的文化内涵也是极其丰富,有老子创立的道家文化、有李世民治国的贞观文化,有诗仙李白的诗词文化……
我于抚州李氏古村落的探访,总见识了七八个村庄,也见拜读了不少李氏堂号,感觉李氏堂号和郡望是其他姓氏望尘莫及的。据《广韵》记载,李氏有十三个郡望,但实际多达30余个,以陇西、赵郡最为显耀。而李氏堂号有陇西堂、赵郡堂、中山堂、西平堂等,多达300多个。
唯一憾事则是,我在抚州一直未见过李氏的第一堂号——陇西堂。
近日,得微友古典茶堂引荐,去了临川罗湖镇樟溪李家村踏访,终于观瞻了“陇西世家”之堂号。
樟溪位于罗湖圩东南5.3公里的丘岗上,一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00多人,基本上为李姓。据李氏宗谱:宋度宗时(1264—1274),李启齐从河南开封迁此,算来也有700多年的历史。
樟溪村围多樟树,且有小溪,因名樟溪。
樟溪村口的庙宇。
在村中有一方位较高的传统建筑组团,青石板路一直延伸,拾级而上,便是“陇西世家”民居了,这是一栋三进二天井建筑。陇西世家门坊上四楷书十分工整遒劲。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据悉,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为“陇西堂”,因李氏望族出自陇西郡而得名。
有关李姓的来历:相传老子李耳生于李树下,其母指李树为姓。(上图:老子李耳画像,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唐皇室李氏,自言为老子之后,后因称李姓昌盛为“仙李蟠根”,李姓族人因以“蟠根”、“仙根”为家族堂号。
我曾在临川荣山镇下麓村看见过清代名臣李绂手书的一副对联有云“仙根蟠桃大。”想来李绂就是以李氏这一堂号入联的。
樟溪村“珠廉绚彩”民居,从内部结构看,有书院之构建。
珠廉绚彩民居门坊柱础的雕刻十分精美,江西秋意老师对此两幅雕刻的解释:狮子绣球和马背着书卷配如意和万字,有万代如意之寓意。
“珠廉绚彩”民居右侧有古井一口,年代久远,据村民称井水含矿物质净重超一般水系。靠水井的墙壁上设计了搁置扁担的石挂。
樟溪原本有许多传统建筑,但均因年久失修和偷盗变得残缺不全,这栋民居十分美观的门坊匾额便遭窃。
但屋内外还保存有不少精致的雕刻。
屋内的梁架与装饰是研究清代建筑与民俗的最好佐证。
这个小门的木门锁,罕见地设计了一个八卦图形,也是老子道教学说在民居内的延伸吗?
村中大道旁有“杞梓一门”建筑群。杞梓原指两种木材名字。典出自《国语·楚语上》:“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才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晋书·陆机陆云传评》:“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这里是比喻李氏一门优秀人才辈出。
人口众多的樟溪村,东西南北均开凿了水井,至今还在沿用。
“望若景星”民居。
秋意老师认为这一对图案或是“借东风”和“三顾茅庐”,这种建筑多数为清代晚期的样式。
“望若景星”民居旁的这一宅邸,也是丢失了门坊的匾额及部分雕刻。
“陇西世家”民居在“望若景星”民居北边,这几栋传统建筑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组团。
民国建筑“李静庵公祠”,村民介绍,静庵公民国省城南昌著名的律师。公祠面积很大,曾经是新积乡政府办公场所。
“谷贻燕翼”民居,其词意是为后嗣作好打算。这栋民居经修缮,保存完整。
“谷贻燕翼”民居为三进二天井结构,为防范火灾,天井放置了两只存水的石缸。
这是村庄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木雕有明代风格。
微友古典茶堂还告诉小编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樟溪有一女村民,嫁到罗湖镇中华台峰村,为了保护自家的传统建筑,竟然将此宅邸门坊拆建到台峰村。
这就是安置在台峰村的“派衍西平”门坊。唐名将李晟(727-793)封西平郡王,卒谥忠武,其后人以“西平”、“忠武”为家族堂号。
派衍西平门坊上的雕刻,秋意认为这是“八仙图”,但一半雕刻被树枝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