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此次疫情让大众对生命、健康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对于建筑设计行业来说,关于建筑的安全防护、医疗建筑、健康城市有哪些新思考?“绿色标准体系”对行业发展可能会带来哪些更深层次的影响?


本期访谈嘉宾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女士,就此次疫情对绿色建筑未来发展的影响及引发的新思考作了分享。


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1

此次疫情让大众和行业认识到了建筑的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您认为会对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防疫安全冲击传统设计理念





行业对建筑的防疫安全会建立起一道基础防线,会将防疫的要求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我认为它不是去寻找新的设计理念或者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而是从防疫这个新的角度,重新解读我们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要素。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就知道好建筑就应该有好的采光、通风、供暖,有良好的空间布局、材料和设备设施。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合理布局、交通便捷、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健康环保,今后会更重视对防灾减灾的能力建设,以及应急状态下城市运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会从对城市规模容量、经济活力的关注,走向韧性和幸福度的关注。

但疫情发生之后,我们要去思考,哪些要素更重要,这些要素需要好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效地缓解乃至阻止疫情的发生,哪些要素又会带来风险。有了这些基础的认识,可以在潜在的疫情高危地区对于有益因素进行强化,对风险因素进行规避。

从城市规划的内容到建筑规范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级、社区级、小区级的应急中心会成体系地规划建设,尤其结合中小学、幼儿园、社康中心等原有的公共设施一体化运营将是方向。


2

医疗建筑、健康城市等新热点会不会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带来影响和引发新的思考?





重新聚焦绿色建筑的内涵外延





引发新的思考是必然的。绿色建筑发展体系一直关注所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情况,包括医疗建筑、健康建筑。

经过疫情的“洗礼”,更多人会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必要性,绿色建筑的内涵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绿色建筑一直关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下的健康人居环境,这样的建设活动会保护环境,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使城市和自然处于和谐状态,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策略,可以解决目前建筑适应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力度不足的问题。比如健康建筑有利于降低新冠病毒的传播,但并不能在紧急情况下直接转化为隔离防护建筑。所以绿色建筑和社区如何成为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大潮中的“诺亚方舟”,会成为今后研究与实践的焦点。


3

过去深建科一直在强调当代社会是通过“微而联”而产生效益的,请问绿色建筑如何通过这种“微而联”产生效益?





绿色建筑以共享实现点“绿”成“金”





“微而联”是基于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概念,将人、事物、数据等结合一起使得网络连接变得更加具有相关性、更有价值,给个人、企业和社会创造新的功能和形态模式,并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本质上是生命轨迹的连接。

绿色建筑以共享实现点“绿”成“金”。人与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生活与工作都在数字化和数字交互的情况下进行价值识别、衡量和交易,从而实现增值分利。设计企业转型的根本是服务理念、方式和内容的改变,本质上从设计建筑到设计生活,从交付图纸到陪伴式服务,这需要理念、技术上的全面突破。


4

住建部2019年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成了新的修订,请您结合此次疫情再谈谈“绿色标准体系”对行业发展可能会带来哪些更深层次的影响?





行业真正的变革源于我们内心的改变





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于2019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本身比老国标已有质的变化,从关注建筑物到关注“人”,强化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的内涵要求。

在疫情出现后,编制单位也开展了新的审视,会在卫生防疫、安全韧性方面的要求更加完善。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对行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尚未得到广大从业人员的充分认识——标准体系是从价值观到管理模式,从技术到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同时,行业未来发展需要自我变革,去资质、自组织、求创新、精服务、组平台、跨行业”——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公司而言,公司管理模式也将发生变革:

  • 从以组织管理为中心的端对端管理模式变革为以员工个人为中心的点对点管理模式;

  • 以流程/过程管理为核心转变为以结果管理为核心;

  • 以公司内部价值管理转变为上下游价值一体化管理。


对个人而言:
  • 以组织安排为核心变革为以个人选择为核心;

  • 以工作时间为核心变革为以工作结果为核心。


要想打破内外部的边界去进行交流,最关键是一个管理文化的改变,需要打造员工与企业的共享机制。员工为什么要到企业来?尤其当资质逐渐沦落为形式的时候,大家集聚到公司,根本原因是公司让员工的生命价值最大化,让他更有效率,从这个方面,对设计行业来说,知识要成为巨大的平台。

真正的变革源于我们内心的改变,我们拥抱变革的根本原因是要用爱去拥抱人,要回归到为城市里的人服务,这样我们才可能有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提升意义。企业的效率在新的时代是源于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其次才是技术革命,最后才是各种商业模式。

THE END




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如您有感兴趣的话题或疑问

欢迎关注「天强小助手」微信号

我们将在线与您共同交流探讨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关注



“疫情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影响”特别策划

院长访谈:

◎ 鲁班软件杨宝明:战“疫”按下智慧城市加速键 !

◎ 中南市政院杨书平: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深耕专业领域智能化

◎ 北京建院徐全胜:设计安全建筑,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 中南建筑设计院杨剑华:这场战斗中,没有局外人!

◎ 骏地设计胡劲松:“三大抓手”,应对疫情危机

 联创设计薄曦:困境突围,谁更胜一筹?

◎ 苏交科李大鹏:在危机历练中构建自身的“免疫系统”

◎ 地平线建筑设计江海东:“急刹车”下,迅速站稳调整

◎ 長江都市院汪杰:装配式建筑引发新思考

◎ 启迪设计&设研院:上市企业如何抗“疫”?

◎ 广东省建筑院曾宪川:转变思维逻辑,促进管理革新

◎ 中冶南方项明武:期待携手开创行业新生态

◎ 华阳国际唐崇武:企业发展要有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

◎ 华建集团张桦:发挥信息化管理马车的重大作用

◎ CCDI史佩杰:这是检验企业“护城河”的时机


专项访谈:

◎ 中信工程金志宏:后疫情时代,设计企业如何作为

◎ AECOM刘泓志:让2020成为城市求治的元年

◎ 设计院战“疫” | 林同棪汪洋:危中有机 变中求进



更多相关系列文章

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疫情”

一键pick近期精彩~


监制 | 陈淑英
编辑 | 颜琰 江蓓芬

本文编排版权归@思翔工程设计洞察所有。思翔新媒体电话:021-68868900,邮箱:thinkers_union@tacter.com.cn。

『 感谢阅读 』

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思翔工程设计洞察):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深圳建科院叶青:以“疫”为鉴,重新审视绿色建筑发展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