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疫情防控视角下城市居住社会组织及安全防护体系的若干思考

疫情防控视角下城市居住社会组织及安全防护体系的若干思考


导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我们需要共度时艰,一起努力控制疫情;也需要科学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个方面,反思和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和健康城市实验室启动系列推送,促进跨学科合作交流,推动多个学科共同探讨,从健康行为到健康环境,规划建设健康城市。

疫情防控视角下城市居住社会组织及安全防护体系的若干思考


作者 | 任云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规划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委员会学术委员


2020年春节注定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春节,大年三十的前一天(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大年初一(1月25日)15时,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涵盖总人口超过12亿,而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截至2020年1月29日,全国共31个省、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委员会于北京时间31日凌晨发布声明,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即 PHEIC)。[2][3]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的发展,引起了规划领域的反思与讨论,人居三提出的新时期的人居发展目标“包容性、安全性、弹性和可持续性”,而当前的疫情进展,无疑又为应对城市安全的韧性规划敲响了警钟。不可否认,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疫情防控过程中规划“先谋”的缺位现象是存在的,尤其是我国曾经历过SARS病毒的侵袭,依然未形成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4]的规划响应,现有的综合防灾规划,主要是自然、地质灾害和常见人为灾害,如防震、防洪、防滑坡和防火等,从规划的全局观反思,规划不仅应当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预留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安全预留用地,更为重要的基于城市社会属性特征,建构以人为本、与城市社会组织结构匹配的安全防护体系,尤其以当面正在面对的疫情防控方面。当然,这个应当建立在全民医疗和健康体系的框架之下并充分考虑城市居住社区基层防护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可能性。因此,基于疫情防控的发展,以下尝试从城市社会属性、社区安全系统和疫情防控规划体系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思考。 

 


1、城市社会的基本属性


自武汉封城至今,“同舟共济”是抗击疫情的主题词,反应了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社会价值取向。如果说以医学救治为城市点状防控的第一前线,那么举国响应的疫情防控,在“居家”隔离或防护的行为模式下,居住社区成为面状防控的第二前线,而这一战场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本底,如同载舟之水,如果引导得当,会激发居民守望相助、共抗疫情的社会正义感和凝聚力,如果忽视了社区作为抗击疫情的决定性力量和社会的稳定作用,则会引发负面情绪,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这正是城市固有的社会属性特征,也是规划在抗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响应并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基于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行为方式及其空间属性及其社会价值,建构以居住社区为单位的疫情防控体系,即:

(1)如何提供居家隔离的医学专业指导和必备防控物资的配给制度和供应系统;
(2)如何引导抗疫期间市民的社区生活行为以避免社区内的交叉感染;
(3)如何提供生活必需品以保证正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4)如何建构特殊时期的安全物流供应系统;
(5)如何疏导居家隔离带来的心理影响、何时介入以及介入的周期;
(6)如何进行特殊时期的社区信息沟通和人际交往,以激发社区居民防疫的自觉性和守望相助的邻里精神等等。

鉴于当前疫情防控的进展,从规划的角度看,需要聚焦在规划领域的核心,即基于疫情防控目标及社区行为和空间特征,建构适应社区防控的规划应对。 


2、基于疫情防控的社区安全系统


当前,“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5]是全球社会的共识,而在社会经济生活结构中,不同的人群组织成环环相接的链条形成了“社会生态链”[6],构成了人们的交往关系和行为特征,基于城市行为特征以及疫情的传播方式,建构以社区组织结构为基本依据、以疫情防控为行动纲领的疫情防控的社区安全体系,是提升城市韧性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2.1 基于病毒传播途径的社区防控预案

根据流行病学,此次疫情主要是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和医源性传播均属于此类[7],需要建构基于防止疫情传播的全程防控预案。

对确诊、疑似和健康人员进行科学分离,并基于各类人群的可能发生交汇空间进行重点防控:一方面切断水平传播途径,重点防控日常采买、电梯、室外空间等;另一方面,防止二次感染,如生活污水处理的防控,尤其是对中水利用或排入河道可能引起的再次污染采取相应的阻绝措施。

2.2 基于人群特征的安全空间需求

空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特定的社会行为的确需要相应的空间。针对疫情防护,社区首先应具有甄别患者、疑似患者的职能空间,即社区医院或诊疗室;其次,应当具有与疫情指挥和救治部门的信息平台和输送通道,包括紧急救助物资和患者收治的运送通道,即生命线工程;第三,基于社区组织结构,社区中心应当具有执行防控预案的专用空间,应在满足与指挥部门、医院、派出所等职能部门以及住户的可视化多功能信息平台;第四,紧急状态下的生活供应空间系统,包括必要疫情防护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的定点供应和获取方式等。这些功能性空间应当适应网络时代的疫情防控需求和相应空间行为特征,保持信息通道的通畅和社会心理的引导,同时由于我国养老需求的内化而导致居家养老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还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相应需求。

