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过去的一个多月,人们突然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抽离出来,没有打卡上班的紧迫感,也没有出门享受的惬意假期,一场疫情减弱了城市里的喧闹与拥挤。而寂静与冷清的另一面,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维持着城市基础运转的工作者,仍然在不停地忙碌着。
对于每个行业而言,无疑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建筑师这个群体,在这段时间又是怎么度过的呢?一言一吾策划了一个围绕着“建筑师”的短频访谈,邀请到来自不同城市的建筑师共同聊聊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段时间。
当空间开始失效,建筑师们都在思考些什么呢?他们的生活、工作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对于疫情带来的蝴蝶效应,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感知?每位建筑师都有独立的看法和观点。
对于刘淼而言,他对空间“共享”产生了思考。我们知道,公共空间无论是对人类社会还是城市建设,是一个必要的存在。但在他看来,“疫情一定是可以战胜的,但心理的病毒会烟消云散吗?人对空间会不会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公共空间承载着一定多的人流量,疫情过后,人类将如何看待空间?建筑师也许是时候需要更多层面的来考虑这些问题。

对于庄慎而言,他鼓励大家一定要学会“内化”,一个好的自我消解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引导自己突破困难并走出困局的关键。当人类接收到的负面信息超过符合后,心理压力无形会影响到日常的运转。作为建筑师,他自身以及对团队的适时调整,让人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对于庄子玉而言,作为武汉人的他,虽然一直在北京工作,但这场疫情让他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关注。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那种身份来观察生活,庄子玉开始更加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多的是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如何化解不理解或者隔阂,公共建筑如何去打破隔离?飞沫传播未来会不会是设计的前置条件?”

无论是哪位建筑师,大家都在这段期间拥有了全新的思考。这个话题还将继续下去,一言一吾作为记录者,将寻找到不同的建筑师,采集到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忧。通过“建筑”的角度,让大家获得不同的思维启发,或是面对难题时的勇气。
–

刘淼自述
·视频
我是刘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我在北京几十年,从未看过如此冷清的北京。
· 疫情期间的北京
疫情突然来了,工作节奏其实也都正常进行。对于国家民生的建筑,虽然第一季度的经济有点波动,但是我相信下半年会非常的忙。在家宅的这些天,思考很多,未来大家会更关注的怎样的建筑类型和社会问题等等。但其实最担心的是,疫情能战胜,心理的病毒会烟消云散?人对空间会不会产生了强烈不信任感?
前些年提倡的【共享】会不会因为疫情又走向【私密】,会不会由开放,走向封闭?
希望疫情能过去,也希望大家在心理的调节上能够尽快的建立信任,对城市的信任、对空间的信任、对人的信任。

庄慎自述
·视频
我是庄慎,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和大家一样,在疫情期间,我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关心疫情,关心武汉,总有些沉重的话题。但会竭力使自己保持正常的状态,我会选择去办公室工作,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次我们都切身体会到了,习以为常的日子可能天翻地覆。大家都应该想象这些变化也许以后可能还会出现,要做好准备。
又因为自己专业的缘故,我也会对比做一些关于系统、改变方面的思考。事务所实行云办公已有一年半,所以这次疫情,同事们在家远程办公并没有手忙脚乱。
而我更关心的是大家怎样去建立起正常的生活节奏,其实每天在家里会失去节奏,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疫情新闻是否会影响情绪等等……
近期我自己应对疫情的状态是,不要不知不觉让压力内化,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防护好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愿疫情早日结果,等待日常的普通日子。

庄子玉自述
·视频
我是庄子玉,德国RSAA设计集团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我是武汉人,在北京工作,现在柏林出差。我的妈妈和外公现在在武汉,担心他们,有些焦虑…

· 庄子玉工作室新柏林办公室
离开北京的时候,口罩已经买不到了,但没意识到病毒蔓延的如此迅速。在国外出差,出租车司机看到我们是亚洲脸就会问是不是中国来的,那个时刻聊天的氛围会有些许尴尬。
现在同事们都线上办公,虽然我喜欢面对面开会,但疫情来袭,远程开会也变得没有那么不习惯,逐渐适应并熟悉。
因为疫情,开始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如何化解不理解或者隔阂,公共建筑如何去打破隔离?飞沫传播未来会不会是设计的前置条件?
疫情产生了隔离,而我觉得现在更需要的是分离状态下的融合,人和人之间是需要联结的。不光是建筑,整个设计的价值、空间的意义都需要考虑的是人,现实还是现实,一旦有矛盾,这恰恰就是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吧!
–
监制 / 策划:Julia ZHU
文字整理:东开开
后期:李志雨
剪辑:张召帅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一言一吾”
引人文新知,致敬创造力
*图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一筑一事):一言一吾丨疫情之下,建筑师们都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