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与设计应对思考
—— 基于灾后身心康复的疗愈花园设计初探
ZUP | 景观一分院
12
/ 专题
前 言
INTRODUCION
武汉新冠肺炎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在全球化与城市化不可逆的大背景下,在超大型城市地区不断涌现、城市功能高度密集和混合,关联性和流动性不断加强加密的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公共健康?规划与设计工程师对于卫生防疫能够做些什么?
鉴于这种想法,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文化旅游与生态景观等角度,推出了系列文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规划与设计应对思考》,希望与各位同仁一同对此次疫情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未来的规划方向、理念与设计进行探讨。


基于灾后身心康复的疗愈花园设计初探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起了全国各界的高度重视,全党全民都在全力做好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当重大疫情发生时,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容易导致身体的防护系统被击垮,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高。同时也会让人们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绝望、抱怨等心理问题。不光影响情绪,影响健康,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面对疫情以及疫情过后所带来的后遗症,我们该如何从环境营造角度考虑有效的康复方式,疗愈人们所受的创伤呢?
健康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早已确立,环境的营造在决定健康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了承认和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一生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中期后,公共健康的头号问题逐渐由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可持续干预的健康行为的培养也就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而风景园林能创造更多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多样感官方式,利用空间、植物、场景活动等形式改善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活动方式、社交联系、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以及民众整体的健康观念提升,基于医疗环境下的康复花园,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扩展,应用范围也已由最初的医疗户外空间扩展至大多数人所在的办公场所、校园环境、邻近街道、城市空地等非医疗领域景观。受众群体也从病人、家属、医护人员扩展到更多的大众群体。它疗愈的不仅是生理上、心理上的问题,同时也能帮助解决职场上、社会生活上的烦恼。它更像一个可以疗愈心灵的自然花园,让人们能够主动、积极、健康、便捷的享用它,乐观的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针对直接传播以及接触传播的预防,佩戴医用外壳口罩、N95型口罩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使用肥皂流水或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则可以预防接触传播。
疗愈花园的起源与概念
1
1.1疗愈花园的起源
在西方,古希腊人有专门疗愈病人的睡眠花园,古罗马部队医院把后花园用来患者康复。但学术界一致认为,最早具有疗愈功效的花园却是西方中世纪的修道院花园[1] (图1)。虔诚的教徒在这种附带着宗教信仰的修道院花园中,感受到的是现实版的“伊甸园”。这里花草芬芳、空气清新,体验的是精神与生理的双重安慰与疗愈。在里面有一种特别且重要的花园类型叫做药草园,分为十六块长方形区域,分别种有十六种草本植物,这些植物园一般供患者治病的草药以外,它所带来的气味、颜色甚至味道都可以对患者带来神奇的疗效,同时病人也积极参与到种植上来,讨论种植技巧,培养了兴趣,转移了对病痛的注意力,这是最早出现的“园艺疗法”,也是现代疗愈花园的雏形。

图1 中世纪修道院花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康复性景观在美国兴起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疗愈康复景观。同时大量的报刊、书籍、论文相继发表,极大地推动了疗愈景观的发展。
1.2疗愈花园基本概念
疗愈花园(Healing Garden)是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最重要的一类疗愈景观环境。疗愈花园是指通过疗愈空间的营造或其引导下产生的一系列自发性互动行为,能够实现身心疗愈的公共绿色环境[2]。它区别传统类型观赏性质的花园模式,也有别于同样有疗愈功效的医疗花园,它与康复性景观是包含的关系,是康复景观的一个新类别。
疗愈花园的类型
2
目前对疗愈花园尚无一个达成共识的分类方式。学者 J.Westphal 根据参与方式的不同将疗愈花园分为两种模式(图2),一种是被动观察式,主要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接触放松心情;一种是主动参与式,在与其他使用者的接触和交流中释放压力,获得正向情绪[3]。这种分类方式涵盖类型较广,但每种类型间的差异与边界较为模糊。本文尝试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根据受众人群的使用功能,将疗愈花园大致分为疗养花园、康复花园与体验花园。

