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又到了,每周六大家发布的文章较少,因此周日的日报多少会有些尴尬。不过今日恰逢双十二,因此国匠城继续送福利,城市数据研习社120元课程代金券发布,详情见今日第二篇推文。
今日推荐四篇文章,第一篇,“城市双修”终于有了权威的解释,住建部发布了指导意见。第二篇,关于环境的全球可视化网站。第三篇,很不错的一个“城市设计”学习实践案例。第四篇,讲座摘录,通过数据分析的“美国城市更新”。
█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双修”)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对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注:全文就不转载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识别二维码阅读。分为基础工作、生态环境、城市功能、特色风貌、制度保障等,十八条意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全新3D视觉实时查看全球大气污染程度
微信公众号:世界环境
据每日邮报网站报道,两位居住在北京的法国科学家利用全球8000多处大气监测点的数据,制作出一个实时的地球大气污染模型。开发者将全球大气监测数据模型化,以震撼的视觉方式让人感受到地球大气污染程度。
“AirVisual Earth”用实时交互模型的方式给人们展示了人类排放对地球大气造成的影响。这是第一个以大气污染为侧重点的实时3D地图,浏览者可以使用鼠标拖动来观看地球表面各个地方的大气污染数据。地图中所使用的数据由分布于全球各个角落的8000多个空气检测器收集而来。除了展示风向和天气信息,地图中还用颜色浓淡来标示PM2.5的浓度。绿色代表相对较洁净的空气,红色程度越深代表污染越重。此前有研究表明对人类来说不存在“安全的PM2.5水平”,任何程度的PM2.5水平都是有害的。长期暴露在PM2.5环境下会导致心肺问题和诱发癌变。
上图显示了大西洋周边地区的污染状况。白色线条代表气流运动和天气状况,红绿颜色则代表空气中PM2.5的浓度。
上图显示了美国东部的大气污染状况。美国西部地区尚未被AirVisual的检测器覆盖,不过未来这一地区的数据也会被加入到模型中来。
白色线条代表了地球表面大气的运动状况。
这幅图展现了中国和印度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高浓度的PM2.5颜色团块使得两个地区的颜色与周边迥异。人口和经济增长与PM2.5的浓度福祸相倚。
AirVisual显示美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纽约和华盛顿,而英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为伯明翰和曼彻斯特地区。
令人惊讶的是,模型显示中非和北非地区也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AirVisual制作团队对此解释说可能是撒哈拉沙漠大量的沙粒和灰尘误导了卫星图像。
AirVisual由两名生活在北京的法国科学家在一年多前建立。AirVisual为普通大众提供大气监测服务,同时还侧重于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示全球大气污染信息。两位科学家在北京生活了18年,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减轻大气污染,让自己的孩子少受毒空气之苦。
欧洲区域中,浪漫之都巴黎的空气污染最为严重。从明年一月开始,巴黎将通过立法形式强制机动车驾驶者在汽车上标注其车辆的污染指数。
创始人之一Boquillod对媒体表示,通常人们并不关心污染问题,一旦将数据可视化,人们就很难再“视而不见”。AirVisual将全球数千个气象监测点的数据同卫星图像项结合,做成了触目惊心的污染地图。艳丽的色彩看上去很美,也很可怕。开发者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对这个星球造成的伤害。
未来AirVisual计划在全球部署更多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完成更精细化的数据收集。地图越精确,就越能帮人们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地点。开发人员认为这是一个让大众参与大气保护的好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上月发布的数据,全球9/10的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大气污染造成的问题每年导致600万人死亡。
█ 3、一个城市设计教学案例
微信公众号:DesignAGent自组设计,苑思楠
摘录:本方案由两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每组3名同学,分别来自于天津大学(杨俊辰,罗珺琳),韩国釜庆大学(崔珠英),东亚大学(李善宇),釜山国立大学(金桢勋),意大利帕勒莫大学(FrancescoSettecasi)混合编组。两个小组合作完成整个城市研究工作,每组设计解决城市中的一部分问题,最终共同组合为一个完整方案。
这是一个5天短期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中的城市设计案例,虽然对于城市问题的研究难以称得上深入,但是照顾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设计框架。因此将这个案例拿出来,对于帮助建筑专业的学生理解什么是城市设计,以及如何在城市里做设计应该会有所助益。
项目背景与基地概况
项目为2016釜山国际设计周国际设计工作坊(BIADW)课题,基地位于釜山老城市中心沙面地区。设计题目名为“Recovering old,Recreating youth”(为老人重寻过去,为青年再创活力”),直指该地块当前的问题——新与旧、老年与青年、本地与外地人群之间的差异与矛盾。
摘录:成果图纸
杨俊辰 金桢勋 崔珠英组成果,地块的整体性改造策略
罗珺琳 李善宇 FrancescoSettecasi组成果,地标性城市建筑的公共性策略
