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为我国创造和建设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是城市建设与规划设计行业的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建筑师、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责无旁贷。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役,建筑、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三大人居环境学科的很多学者从城市规划、管理以及未来城市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风景园林》近期特开设微信公众号专栏,推送一系列健康公共空间与健康城市建设等方向的文章,为抗击疫情,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学术服务平台优势,集众智、积合力,传播优秀学术成果,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规划开始向存量规划转型,城市建设逐步往精细化、网络化、街区化发展,需完善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并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在此背景下,社区生活圈理念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社区生活圈的建设目标和其健康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控制期间,基于公共绿地微型化的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必将对改善居民健康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及范围为导向的社区生活圈的绿地配置和设施建设,必将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城市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1 防疫期间,居民在远离城市的荒地散步


1 疫情期间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现状与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

疫情防控最基础、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线在社区,若医疗资源、管理人员配置不均,则会成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社区生活圈中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在疫情期间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健身活动空间。

目前我国的社区及生活圈的概念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绿地布局的原则、分析工具和评价指标较复杂,尚未推广普及。文中所指的绿色基础设施是社区尺度下的,相比于城市、区域尺度,社区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更注重其空间组织和构成方式,在防疫背景下,应对社区绿色基础设施中的绿地体系、空间体系进行探讨。本文所指的微绿地也是城市中小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属于社区绿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疫情期间微型绿地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例如小型公园绿地、街旁绿地、附属绿地等,设置不合理则会导致部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居民无视社区的防疫措施并到社区外活动,大大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2 防疫期间,儿童在社区内玩丢沙包游戏


2 防疫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

2.1 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

章俊华(2004年)研究发现,在“SARS”期间的日常性和休闲型公园日游人流量比其他时间呈增长状态,其调查结果也较客观地证明了人们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居家使得人们的静态行为增加,运动健身等健康行为大量减少,易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在此期间,社区隔离范围内步行可达的小型绿地尤为重要,既可缓解疫情带来的紧张感,也可以健身,同时不会造成病毒传播。对社区生活圈中步行可达的微型绿地进行适当的优化布局,可对疫情期间居民心理、生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疫情期间绿色基础设施对居民生活的必要性

预防医疗是保证个体健康最重要的手段,而目前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治疗和康复部分,绿色基础设施可维持宜居的社区景观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引导健康出行方式和休闲方式,可大幅提高广义公共健康空间的比例。

现阶段有关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的规范和导则多注重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居住区用地的公共绿地构成。少有对微绿地指标与构成进行控制的相关规定,而这些绿地在疫情控制期间具有重要价值。

2.3防疫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发展问题反思

 疫情也促使我们关注不同类型公共绿地间的空间布局关系,并较为精准地确定数量、尺度、权重等;如上海市制定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中有对社区级以下公共绿地、广场的规模面积、位置和出入口、界面形式、高宽比与分布密度的规定,应通过对已有导则的研究,制定有利于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专项规定。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3 防疫期间,儿童在极为局促的空间中活动


3 应对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绿色基础设施设计要点 ●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传播途径有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三种,患者的一些患病症状,例如喷嚏、咳嗽、飞沫等具有更普遍的传染性。病毒的被动传播能力与物质空间环境设计息息相关,在当前的疫情视角下,为应对今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从绿色基础设施下的微绿地的规模面积、宽度距离、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1)关于微绿地规模面积:以往针对人群喷嚏、咳嗽、飞沫传播的研究阐明了人体产生液滴传播的形式方向、最远距离及停留时长,应根据此研究社区内微绿地适合的最小规模面积,同时应对社区生活圈内微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进行分析,探究绿地适宜的数量配置与分布,在防疫期间满足居民使用的需求。

2)关于微绿地宽度距离:感染患者的飞沫会混合空气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可悬浮达数小时。故应对社区生活圈中微绿地的空间宽度及距离进行研究,从而确定最有利于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的微绿地宽度及距离,降低气溶胶密度,在物理层面上也能起到降低污染物传播的作用;微绿地宽度值也会直接影响其开放空间的大小,应对开放空间的尺度大小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使空间尺度能满足一定的救灾安置等实际需要。

3)关于微绿地植物配置:由于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的影响,微绿地设计时也应选择有利于空气流通的植物层次构建方式与植物种类,由于社区微绿地的特殊性,在绿地临近建筑的一侧,也应设置适当的植物,对可能的病毒传播加以阻隔。

4)关于微绿地的设施及周围界面:公众防护指南指出飞沫会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会通过口、鼻、眼导致感染。在防疫的大背景下,应对微绿地中的设施比例进行一定的调整,提升公共卫生设施的比例,由于疫情期间会存在众多需隔离观察的人群,临时性的社区公共医疗空间较为短缺,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临时医疗空间的需求,需适当提高公益类服务设施在公共绿地周围界面的比例与布局,置入一定的复合功能设施。


4 结语 ●

在疫情期间,社区生活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应对今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的规范及导则应注重优化微型绿地的规模数量、宽度尺度、植物配置及空间布局关系;应注重从“社区”及“生活”的视角确定绿地的数量、尺度及服务半径。


注:此文未正式发表,非最终版本,发表前请勿引用。


参考文献 ●




[1] 章俊华.“SARS”期间北京市公园利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园林,2004(1):74-76.

[2] BOUROUIBA L, DEHANDSCHOEWERCKER E, BUSH J W M. Violent Expiratory Events: on Coughing and Sneezing[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14, 745: 537-563.

[3] 贾风勤.不同绿地配置对空气污染物的消减效果:以伊宁市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2-45.

[4] 马妍,马琦伟,李苗裔,等.基于社区生活圈尺度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与居民就医行为关系研究: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8):36-40.

[5] 盛硕,肖华斌,安淇,等.开源数据环境下城市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供需分异识别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济南市西部新城社区生活圈为例[J].城市建筑,2018(33):44-47.

[6] 徐肖薇.社区服务配套布局思路研究:从邻里中心到美好生活圈[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与社区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443-451.

[7] 周岱霖,黄慧明.供需关联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2):1-5+18.

[8] 韩增林,李源,刘天宝,等.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分异分析: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701-1711.

[9] 刘峰,刘源,周翔宇.基于韧性理论的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策略研究[J].园林,2019(7):70-75.

[10] 石邢.城市形态、城市通风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传播:应对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OL].城市规划,2020,44(2):10[2020-02-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00211.1756.006.html.

[11]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R].上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6.

[1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

[1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




作者简介




● 胡一可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本刊特约编辑

● 耿华雄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

● 邱诗尧

天津大学风景园林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阅读 ●




● LA聚焦 | 董禹 李丰婧:共同战“疫” ——疫情中对社区治理发展的思考

 LA聚焦 | 余洋:向健康而生:城市街道再生计划

● LA聚焦 | 李雄 张云路: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 LA聚焦 | 王兰 干靓 杨伟光:发挥城市绿地效应,促进公共健康

● LA聚焦 | 龙瀛:经历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两次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十点思考|城市大数据、规划新技术、新城市科学和未来城市的视角

● LA聚焦 | 徐磊青:社区生活圈就是防灾防疫圈

● LA聚焦 | 提高社区绿化水平有益于改善居民身体健康降低就医频度吗?

● LA聚焦 | 赵晶:以史为鉴:瘟疫、城市公共环境与风景园林

● LA聚焦 | 李翅:“健康”与“韧性”理念下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空间规划策略探讨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微信编辑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风景园林》服务号

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

微信号:LAvision2018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风景园林杂志):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LA聚焦| 防疫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方向反思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