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社区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也是遏制本次疫情蔓延和传播的前沿阵地,为保障和维持民众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如何从城乡规划角度审视公共健康问题,并运用规划的手段完善社区规划建设呢?本文通过梳理健康社区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借鉴美国、加拿大较为成熟的健康社区规划经验,提出当前我国健康社区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供交流参考。
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与城市解决公共健康危机密切相关。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城市人口大爆发,简陋拥堵的居住环境和恶劣的卫生条件助长了霍乱、结核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病毒通过空气、脏水等媒介进行传播。城市规划通过整治下水道、规范建筑日照及通风条件等措施逐渐建立标准和规范,改善了城市公共卫生,遏制了疾病的传播。进入20世纪80年代,肥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增长让人重新关注到公众健康问题与建成环境之间的联系,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倡议的“健康城市”运动迅速在国际范围内展开。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健康城市运动,并在2017年将“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9年国务院组建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颁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随后上海、广东等省市积极响应,意味着健康中国战略已发展到深化加速阶段。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健康社区都是落实健康城市战略的基本单元,是健康城市战略在社区层面的营建和实现形式。健康社区规划伴随着健康城市规划的发展同步展开。“健康社区”概念在1989年由美国卫生部正式提出,但是健康社区运动的实际展开时间更早。1985年加拿大开始推行健康社区运动,随后西欧、西太平洋、美洲地区国家相继开展健康社区和健康城市建设,此后健康社区运动在国际范围内逐渐普及[1]。在我国最初试点的上海和苏州健康城市建设中,健康社区建设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2]。直至今日,健康社区建设仍然是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多作为健康城市的“细胞工程”出现。
健康社区的规划理念建立在对“健康”和“健康社区”的理解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身体、精神、社会和环境的完整统一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强健,指出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维度,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因此,对于健康社区的理解不应局限在实现社区居民个体的健康,健康社区应具备促进居民健康的各种条件,包括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及技术环境[3]。国内有学者将健康社区的构成环境分为物质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4](图1)。已有研究表明,物质环境能够影响公共健康,在微观的社区层面,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5]。城乡规划手段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公共健康,但是城乡规划通过规划手段决定物质空间环境,间接作用于公共健康。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将健康社区规划定义为能够使居民更容易获得健康生活的社区规划和设计。通过设计和建设健康社区能够提高社区范围内所有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质量,并且使得所有人能够自由选择多种健康的、可支付的、可用、可及的生活方式。综合已有研究,健康社区规划以规划和设计为手段,通过改造社区环境,促进居民实现健康目标。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改善物质环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公众健康,还能够通过影响社会环境的路径间接影响公众健康。Northridge等的研究从宏观(基础层)、中观(社区层)、微观(人际层)三个层次建立起了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最后作用于公共健康的分析模型[6]。田莉等认为建成环境规划结果会作用于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环境)和个体行为最后反馈到公共健康,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布局三个方面总结出城乡规划影响公共健康的作用机制[5]。王兰等将规划对公共健康的促进作用总结为消除或减少环境威胁与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两方面,从土地使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绿地和开放空间四个方面总结健康城市的规划路径[7]。综合来看,健康社区规划主要规划要素包括用地、交通和公共设施,通过改善用地结构、交通组织、公共设施布局等方式营造环境安全、生活便利、促进公共交往和培养锻炼习惯的社区环境,进而促进公共健康。
现阶段我国的健康社区建设主要为公共卫生领域范畴内的组织管理、环境建设及活动开展等内容,使用城乡规划手段的健康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国际上,加拿大、美国是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运动较早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并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积累。
