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城市影像与城市文化
(ID:Urban_Image_Culture)
导读
在武汉“解封”的今天,学会理事、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黄焕院长的一组纪实专辑,向大家“打开”那“封闭久矣“的武汉,展示出不为所见的方方面面。
本文字数:1997字
阅读时间:6分钟

吉庆街群雕
规划师、建筑师在工作中历来有影像记录的传统,算不上摄影,仅是记录,但记录的多了,也就从空间对象的表征,渗透到城市人文叙述中,或多或少地涉猎起城市影像与城市批评,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黄焕院长就是这样的典范。
今天是一个大日子,武汉经历了史无前例的76天“封城”后,终于“解封”了。这无论对武汉人民、湖北人民,乃至全国,都标志着我们的2020年“战疫”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这76天对全国每一个人都是煎熬的,而武汉的市民更有深刻的惨痛、磨难和激励,鲜为外人所知。
在武汉“解封”的今天,我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以黄焕院长的一组纪实专辑,向大家“打开”那“封闭久矣“的武汉,展示出不为所见的方方面面。以此为开篇,我们还将在公众号陆续推出规划师们的“战疫”思考。
王伟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20年4月8日
环卫工人
▼

文 /图:黄焕
在武汉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规划师应该记录一下为之努力、付出心血的城市。
这组视觉记录完成于疫情期间工作值守和社区帮扶的间隙,试图通过对疫区中心公共空间的观察和自省,以此来提醒自己铭记“作为历史长河的这一滴水珠”。
中山大道历史街区,老武汉的百年记忆。我们团队投入数年心血,走遍这里每个角落,经历了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的全过程。
2016年9月,在第52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的颁奖致辞中,我们提到:通过路权的重新分配,让生活因街道更美好,让记忆中的中山大道回来。
2018年底正式开街,人潮涌动、繁华重现。但我总觉得没有“包浆”、打磨不够,还找不到记忆中的感觉;又过于喧嚣,取不到有意境的镜头,也是因为熟悉之处无风景,拍摄记录这个作品的计划就一直耽搁下来。
然而,突然就封城了,突然就暂停了,这里成为“失落的城市”。
美术馆的柱廊
▼

南京路口
▼

大陆坊
▼

同丰里
▼

萧耀南公馆
▼

黄石路口
▼

保华街
▼

原横滨正金银行
▼

大年初五,值完班、安排好单位的消毒和巡查工作、走过中山大道,好像走进反复有过的儿时梦境,在真实的城市幻象中独自漫游。
空荡荡的街区,往昔烟火气最浓的地方,群雕中有人影匆匆闪过,将时间定格在2020伊始这个魔幻的瞬间。
环卫工人还在各自的区间忙活着,交班时远远对喊:“早点回克(去)陪屋里人”,“哪个想加班?为了生活撒”。这是质朴的语言,将围城中人才有的焦灼、惶恐、压抑、悲伤,又间杂以感动激扬如过山车般的情绪,稍稍抚平整理,感受到生活应有的坚忍和笃定。
老旧里分已设置路障着手封闭,由于配套不全、没有物管和业委会、不具备基本的自组织能力,下一步的民生和日常管理将面临考验。
尽管我们的规划策略,已涉及32个老社区的治理提升和更新,也强调了包容性和公众参与,但依然有场景化、舞台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倾向,还未能由表及里、触及根本。还有老龄化、贫困、空间正义、赋能赋权、透明性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再理想的规划构想和空间营造、再精准的大数据和社区网格,也是难以解决的,后续还是要形成“技术—社会”综合体系。
除了少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路上还偶尔拍到倚门伫望的老人,破墙而出的树木,重出江湖的三轮“麻木”,古典柱廊下凝滞的身影。
由于骤变带来的空间疏离感,这些平日普通的光影,也好像具有了强烈的情绪和深长的寓意。而公告中数字还在攀升,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人生,有些人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
街边运动
▼

三轮“麻木”
▼

志愿者
▼

倚门伫望
▼

防流感
▼

冬日暖阳
▼

精益眼镜
▼

两棵树
▼

正月廿二,头晚电闪雷鸣、当天大雪纷飞,这是今冬最冷的一天,也是武汉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已下沉开展社区帮扶工作。
我裹在防护服里,只能用手机抓拍风雪中的逆行者,在日记中记下:
“春雷滚滚,风疾雪落;怜我荆楚,忧患实多。为善除疫,唯光明故;拔云见日,还看山河”。
这些坚守岗位、履行职责的普通人,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撑起了危难中城市的一角天空。寻找他们的身影,也是寻找我们自己城市的一部分。
寻找也是为了记住,想起阿城写的《色相》:
双眼复明后的老关,抓紧一切机会,看云看雨看鸟看花看车看杂志看展览,尽力看一切能看的东西。
这是一个关于世相百态和“观看”的故事 ,阿城说世俗其实是“无观的自在”。也许我们经过了变故,方能放下理念的执着,重新记取生活本色该有的珍贵。
风雪胜利街
▼

社区门岗
▼

巡检
▼

积雪
▼

打伞的人
▼

车站路
▼

老汉口火车站
▼

坤厚里
▼

雪中落叶
▼

希望这些镜头中的场景再也不要出现,希望我们的街道早日恢复如初: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喧腾的世俗,我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带相机,也没有镜头可取,就只是不停地走、使劲地看、继续寻找……
黄焕 2020年4月4日

黄 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武汉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总规划师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尹稚:只有转向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弥补疫情应对中的不足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疫情防控时期日常食物供给的非正式社会响应路径和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关于疫情引发的对城市医疗床位优化配置的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寻城、封城,一个规划师的影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