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疫情思考】孙立 孙美玲 | 提升自组织能力以打造韧性城市社区

【疫情思考】孙立 孙美玲 | 提升自组织能力以打造韧性城市社区


导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我们需要共度时艰,一起努力控制疫情;也需要科学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个方面,反思和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和健康城市实验室启动系列推送,促进跨学科合作交流,推动多个学科共同探讨,从健康行为到健康环境,规划建设健康城市。

【疫情思考】孙立 孙美玲 | 提升自组织能力以打造韧性城市社区


作者 | 孙立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北京北建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作者 | 孙美玲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师


庚子伊始,新冠肺炎疫灾爆发。举国上下如临大敌:交通阻断、人员隔离、复工推迟、开学延后。社会生活所受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史上少有,世所罕见。在此大疫横行、国难当头之际,每位科研工作者,都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尽自己所能,做为家、为国、为人类健康福祉谋利的先锋者:“将健康融入所有研究”。


迅速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爆了人们对人居环境安全的空前关注与对健康城市的无比向往。回顾城市至今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城市的健康与安全无刻不面临着包括瘟疫在内的巨大不确定性风险的挑战。在这次防疫大战中,具有良好自组织能力的农村社区表现出了明显的防控优势,对于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而言,应对这种高度不确定性风险,传统的防灾减灾手段已难以奏效,如何通过提升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打造韧性社区以应对包括疫情在内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今后实现健康城市梦想的必由之路。


所谓“韧性社区”是指社区能够将风险灾害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同时将风险灾害应对能力内化为自主治理能力,主动通过自组织进行自我调适与修复,以恢复社区的正常运行,并总结经验、提升对未来风险的适应性和自身免疫力。韧性其实是社区固有的一种属性,是社区依靠自身力量对风险的抵抗和适应能力,而高度的自组织性是社区能拥有这种能力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以“他组织”模式为主导,城市社区的自组织发展受到阻碍和限制,特别是我国目前对于社区韧性提升的研究中偏重于防灾减灾规划与建设方面,忽略了自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审视这次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痛中思痛,可以说能否全方位提升城市社区的自组织能力将决定着今后能否建成真正的城市韧性社区,进而决定着未来能否真正实现健康城市的梦想。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为城市社区的自组织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与全新视角。自组织理论是一个由多种理论组成的理论群,这些理论虽然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但在本质上,都是在研究系统如何自我发展、自我演化的问题。包括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论以及生命科学中的部分理论等。对于如何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而言,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的指导最为直接。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机理、条件以及规律,探讨自组织过程的一般理论,是自组织的重要部分,主要解决自组织出现的条件问题。具体研究体系如何开放,开放的尺度,如何创造条件走向自组织等诸多问题。协同学理论认为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内各要素以某种特定方式所进行的协同作用,任何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都需要以协同为动力,揭示了系统自组织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提出竞争、协同、序参量、基核等重要概念,同时研究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简而言之,耗散结构理论是关于自组织的产生条件的理论,协同学理论是关于自组织的发展动力的理论。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学理论的视角审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可发现其韧性建设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在产生条件方面,既有城市社区的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系统的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他组织模式下系统发展的非线性功能受限两大问题;在发展动力方面,既有城市社区的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要素间协同作用不明显、公共空间的基核作用变弱、居民的韧性特征不明显、社区文化衰退等。究其原因:城市社区系统的开放程度不足,主要是因为社区内空间的对外开放程度不足和缺乏与外界交流的综合平台。系统非线性特征不明显,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社区中介组织力量薄弱、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动性不足导致的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低,未能形成系统要素间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社区系统要素间协同作用不明显,是因为缺乏完善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机制不完善各主体没有参与途径和制度保障,最终导致主体间协同作用不明显。居民特征不明显,是由于缺乏完善的韧性教育体系,对韧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足。社区文化衰退,主要是由于社区空间类型、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单一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维度狭窄和缺少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造成的。

基于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我国城市社区的自组织能力。


一、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的产生条件),应提高系统开放性和非线性


1)增加城市社区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开放性包括物质空间方面的对外开放和平台制度方面的对外开放。空间方面是通过整合社区内线性空间(道路、河流、街旁绿地)将社区公共空间连成对内、对外闭合自如的空间系统,增强社区对外的开放程度;平台制度方面是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力量、信息以及资金等的交流提供途径和制度保障,增加了社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强化城市社区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系统的非线性特征是由社区居民的广泛社区活动产生的,因此需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居民参与意识来培育社区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权还给社区的主体——居民,促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二是从对社区提供优质服务、丰富社区活动主题和形式、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等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程度,最终实现社区韧性的提升。


二、基于协同学理论(自组织的发展动力),应提高系统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培育空间基核、提升居民韧性特征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1)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增强社区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应分化社区韧性建设的主体要素,通过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政府为依托,以社会力量为支撑,以群众为基础的“党、政、社、群”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如图1)来为社区系统的自组织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城市社区的韧性建设。


2)培育社区空间基核

通过建设功能多样化的社区空间,实现对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的聚集,从而促进社区系统的有序发展。既有社区可在现有空间基础上通过更新老旧设施和增设多样化设施来提升空间的功能多样化;新建社区可在规划建设阶段赋予社区空间多种功能,培育社区空间基核,激发社区系统向有序发展,从而实现社区韧性提升。


3)提升居民韧性特征

居民作为社区系统发展的重要序参量,其韧性特征的培育会促进系统的韧性发展。居民的韧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韧性的认知程度、居民的自救技能掌握程度。通过健全健康韧性教育体系,对居民进行相关健康韧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居民对社区健康韧性的认知。另外通过对各类型居民的健康韧性知识和相关自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一些应急演练、技能普及等,增强居民的风险意识、自救技能和熟悉自救通道。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社区系统发展的重要序参量之一,对社区系统的有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社区文化的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地域特色,突出文化特色;二是提高社区空间和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三是拓宽社区文化建设维度。

【疫情思考】孙立 孙美玲 | 提升自组织能力以打造韧性城市社区

图1:党政社群关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创建健康城市

微信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

【疫情思考】孙立 孙美玲 | 提升自组织能力以打造韧性城市社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疫情思考】孙立 孙美玲 | 提升自组织能力以打造韧性城市社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健康城市:应对新冠疫情专栏 » 【疫情思考】孙立 孙美玲 | 提升自组织能力以打造韧性城市社区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