由于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由缺乏运动和营养结构失衡引起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洛杉矶决定通过“设计健康的洛杉矶”计划,将一个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转变为一个能够增加居民活动和整体福利的城市。在此背景下,2013年洛杉矶城市规划发展部门推出《设计一个健康的洛杉矶》规划设计编制手册[8],注重健康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积极出行、健康饮食和社区营造三个健康策略,旨在通过营造健康的环境,增加和培养民众的体育锻炼和营养饮食习惯,同时注重促进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洛杉矶认为健康社区不仅是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和营养食物的场所,它还必须提供平等的教育、住房、工作机会、没有暴力没有灾害的安全环境以及美好的建筑环境。综合考虑物理环境对社区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洛杉矶将建设重点置于社交环境、卫生环境和建成环境三大环境的营造上(表1)。
其中,营建社交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建立强大的社区社交网络,构建和谐融合、互相信任的社区环境。策略从增加社区参与、突出社区特色和增强社区安全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增强社区参与,主要通过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社区活动以创造更强大的社会联系;突出社区特色,通过居民对社区、建筑和开放空间的认识,增强社区可识别性,产生社区认同感;增强社区安全,通过规划设计提供一个安全可靠且支持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
根据已有报告,空气、水和土地是与个人健康相关的根本要素,不洁的环境会导致哮喘、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的增加。营建卫生环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有效的规划设计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由水和土壤污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具体措施针对空气、水和土壤三方面进行实施。空气方面,通过物理环境的改进减少空气污染;水方面,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措施达到供水保护和雨水管理的目的;土壤方面,应对土地退化、土壤污染和生态结构破坏提出解决措施。
建成环境包括建筑、公园、街道等,是城市环境影响公众健康的最主要因素。社区建筑与街道、人行道的关系以及内部空间的组织,可以鼓励人们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创造出具有凝聚力的社区特征,影响着邻里交流和社区日常活动。建成环境的改造主要通过土地使用、紧凑开发和建筑设计等工具的组合来实现健康社区的营建目标,重点关注密度节点和建筑设计两方面。密度节点是人口密度较高的人口集聚区,需要规划手段提升设施可达性和交通便利性;建筑设计为行人提供友好的环境并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
|
|
|
|
利用特殊环境标志、无障碍街道、开放空间和设施,增加残疾人的活动。
|
|
|
|
|
利用特殊标志、景观处理和建筑元素,在街区创造入口和边缘。
|
|
通过使用“街头观察”战略,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
|
为立面提供面向街道的多扇门窗,以提高街道的可见度。
|
|
|
种植行道树可减少污染物,灰尘和花粉,从而清洁空气。
|
通过增加步行、骑行等积极交通方式来减少车辆行驶里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
|
通过增加地面渗透性来减少雨水径流,防止有害的土地污染物进入水道。
|
使用最佳管理方法,例如生物粪池和滞留池来收集雨水。
|
|
|
|
|
|
|
|
|
利用土地混合用途开发,鼓励居民采取走路,步行和骑车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
超市、学校、零售商店和酒店距离居民区不超过0.25公里。
|
|
|
|
|
|
|
|
加拿大是开展健康社区运动的先驱城市。在加拿大,人们很早便认识到环境可以影响个人的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乡村和城市战略上,关注土地使用方式、交通网络、公共空间和自然系统,认为这些因素可以促进人们增加体育锻炼,改善身心健康状况。2009年加拿大安大略市政与住房事务厅和安大略职业规划师协会合作编制并发布《用设计落实规划:一份健康社区手册》[9],详细介绍安大略省健康社区规划实践的重点规划内容、政府规划方案、有效规划实施方法及相关案例。
安大略的健康社区规划主要围绕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进行社区、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协调统一。为达成健康社区建设目标,安大略从三个方面关注规划与建成环境的影响与联系,一是关注土地使用决策及其与基础设施、服务、就业、娱乐、运输、人口保留、吸引力、增长管理、空气、水和土壤质量、公共领域及自然空间决策的关系;二是关注建筑和自然环境对促进身心健康与社会福利的影响;三是设计方式对社区机动性、安全性、伤害预防、视觉吸引、获取健康食物、便利性、舒适性、恶劣气候事件及社会互动和包容的影响。重点规划内容涵盖交通环境、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三个领域(表2)。交通方面要实现不同层级道路的衔接,能够安全地适应不同的运输方式;居住方面要建设安全、便利、美观、周到、包容的社区建成环境;自然方面要重视自然环境的维护,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洛杉矶和安大略的健康社区规划内容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通过土地混合开发、交通(街道)设计、公共设施布局、建筑设计等手段提高社区建成环境的公平性(即适宜各年龄段人群和各类弱势群体)、便利性、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支持步行和骑行运动,促进居民锻炼。此外,两个方案各有侧重,洛杉矶的健康社区规划重视增加社区参与,增进社区交流,突出社区人文建设,而安大略更强调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维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国土空间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等各类新型规划项目展开的背景下,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健康社区规划有如下启示:
(一)优化现有健康社区规划方法,形成健康社区规划设计导则