图2 J.Westphal提出疗愈花园两种模式
2.1疗养花园
类型阐释
疗养花园是以观赏性的景观为主,通过营造富有舒畅感官体验的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致,为受创伤患者提供放松心情的场所,促进使用者建立积极向上的情绪,以达到辅助疗养的目的。疗养花园的受众不仅包括灾后具有身心创伤的患者,还包括普通民众,因而其突破了医疗机构的围墙,从专业治疗层面转移到社会关怀与人类福祉的层面。
相关实例
黎巴嫩社区医院疗愈花园
花园借鉴了多种日本造园的手法,强调从室内看花园时富有距离感的视觉体验以及漫步于花园中身临其境的动态感受。花园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精心营造的自然景观,为所有使用者缓解压力,进而恢复身心健康[4]。埃门希泽中心的灌注治疗室,临接鲤鱼池,患者与自然花园的美景之间仅隔一层通透的落地玻璃窗,室内外空间宛如一个整体(图3)。此外,在医院的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观各异。从灌注治疗室可看见叠水瀑布(图4),为癌症患者带来舒适、积极的自然感受,可有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治疗效果。

图3 室内外空间通透
图4 叠水瀑布
① 受众人群:该花园既允许公众的使用,同时也留出了患者专用空间。公众空间与专用空间的明确划分使患者、医护人员、来访者都可在同一时间使用花园而互不干扰。
② 设计特色:该花园试图为漫步其间的人们营造一种野外自然景观。花园采用不对称布局,各类植物沿蜿蜒曲折的花园小径布置(图5),阻挡了视线,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图5 蜿蜒的花园小径
2.2康复花园
类型阐释
不同于侧重景观观赏性的疗养花园,康复花园具有助益康养的功能性。其涵盖的区域也是比较广泛的,包括医疗机构的后花园,以及城市公共绿地等。康复花园不仅针对具有病患的人群,也面向灾后特殊时期等具有一定心理问题偏向的亚健康人群。
相关实例
俄勒冈烧伤中心疗愈花园
俄勒冈烧伤中心的疗愈花园不仅可为烧伤患者提供户外的康复运动空间,同时也为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减压休憩的场所。烧伤患者,尤其是腿部烧伤的患者,通常需要通过步行来促进身体康复,为此花园中设置了环绕大部分花园、且具有不同路面材质及坡度的步行道(图6)。为保护患者自主行走,有坡度的步道单侧配有扶手。路面交替使用了沙砾与混凝土两种材质,可提供不同的触觉感知,丰富了患者的步行体验[5]。

图6 花园鸟瞰
① 受众人群:
多为烧伤患者。考虑到烧伤患者对阳光很敏感,为此花园里设有钢结构凉棚及爬满藤蔓植物的格架(图7),花园内外的树木也提供了大面积的遮阳树荫,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休憩场所。

图7 遮阴凉棚构架
② 设计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特别选取了多种香味宜人、色彩和谐、花期不同、质地各异、高度错落的植物,丰富来访者的感官体验。另外还种植了大量的多年生植物,由于生长周期较长,可充分观赏它们的成长过程。此外,景观确保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对于伤势严重、卧床不起的烧伤患者,病房窗户的位置与尺寸都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躺在床上也能观赏到花园景色(图8)。

图8 一层病房的窗户
基于灾后身心康复的疗愈花园设计
3
3.1基于灾后身心康复的疗愈花园设计要点
3.1.1构建无障碍的景观空间
灾后重建更多的需要考虑安全感的建立,能够在社会交往中感觉到安全感,是精神健康最重要的一点。同时考虑到灾后身心障碍者及亚健康人群的行动不便性,自理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弱,疗愈花园的设计应将 “建立具有安全感的使用空间”作为设计理念首位。各区域在设置正常道路外加设无障碍通道,地面采用防滑材料铺设,通道两侧加装栏杆和扶手,确保行动不便的使用者能够顺利运用无障碍通道通行,在坡度较大的区域设置无障碍电梯,使得使用者在特殊环境中能够正常行动。除此以外,园林景观区内的休息设施和指示标志也应考虑使用者需求,例如休息椅应设置靠背和扶手,休息设施外形应设计成圆润样式,尖角处安装防护层,避免使用者突发意外导致受伤。
3.1.2营造差异化的功能分区
对于灾后患有心理应激障碍的人群来说,一部分人群期望能够独处怀缅,需要私密安静的冥想空间;而另有部分人群更乐于与亲朋好友在一起,以期通过欢歌笑语忘却悲伤,他们需要能供交谈、娱乐的开放空间。因此,考虑到使用者需求的多元化,疗愈花园应根据私密要求差异设置私密区域、休息区域、园艺活动区等差异化功能分区。差异较大的分区利用植物或山水形成自然分隔,保障使用者在各自区域内不受干扰。渴望独处和安静的使用者可在私人区开展冥想、沉思;身体素质较差且行动不便的使用者可在休息区进行社交;参加社交活动的使用者可在园艺活动区与其他使用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使得疗愈景观的适用范围有效扩大[6]。
3.1.3合理配置自然景观元素
疗愈花园通过整合和搭配各种自然元素构建无限贴近自然环境的景观空间,通过借助自然的力量,激发使用者的正向情感,消除灾后身心障碍。植物是疗愈景观设计中最为关键的自然元素,应综合考量植物生长速度、花期、味道等进行搭配,种植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和能够释放杀菌物质的植物,首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石榴、蔷薇、连翘、金银花、枸杞、木芙蓉等。其次,从视觉感受出发营造富有层次感的植物群落,相关研究指出,绿色在人体视野中占据 25%时,其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最佳,建议以此为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色彩类型多样的园林植物[6]。例如在Dina的疗愈花园中,运用很多视觉观赏效果佳的植物,如玫瑰、风铃草、鼠尾草、落新妇等穗状植物,花叶相交织,绿意盎然,极具疗愈效果(图9)。

