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综合医院建筑设置的传染病门诊主要表现为以下的状况:
第一,国家颁布的标准、规范对传染病科室设置无统一的标准控制,一般根据医院学科建设进行调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提出了各级各类型医院科室设置的基本要求,在二级综合医院、三级儿童医院以及二、三级传染病医院中明确要求设置传染科,同时提到“二级综合医院附近已有传染病医院的,根据当地《医疗设置规划》可不设传染科”。《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则有感染疾病门诊用房的相关规定。国家对综合医院建设中传染病科室的建设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的明确。
第二,综合医院的传染病门诊难以满足呼吸道类型传染病的防治要求。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爆发的初期,由于患者自身更难以判断是否为传染病,只能到就近的医院就医。而综合医院的传染病科通常只是按院感标准设置独立门诊,满足门诊隔离留观及确诊后转诊的常规流程及相关规范基本要求,在硬件设施上难以满足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类型的传染病医疗流程上的感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延误传染病患者的收治工作。
国家在2015年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制定了2020年全国医疗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的主要指标。从文件可以看到,国家近年来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完善医疗体系的城乡覆盖,尤其是县、市级的医疗机构建设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医疗资源正在不断的完善。面对突如其来的强传染性疫情爆发,如何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对迅速增长的传染病患者进行快速分流、隔离,积极控制疫情的传播,是我们已经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我院多年来各类医疗建筑的设计经验,结合长期与医院方保持良好沟通及定期回访的相关经验,进行以下的一些探讨: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3年中国医院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三年全国医院数量规模呈持续增长状态,而新建医院通常会规划预留发展用地,以备医院的后期发展扩大的需要。当面对突发的大规模传染病,一般医院因原有传染病门诊受到空间限制,无法为抗疫作战提供足够的支持。此时,利用医院预留发展用地临时组建装配式传染病门诊区,是综合医院为首的各大医疗机构应对疫情爆发的一项有效措施。此策略的优点在于在尽量不影响其他基础疾病治疗工作的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可灵活调配资源,单独设置流线,缓解疫情的压力。临时传染病门诊的设计可针对当下实际需求,满足医院感控要求,科学布局,减少风险,提高效率。临时门诊独立成区,有独立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隔离;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洁净和传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使得综合医院同时具备收诊社区内传染病人的条件,以满足共同抗击疫情、防止交叉感染的需求。
在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形势下,我院积极配合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在其江北院区规划设计一个装配式发热门诊、急诊急救中心以应对疫情。接到设计任务后,我院立刻召集项目组技术骨干,在春节假期,以线上、电话、居家办公等形式,迅速开展设计咨询工作,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平面布置方案。临时发热门诊需在15天内施工完成,迅速投入到抗疫斗争中去。

广西桂平人民医院江北院区拟建临时发热门诊、急诊急救中心区位示意
广西桂平人民医院江北院区拟建临时发热门诊、急诊急救中心平面方案
广西桂平人民医院江北院区拟建临时发热门诊、急诊急救中心流线示意
综合医院普通门诊的功能区域和流线设置与传染病门诊有较明显的区别,传染病门诊根据洁污要求一般划分为3个区:第一,相对清洁区:包括医护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及卫生间通过设施;第二,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处置室、检测室等;第三,污染区:包括诊室、留观室、污物处理间、病患走廊、等候区及厕所等。清洁区与污染区明确设置独立走道,互不交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感染性疾病在院内传播。普通门诊区的设置则没有明确的清洁区污染区区分要求,医护及病患一般共用诊区通道,医护办公及休息区集中设置。
针对临时突发卫生事件,医院原有的主体结构不宜改变,受结构柱网的限制、诊室大小的规定,并非所有的一般疾病门诊区域都可临时快速改造成为符合传染病区隔离要求的诊区。若符合条件的门诊区域通过简单改造即能成为临时的传染病门诊区,将大大提高疫情下的综合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容量和能力,为抗疫斗争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例如,我院设计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紫合梅州医院项目的主要门诊单元采用了双通道双诊室的设计,在平时能满足普通疾病门诊诊室的需求,同时可结合医护办公、更衣、休息等,每个诊区可独立运营,包含门诊、医护办公、休息功能。在面对传染病疫情的时候,则能通过简单改造满足传染病门诊区域的洁污分区以及患者隔离的要求,可独立对外开放,达到高效的诊治目的。
同时,传染病科室需要独立的空调系统,而空调系统的后期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在做好疫情应急规划的时候,将部分诊疗区域的空调系统做好预留,发生突发性疫情时,可通过管理便达到使用要求。



综上所述,综合医院在突发疫情状况下的应对策略是依据现有的医疗条件而作出应急措施,是一种被动策略。我们认为,对于传染病疫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能未雨绸缪。
目前疫情反映了我们在医院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国家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做好防疫减灾应急规划,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和医疗规划,建设可以“平战结合”的医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一,医院建设时需做好抗疫规划。我们需要在疫情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医院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便做好应急考虑。新建医院院区应适当预留发展用地,用作医院防疫应急需要及远期发展需要,传染病门诊区域可作为一个标准模块进行设计预留。规划预留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对周边的影响,如位置、出入口、风向等因素。做好预留用地规划,在疫情发生时,天然便于传染病门诊模块的临时改扩建,可以大大减轻疫情的冲击。
第二,医院建筑需做好“平战结合”设计。当前在医院建筑的设计中,比较强调诊区、病区的标准化设计。这种标准化设计往往是针对基础性疾病的诊治而设置的,并不适用于传染病诊治。医院建筑需做好“平战结合”的设计准备。抗疫储备一方面是建设或预留传染病防治区,用传染病防治的需求来设计建筑空间,平时则作为普通诊治空间使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设计手段,如门诊双通道设计等手法,使门诊空间能迅速完成平战时转化,更高效的应对传染疾病的爆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粤规划):疫情之下的综合医院建筑应对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