2.3 基于社区防护的空间结构体系

社区防护不仅应当考虑紧急状况,还应以常态化的社区居住生活需求为主,因此,结合现有的防灾规划体系和社区的空间结构,建构包涵应对疫情防控的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已经刻不容缓。而疫情防控的安全空间体系正是基于已有的空间体系,即在应对疫情防控中具有动态适应性:形成适应疫情防控的人流、物流分离的交通网络系统;适应在执行重大疫情防控预案的各项功能需求,形成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甄别为出发点、以社区居民的共同防护为目标的多元化、复合型及其多功能适应性社区空间。

当然,除了物质空间的安全应对外,居民的精神生活也应当得到关注,心理学认为,当个体面临外界压力时,人对紧张状态的忍受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一但超过某一限度,发展到人所不能忍受的时候,就会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损害。因此,还应当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配置必要的具有复愈功能的公共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2.4 邻里:基层安全防控单元

邻里是城市社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都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步行即可完成,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率较高,往往具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8] 的社会帮扶功能,

目前重大疫情防控管理,主要任务压在医疗救助这只是防控的点状部分,而社区防控才是面也是根本,因此应当首先结合以小区为单元的防控应急预案,倒逼基层安全防护的合理规模,而现行居住环境建设标准,除了考虑必要的采光通风,应适当考虑基于疫情防护需求的人口密度和建设强度,包括绿色开敞空间体系的建构。

基于“邻里-家庭”为核心的健康社区的主体特征看,老人儿童为弱势群体,其日常出行范围即活动半径约5分钟步行。因此,从疫情防控的角度,其救助物资及生活物资供应的范围应满足五分钟生活圈居住规模,并作为基层安全防控的最小单元,以此为细胞建构符合居住社区组织结构层级的安全防控体系。 



3、社区疫情防控规划体系


从此次疫情防控的流程、管控内容以及趋势看,应将疫情防控纳入城市各个层面的空间规划当中,尤其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更是如此。那么,针对社区疫情防控的目标和行为特征,应结合社区的规划建设建构社区疫情防控规划体系。

3.1 社区防控体系构成

从目前的防控基本行为和空间特征看,首先应当建立社区疫情防控预案,在此基础上应具备以下空间功能,首先,是防疫组织管控体系,包括其指挥系统、生命线工程以及防控方案;其次,是以满足特殊需求交通系统和主要的防护空间构成的防疫空间网络结构;第三,是对接和匹配的医疗救助防控体系,能够满足防疫物资供应,和满足紧急疏散和应急分流防控的交通运输体系;第四,是满足生活物流及供应,同时满足信息通畅、宣传引导和心理引导及时的居家生活空间防控体系;第五,是应对那些家人住院隔离,而居家的老人、儿童的生活救助的社会紧急救助预案。

3.2 依据防控等级落实相应指标

全民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既要有基于城市用地集约利用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指标,也应当有应对疫情的弹性响应指标体系。同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当中,应将疫情防控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与规划体系中已有的综合防灾规划结合起来通盘考量,居住区规范中应当落实具体的指标。

3.3 社区防控预案行动计划

除了防控体系的整体部署和空间规划之外,还应当结合具体的情况,建构一套应对疫情的行动预案,包括预警、信息通报、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以及疫情当中居民生活和医疗保障及其绿色通道系统,以及社区关怀系统,对那些不具备自理能力的老人或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社区服务。在面对疫情时则可以快速启动防控预案,把疫情有效控制在最小的风险范围内。



4、结论


20世纪以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层出,疫情的防控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国界而成为全球的人类安全问题,同时却与每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建构疫情防控安全体系是规划领域面临的紧迫课题。而恰恰由于是与每个人相关,疫情防控安全规划应从防控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建构基于居住生活基层单元,即邻里为单位的疫情防控安全体系,纳入到规划体系当中,充分考虑居住社区的组织结构及其社会行为特征,充分提升城市的社会价值,建构以人为本的人类卫生安全共同体,从而保障生命安全、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


[1] “Ⅰ级响应是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 http://news.sina.com.cn/c/2020-01-25/doc-iihnzahk6284090.shtml 

[2]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37513.html

[3] Statement on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2005)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8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1年1月8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5] 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城市2030,人人共享的城市:实施《新城市议程》”,2018年2月7日-13日。

[6]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7]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43~245

[8]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创建健康城市

微信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

疫情防控视角下城市居住社会组织及安全防护体系的若干思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疫情防控视角下城市居住社会组织及安全防护体系的若干思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疫情防控视角下城市居住社会组织及安全防护体系的若干思考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