图9 Dina绿意盎然的疗愈花园
3.2 基于灾后身心康复的疗愈花园设计疗法
3.2.1感官疗法
据研究表明,使用“海洋气味”的嗅觉空间,能够使人们的面部肌肉紧张减轻大约20%。而具备放松功能的植物芳香,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建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味觉“五感”上需求的满足,可以调动灾后身心创伤患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周围景物的感知状态中,从而促进其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得到恢复[3]。因而疗愈花园的设计也应考虑到使用者在观赏时发生情感转换的可能性和趋向性,通过设置富有变化的五大感官体验,营造“五感花园”,力求打开使用者的全方位感知系统,营造有情绪质感的疗愈空
3.2.2 劳作疗法
主动参与式的疗愈景观空间设计必须注重劳作形式的多元和安全,其形式要能密切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并充分发挥自然元素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园艺活动是最能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活动类型,可以单独开辟一块活动区域,鼓励使用者亲自选择要栽种的植物并进行浇水、施肥、修建等养护管理(图10)。

图10 使用者亲身参与劳作
此外,在心理援助设计中,通常采用多种绘画情绪空间的设计,让灾后心理创伤人群运用湿水彩、油画棒、绘画拼贴等多种形式自由表达积压在内心的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不仅仅是灾后心理援助的治疗手段,更应该成为灾后重建疗愈空间中常态化的设计,设计一片涂鸦墙、DIY铺装等,让人们可以用绘画和艺术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用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大脑释放压力(图11)。

