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面向大中小微企业,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发放问卷。截至2月24日,收回有效问卷11743份,参与调查的有国企和民企等内资企业,也有外资(含合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有455家企业参与调查。从调查样本看,参与调查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较大,有40.48%的企业营收在1000万元以下,42.1%的企业员工数量少于50人。纯线下经营企业占比为68.3%。
因时而动
变压力为动力
调查显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企业措手不及。为有效应对这一不可抗力,许多企业把对疫情的焦虑转换为应对复杂形势的行动,努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康师傅向武汉市普仁医院、武昌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捐赠物资。
图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危难时刻,诸多企业展现了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成为配合阻击疫情、支援前线、打响全民健康保卫战的重要力量。不少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即便是在春节假期,企业也在不断为战“疫”一线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与支持。截至2月20日,仅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入选企业便已累计向各地捐赠26.2亿元现金、价值3.3亿元的物资,以及保额50.685亿元的保险。
企业抱团“云自救”, 努力化危为机。盒马鲜生、沃尔玛、永辉等在疫情中急需人手的零售商与受疫情影响停工严重的餐饮等行业共享员工,实现互利共赢;VR看房、云卖车、线上新品发布会等“云自救”方式让不少企业转危为机;还有不少机构和企业自发整理“中小微企业自救指南”“企业复工注意事项”等,帮助同类型企业共渡难关。
疫情之下
诸多行业面临“倒春寒”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受影响尤其明显。有82.58%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类型的企业表示“影响很大,导致企业经营暂时停顿”。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是指钟点工、理发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而住宿和餐饮业容易带来人员聚集,这使得这些行业的经营存在较大困难。
因行业特性不同,不同行业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影响。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多面临人员不足等问题;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还有住宿和餐饮业等,则面临订单减少、需求萎缩等问题。
疫情过去
肯定会好起来的
多数企业表示,有关部门精准发力的政策“组合拳”正在有效帮扶企业渡过难关,62.47%的企业表示需要政府在税收优惠、经营补贴、租金减免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在已有政策落地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门槛,切实降低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近50%的企业希望帮助调配口罩、酒精等复工所需防疫物品。此外,以市场监管政策需求为例,调查发现企业的具体诉求主要集中在市场监管执法、防疫产品质量控制、企业登记注册和行政许可、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等方面。
政策“组合拳”正在帮助企业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人社部、工信部、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纷纷出台精准举措,减轻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在2月24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职工医保费、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和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等措施,是不少企业渴望听到的好消息。为进一步加强对疫情防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招商银行还设立了100亿元人民币专项信贷额度,专项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
近日,多数参与调查的企业已经开始复工复产,信心明显增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认为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这与一些专家的预判相吻合,即如果能在近期基本控制住疫情,那么疫情对生产和消费的短期冲击并不会影响到长期生产力。随着疫情的好转(2月25日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两天降至个位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复工复产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不少企业表示,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陆续复工,将按照原有资本开支计划或增加资本支出继续经营,争取尽快将产能恢复到年前的水平。
▲2月25日,工人在贵南高铁二塘双线特大桥建设工地施工(无人机照片)。 贵南高铁项目广西段(除都安地区标段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于2月24日正式复工。2000多名建设者按照要求有序恢复施工建设。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疫情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可控的。这也可以从一家家企业的“复苏”中看出来。数字化生产、开发新服务、办公模式升级等等,这背后不仅是企业的积极转型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是中国经济巨大韧性的显现。战“疫”胜利曙光就在努力的前方,中国经济新的春天也在前方。
总监制:周红军 刘加文
策划:刘娟 孙巍 徐明伟
监制:朱永磊 段世文 李晓云
作者:汤辉 黄洁心
问卷设计:李林 郭良 王忻
编辑:王鑫蓉 郭建伟
制作:李权 李珊珊 张斯禹
统筹:冉晓宁 高璎璎
校对:何都 张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思客):“疫”考之下,企业发展的“危”与“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