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既需要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也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思考本次疫情的方方面面。对于规划师而言,从专业角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反思,吸取疫情带来的教训,探索面向全面小康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开辟“规划师在行动”的专栏,诚邀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作者 | 俞静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长助理
每天早上,第一时间关心的就是武汉的疫情,也是湖北的疫情,更是全国的疫情。
截止到2020年2月5日,确诊人数达到27447人,而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63人。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报告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公共卫生危机。
日期 |
确诊人数 |
死亡人数 |
确诊死亡率 |
2020.2.5 |
27447 |
563 |
2.05% |
2020.2.4 |
24363 |
491 |
2.02% |
2020.2.3 |
19701 |
425 |
2.16% |
2020.2.2 |
17205 |
361 |
2.10% |
2020.2.1 |
14380 |
304 |
2.11% |
2020.1.31 |
11791 |
259 |
2.20% |
2020.1.30 |
9692 |
213 |
2.20% |
2020.1.29 |
7711 |
170 |
2.20% |
2020.1.28 |
5974 |
132 |
2.21% |
资料来源:国家及各地卫生健康委信息发布
这场危机,就是我们城市治理系统各个条线,同时被洞穿、被抑制、被切断的集中呈现的结果。谁都身在其中,谁都置若罔闻。
从前期暴露出来的各种事实中,除了无助的民众求助和善良的医生拼搏,还有哪些部门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还有哪些部门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不仅仅是一场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更是一场未能及时有效应对和控制的生命灾难。
根据专家王西富医生(微博@急诊夜鹰)观点:“传染病防控三大关键: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然而,这三点在目前的武汉还做不到,新的感染案例还在发生。”他是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谈传染病防疫。然后,对武汉12月底至今的种种工作开展方式来看,在整个城市系统的应对层面,这“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三大攻坚战也几近团灭。
一月初,狂妄自大。
我们视各类预警信号为谣言,导致了“早期发现”良机尽失。
我们清楚地知道,大地震前尚有各种小动物的生存预警令人类警觉,但回到人类社会中,对已经具备了难能可贵的积累起来的各种专业预警,我们却弃之不顾,置若罔闻,刻意隐瞒。根据外交部发言人的表述,1月3日起我国已向国际通报过疫情和防控措施,但我们的市民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警示。
1月19日,著名的百步亭社区4万多个家庭参加了传统活动“万家宴”,根据经济观察报公开报道中,仅仅是百步亭社区的怡康苑3779户5个单元网格中,至2月4日中午12点,其中1个单元网格中就有近40名重症、高度疑似患者在排位。对于百步亭社区的安居苑、百合苑所统计的91栋楼中,50栋楼出现发热病人。
一月中,慌不择路。
同时,由于盲目乐观“外松-内松”式的管理,导致“早期隔离”全线不守。
对外,我们对500万市民流动去向缺乏主动的信息掌握和妥善的衔接安排,将湖北全省拖成了重灾区,将全国也拖入了全面的抗疫战争,导致了1月23日不得不采取的猝然封城。
据公开数显示,以迁出高峰日1月23日来看,大部分人迁徙到武汉周边区域,排名前10位有:孝感16.91%、黄冈14.12%,荆州7.31%,咸宁4.90%,襄阳4.24%,随州4.15%,荆门4.07%,黄石3.76%,鄂州3.59%,仙桃3.34%,共计66.39%,同样位于都市圈内的潜江、天门虽然排名靠后,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医疗压力。
我们的城镇体系的资源配置遵循了典型的行政等级化的配置模式,城-县-镇-乡的公共设施存在严重的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差距之大显而易见。对于武汉这样的一枝独秀的单中心城市群,武汉周边城镇由于中心城市的虹吸现象,普遍面临着行政资源、人才资源和设施资源的“灯下黑”问题。同时,由于缺各地之间有机协调和统筹,外迁的市民还面临着严重的地域歧视。我们无法责怪各地的“自私”,因为所有人都是仓促应战。
一月底,束手无策。
我们只知“封城”其然,不知“封城”其所以然,导致“早期治疗”难上加难。
从传染病防治角度看,暂停高铁、飞机是正确的。通过对外交通速冻疗法,把人员流动性直降为零,才可以在有限时间、有限条件下控制全国扩散的严重局面,潜伏期后全国发病情况才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是正确的。
但应该反思的是,对内封停公交等措施的颟顸和短视。一个城市内外交通承担着不同职能。对内交通还承担着城市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职能,是支持积极抗疫的重要生命线。公交可以分时减量、限量,车厢可以强化消毒、测温,对医疗、安保等后勤保障人员可以持证用车、定班用车,这些组合措施没有跟上,直接导致交通出行的困难。
同样,封城之后,依然把抗疫工作局限在卫生医疗体系则是一个重大误判。从传染病防治角度看,应当是可疑一个收一个,而不是确诊一个收一个。平时就积弊众多供应紧张的医疗资源,如何能够满足突如其来的病患需求?我们必须把全市各线资源整合,平战结合,让公共设施应改尽改,让公共场地应用尽用,才能追上病毒的肆虐。
一个月间,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和经济创伤。现在剩下的,只有和时间赛跑。持久战不可避免。

我在一张微博求助的照片上,看到了武汉的明星项目“中法生态城”的广告,灯光靓丽,但此时此刻,对于一个走投无路的肺炎病人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
不正视问题,缺大局观念,无系统方案,是某些人需要承认的“失职”。这些失职,直接导致了那些在12月、1月里糊里糊涂被传染,又赶上1月底的封城,交通医疗资源巨大瓶颈的无辜病患们,最终面临病困交夹,天人永隔。
最近,规划圈内外,纷纷讨论“新冠肺炎下的城市和规划应对”,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如何在城乡规划中加强风险的多情景评估,加强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加强设施平战结合的灵活共享。而这些内容,并不是什么新内容。在我们的专业教科书中,我们的编制成果中,我们的技术规范中,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城市规划来到世间,已不止百年,关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经典研究也硕果累累。
然而,无论如何规划,要让这一切成果发生成效,让这一切经验能够为人民服务,都取决于整个系统的健康和“尽职”。病毒伤人,瘟疫伤城,危机到来,唯有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才是一切行动的基础。这些行动的目标,无不是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的每个个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务实,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才可能赢得可能是最好的结果。毕其功于一役式的美丽建设是杯水车薪的,只有“不哭、加油和感动”渲染的行动是虚弱无力的。
风险是永远存在的,再好的计划也难以穷尽所有的可能。但人类从来没有因为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停下发展的脚步。城市发展并不只为了城市发展。城市是由人组成的,城市发展终究要实现的是人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向死难的每个人致以我深切的哀悼!
『创建健康城市』
微信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疫情反思】病毒伤人,瘟疫伤城——在疫情中反思城市风险应对的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