图11 可供病患自主创作的涂鸦墙
3.2.3 运动疗法
适宜的康体运动有助于灾后受创人群的身心康复,一方面,运动促使生理机制的体能恢复,而对于受到精神压力折磨的心理创伤患者来说,低强度的运动可以使其转移精神注意力,建立积极心态。设计中建议在开放区域安置智能化健身设施,提升人们的互动性、体验性,富有童趣的器材能够引导人们回忆童年的快乐时光,消解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疲倦,为使用者提供愉悦的精神和情感体验。健身休息区周边应种植复层植物,用以消隔噪音,净化空气。
3.3 基于灾后身心康复的疗愈花园设计实施方式
3.3.1 助力建设健康未来社区
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全国各地城乡社区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区的功用和价值。因为疫情而激发的社区治理能力,将凝结为社会发展的有益养分,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信息系统、资源共享等工具,助推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向迈向更注重品质生活,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未来社区建设更近了一步。
疗愈花园,可以作为构建“全民康养”未来社区的重要户外健康场所。结合社区健康管理O2O模式,个人或家庭终端与区域智慧健康平台数据互联,提供定制化健康膳食食材种植,健康积分打卡激励机制,康体互交体验场等。
(1) 通过社区人群年龄段设置疗愈花园类型分布比例
合理的规划布局,精心的设计内容,能更大限度的激活空间,提高使用率。
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社区常住人口年龄段类型。根据不同的主体使用人群来设计以哪类型为主的疗愈花园。例如:老旧小区大多以老年人为主,可以给他们设置更多的以疗养、康复为主的疗愈花园,方便他们在日常,就近就能使用,提高接近大自然的频率。设置老年人喜欢的设施、活动空间及内容。而年轻化的社区,一般以年轻人和小孩为主,可以设置多一些体验型的疗愈花园,通过户外的体验活动,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提高孩子们的社交能力,有益身生健康发展。
(2) 通过社区引导组织开展各类健康活动,激活社区感
社区应该发挥它的职能作用,引导建立邻里社群社团组织;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邻里活动;促进居民互助资源共享等。
在疗愈花园中可开设种植空间,社区可组织园艺专家协助居民定期参与园艺活动,可以得到有机食品种植、健康饮食和烹饪等实际和理论主题培训内容,也可根据居民的需求设置“养生膳食”定制化。这样的活动既能为居民提供健康食物又能通过参与体验来鼓励大家改善饮食习惯,学会健康饮食。
也可以组织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定期为社区居民普及养生康体知识,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花园内的智能健身设施,如何辨识和利用花园中的植物所带来的可以治疗不同疾病的功效。在空旷场地带领大家打打太极、学一学健康操等。并通过“健康积分”、“健康讲堂”、“智慧养老”等互动体验、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来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康养活动,提高健康水平。
这一系列活动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机会走出家门,与更多的邻里见面,并围绕花园本身来建立起一种社区感。通过学习新技能,与朋友和家人分享他们的成果,增加他们的体育活动,包括联系、活跃、关注、持续学习和给予。个人的反馈突出了大量的社区利益,以及疗愈花园如何帮助建立社会资本。
3.3.2 城市有机更新,注入绿色生命斑块
结合近年来推进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以社区公共要素的“补缺”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合理规划,激活量大面广的社区空间“微更新”,将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和小微空间的品质进行提升,结合疗愈花园等绿地景观实现功能创造。努力为社区提供更为精准化的健康公共服务,提高居民认同感。“补短板、提品质”,打造低碳绿色、复合创新、共享成长、开放协调的城市空间,建设城市绿色生命斑块。
3.3.3 连点成线,形成“疗愈花园链”
当前绿道、步行友好环境等形式的设计营造都积极的引领着全社会的健康生活行为和社交方式改变,不断提高着公众的生命机能和免疫力,也增加了居民的流动性和社会参与度。
通过健康绿道的建设和完善,结合智能化设施,将各个不同特色的疗愈花园串珠成链,更大程度上鼓励全年龄段人员积极出行,增加身体活动水平。根据自身需求,形成属于自己的绿色健康环线。
结语

赏心悦目的花园往往能让人心旷神怡,让使用者感到安全舒适的同时,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当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被全社会关注时,疗愈花园作为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自然疗养形式,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追求自然、实现身心健康的原则。它的存在,会是未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和获益潜力最大的一类景观花园。
当我们的疗愈花园像珍珠一般,一个一个串联成城市的健康绿环,又由一个个绿环连成一道道城市的绿色屏障。它不仅为城市安全空间提供了缓冲和弹性,也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健康大环境,更为社会良性发展提供了自然生态的健康保障。未来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美]保罗·贝尔等.环境心理学[M].朱建军,吴建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许平.可移动式疗愈花园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
刘婷.精神压力疏解下的景观疗愈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
-
蒋莹.西方医疗性园林的两个实例[J].中国园林2009(8): 16-18.
-
孙晶晶.注重精神感知的疗愈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14(05):29-33.
-
钱秋荣,刘林林.浅谈园艺疗法与疗愈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8(18):110-111.
— END —
往期回顾
NO.01丨规划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响应
NO.02丨城市与规划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挑战与问题
NO.03丨硬核科普 气溶胶 & 室内空气净化器
NO.04丨街区“大开放”,住区“中防控”,组团“小隔离”
NO.05丨韧性城市建设中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应对
NO.06丨疫情下对城乡“微单元”规划的若干思考
NO.07丨旅游业面对危机事件应对策略与措施
NO.08丨浙江省未来社区模式在疫情防治时的优势解析
NO.09丨从功能性公共空间规划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若干思考
NO.10丨“ 社区城墙 ” 隔离疫情
NO.11丨基于未来社区场景下的交通应急管理建议

www.zjdxghy.com
杭州市金色西溪1号楼1301室
● 扫码关注我们
浙大规划院版权,转载请联系
〓 用心铸就规划,蓝图诠释梦想 〓
你“在看”我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规划院):【ZUP防疫专题】基于灾后身心康复的疗愈花园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