摘录:城市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
交通
1.打通人群进入基地的通道
如果将这块基地的症状比喻成血管栓塞而导致的局部机能坏死,那么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打通血脉,使外来人流能够顺畅的渗透至地块内部。 首先当前从西面地铁站连向乐天免税店的地下通道恰从基地南端穿过,因此计划将地下通道沿西面文化路(既原东川溪水道)向北延伸,将地铁站点释放人流引入到地块内部,并建立向地块内部街巷与建筑直接渗透的出入口与通道。
2.地面步行空间的连通
Gaya大道以南地区设置了大量步行街道或以步行为主的混行街道,以满足商业街区的步行需求。为使基地区域具有更佳的商业环境,计划将现有西面文化路由人车混行街道转变为纯步行街道。 这一策略同样也受到地面交通系统空间句法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西面文化路并非该区域关键性车行交通道路,基地东侧的Saessakgil是高级别主干性交通道路,而Bujeon-no是重要的区域内道路,这两条道路已能完成区域内部的机动车交通进入与输送。这就使得西面文化路转变为纯步行街道与商业生活场所成为可能。
沿地块内部剖面
景观
3.东川溪的城市意象重塑
东川溪是这一地块重要的社会文化要素,然而已被埋入地下几十年成为一条地下水系。原本的东川溪水面与现今路面存在4米以上的高差,在历史上实际上是街道中的一条沟壑。填埋之后,如今的车行道路对于街道空间中的步行人群也依然是一条阻隔。 方案希望回溯东川溪的记忆,然而挖出东川溪必将制造一条沟壑。因此方案并没有将东川溪河道真的挖掘出来,而是意象性的塑造出一条东川溪景观。 这条景观水系利用延伸的地下通道顶部产生,地下通道顶部采用玻璃顶棚,同时也作为东川溪景观水系的河床。水系仅保持较浅(10cm)的深度,使光线与视线能够轻易穿透水层与玻璃顶棚,为地下通道提供舒适自然采光,同时地上行人也可看到水面下地下行人的川流不息。 较浅的水深也使东川溪水系成为一处介入式景观而非步行阻隔,行人可以轻易跨越水面,夏季时还可作为趟水亲水的游乐场所。
挖出东川溪,将会制造一条沟壑。因此方案通过在地下商业街利用玻璃天顶作为水流河床,在地上创造亲人水景的同时,为地下商业带来自然采光
4.整理场地内的停车空场营建开放空间
场地内所有空地目前都被自发用作停车场,停车效率不高,同时场地内部也没有任何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因此方案在西面文化街北端设置了集中式的地下停车场,将场地内的空闲地块腾空转变为公共开放空间,同转变为步行街的西面文化街一起形成商业公共环境。
更多内容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
文化街南端地标YoungKwang书店城市性改造,同地下商业连通,一层开放为公共空间与步行街连通
文化街北端改造为结合地下停车、休闲商业、下沉广场的综合地标,穿越铁道桥形成景观连接,从消极尽端转变为人流释放源于景观连接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esignAGent自组设计,苑思楠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4、空间大数据的决策支持——基于规划、安全、环境、经济视角 | 讲座
微信公众号:城市中国杂志
摘录:大数据分析,美国的城市更新发生在哪里?
美国的郊区化进入了第二次城市化,但不是发生在所有的城市。
目前,前十名的城市中波士顿、纽约、旧金山已经开始第二轮的城市化,即城市更新。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城市贫民被挤到了城市边缘。
现在美国房价情势是市中心高峰、郊区小高峰,二者之间的峡谷地带,就是将来城市贫民被挤过去的地方。
1990年到2000年,美国城市更新地块原来的房价、人口收入都低于城市平均值50%,波士顿、纽约、旧金山更新地的情况都低于城市的30%。2000年到现在,美国城市更新的面积在加速增加。同济大学规划院与波士顿规划局的交流中,波士顿方面也谈到现在接到的开工建设许可的量是过去60年都没有的。
城市更新发生地的分析既有直接的投资指导意义,也有学术好奇。
从大数据分析来看,一是距离富有社区一公里之内,可以共享富有地段的资源,也可以享受到富有阶层的溢出效应;二是犯罪率中等的地段,治安不太好,也不太糟;三是交通方便,决定了城市更新区什么样的房子最容易出租。满足着三个条件的地段,最有可能进行城市更新。
通常25~35岁的单身是第一波搬到城市更新区域的住户,对犯罪率有一定的容忍度。当这些人的数量超过了阈值,就会与当地居民进行置换,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治安会突然变好。之后35~45岁的更富有的家庭会大量流入,城市更新就真正稳定下来了。
美国的房价变化的小周期差不多与四年前正相关,与五年以前负相关。五年前房价上涨的区域,现在下跌的风险很大。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周期是基尼指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基尼指数都在升高。
美国现在的基尼指数基本与1929年的相近。从1929年的数据来看,当时全国的房地产价格都下降,但降幅最大的是纽约的豪华地产;当全国房地产市场都已复苏的时候,纽约的豪华地产仍然未有起色。当前基尼指数居高不下,据大数据分析,宏观的系统风险已经很大,不建议再去投资美国的豪华地产。
大数据分析一定要有背景知识,先来猜测背后可能的机制,再通过相关数据融合证实或者证否。对于空间大数据分析,重要的是空间单位。空间单位的选择需要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和数据有充分的了解,不至于太大或者太小,否则会错过很多特征和规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中国杂志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搜索支持:guihuayun.com
国匠城
城市规划者、城市研究者、城市关注者社群
城市规划 | 城市数据 | 城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