目前我国的健康社区规划实践正在推进中,已有一定的规划方法积累。主要规划路径包括以下四种:(1)鼓励社区内部土地混合开发提升用地效率;(2)加强社区内部慢行交通系统设计,鼓励人车分行,降低交通污染,促进居民运动;(3)完善社区邻里中心规划布局,提升社区公服设施服务水平;(4)注重社区内部绿地和开放空间设计,打造社区景观系统和活动场地。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健康社区规划对空间各要素的规划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实际建成效果还有待评估。应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反馈进行深化和细化,形成规范性文件并组织编制规划设计导则,推动健康社区规划设计在我国的普及。
(二)注重与外部生态格局衔接,建设环境友好型健康社区
健康社区作为城市细胞单元,应与城市总体生态绿地系统相适应。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更加注重自然要素的保护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社区规划应注重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衔接,结合城市绿道、碧道、风廊等宏观规划格局,尊重和合理利用场地自然资源设计社区绿地系统、公共开放空间和慢行交通系统,注重通风设计,维护空气、水、土壤环境的卫生整洁。
(三)注重内部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活动便利型健康社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倡导以人的步行范围和日常活动空间为基本单元规划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步行和骑行可达性。健康社区规划应融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在合理调查和评估本社区居民日常行为的基础上,构建配套设施齐全、无障碍、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网络,匹配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基本需求和运动需要,进而激发社区空间活力。同时,应构建围绕公交站点的慢行接驳系统,以慢行网络串联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促进便利化的社区慢行交通。
(四)注重细节设计和特色营造,建设人文特色型健康社区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2],因此健康社区规划还应重视和增强社区特色的营造,尤其是人文特色。规划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筑设计体现社区地标,也可通过建筑空间、社区绿地、公共开放空间等的规划组织形成社区文化载体空间,激发社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交流。
健康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领域,健康社区规划不仅要有专业的规划技术做支撑,还需医疗卫生、环境管理等多部门的支持,更需仰赖社区管理、后勤供应等多系统的协同合作,保障公共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康社区建设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适应城市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应对突发公共健康危机带来的挑战。因此,城乡规划工作者要致力于健康社区的规划研究,丰富和发展健康社区理论知识体系和规划实践,营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社区。
编辑:总工程师室 唐艳丽(实习)
说明:推文封面图片来源于百度
[1]Norris T , Pittman M . The Healthy Communities Movement and the Coalition for Healthier Cities and Communities[J]. Public Health Reports, 2000, 115(2-3):118-124.
[2]孙文尧, 王兰, 赵钢, et al. 健康社区规划理念与实践初探——以成都市中和旧城更新规划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3).
[3]Horst N. Measurement in health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R]. 1985
[4]王一.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规划[J]. 规划师, 2015(10):101-105.
[5]田莉, 李经纬, 欧阳伟, et al. 城乡规划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及跨学科研究框架构想[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2).
[6]Northridge M E , Sclar E D , Biswas P . Sorting 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navigating pathways and planning healthy cities[J].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2003, 80(4):556-568.
[7]王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王兰, et al. 健康城市规划路径与要素辨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8]City of Los Angeles,Gensler. Designing a healthy LA[R].2013.http://urbandesignla.com/resources/DesigningAHealthyLA.php
[9]Ontario Professional Planners Institute. PLANNING BYDESIGN: a healthy communities handbook[R]. Toronto, 2009. https://ontarioplanners.ca/inspiring-knowledge/calls-to-action/calls-to-action-archive/papers/planning-by-design-a-healthy-communities-handbook#/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粤规划):疫情思考|公共健康导向下的健康社区规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