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_

导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我们需要共度时艰,一起努力控制疫情;也需要科学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个方面,反思和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和健康城市实验室启动系列推送,促进跨学科合作交流,推动多个学科共同探讨,从健康行为到健康环境,规划建设健康城市。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_
_

作者 | 黄鼎曦

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者 | 刘斌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规划师


_

一、看“疫况”分布图有感

_
_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深入推进,近日,广东的深圳、广州等城市都做到了对确诊病例居住社区或酒店进行每日更新报告。在浏览这些场所列表的时候,笔者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报告中的居住社区以近10来年开发的商品住宅区居多,老旧小区、城中村社区反而少见。同时,笔者工作的广州市中,三个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率先全面城中村改造建成的高密度社区(楼高40层以上)也名列其中。诚然,由于广东省病例绝大多数都是输入型病例,确诊病例所在社区的住户构成、疫情管控排查力度等因素对病例空间分布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居住区形态。但出于规划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这一现象还是触发了笔者在疫情防控战役胜利之后,通过更详实数据去发现内在规律的愿望。而在当下所能开展的,则是梳理出一些工作感悟。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资料来源:微信小程序——“疫况“截图)


_
_

二、高层住宅的健康可持续提升任重道远

_
_

在近期的网络讨论中,大家不免会将此次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联系起来。专业自媒体也转载了十多年前香港同行事后对改善城市通风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实践。

近期发现生活污水携带新型冠状病毒后,当年香港淘大花园社区疫情爆发的案例引发了热议。看到网络转发的这样一张感染示意图之后,笔者首先回想到的是10多年前SARS疫情后在香港的大学、商场等地体验到的物业管理部门的细致防疫,如电梯按键覆膜,定时消毒更换,酒精搓手液在公共场所多点充足供应等。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资料来源:香港《明报》网站)

对这些精细物业管理措施的印象促使笔者近日很努力地去查找我国香港、新加坡这两个高密度高层住宅领头羊在住宅健康可持续设计上有什么具体举措。很遗憾,从政府公开文件和学术文献中可以发现,探讨的多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促进居民形成体育运动习惯的设计策略,鲜见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着墨。直接防控类似淘大花园等传染病社区疫病传播的举措只有寥寥几点:一是要求建筑设计中竖管天井或凹位要优化通风设计,避免病毒细菌累积;二是更换更高气密性设计的地漏;三是要求物业公司加强对破损管道的维护。

一座多层住宅,是一个涉及成千上万的构件和设备,拥有几百户居民的复杂系统,小到地漏尚且会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风险,这足以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庞然大物整体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细节,让整个系统都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继续谈我国香港特区的案例,近些年陆续又发生了公共房屋供水系统部件污染饮用水、老旧电梯屡屡伤人等公共安全事件,都需要特区政府紧急应对。遍及我国一到四线城市,近年来各种“快周转“乃至土法上马的高层住宅比比皆是,更应未雨绸缪,为这些高层住宅真正脱胎换骨,成为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安全居所作出谋划,付诸行动。


_
_

三、探寻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几个问题

_
_

(1)更准确把握探寻居民健康和居住形态的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但受制于跨部门的数据鸿沟,目前多做到的是单病种、特定人群的规律探寻(如图下是笔者正在开展的某市儿童哮喘与居住区特征关系研究),获取覆盖更多病种的居民健康数据和更高粒度的居住形态数据(如居住大楼、单元形态)之间的规律挖掘仍有很多可以深入探究的空间。通过这次疫情的触动,希望能采取更积极而稳妥的机制为把握这一领域的城市建设运行规律提供可能。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将健康视角和维度纳入新规划居住区形态决策要素

高层高密度居住区能解决土地资源紧张、能源消耗、交通、居住面积和土地增值反馈等众多问题,也是目前大中城市开展旧村旧城更新的主导选项。但正如前文所述,在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到来时,由于建筑本身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在高层居住建筑生命周期的中后期,维护成本风险、压力也很大。再考虑到目前正在出现的规划商业办公用途需求疲软,实际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普遍现象。很有必要在当前的规划编制和住房供应机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健康、经济、可持续等要素,重新确立居住区形态的导向和居住用地供应、开发强度的基本原则。


(3)运用数字孪生城市技术进行健康居住模式推演预警和智慧健康居住区建设

目前正在推进的从BIM到CIM的数字孪生系统构建,将能提供一个高粒度、立体化的数据支撑底板,通过将流行病调查、疾病分布等信息铆接于这个底板上,就可以实现健康信息、行为信息与实际居住单元三维形态的准确标定,为进行各种模式推荐、比选和健康事件预警提供基础。

同时,目前的BIM应用,多仅限于解决设计、施工阶段的关键难点问题,应用到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的非常少。智慧家居的解决方案也仅仅处于家庭设备操控的初步阶段。在5G和物联网技术亟需更多应用场景的背景下,拓展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将居住区、住宅楼和居住单元内部的健康安全环境感知、支持设备维护和疫情监测预警等进行智慧系统集成,也势在必行。


_
_
_


『创建健康城市

微信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疫情思考】新冠疫情下对可持续健康居住区形态的思考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