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思翔2020新春沙龙”直播活动圆满落幕
上期,我们梳理了
天强总经理祝波善先生的主要观点

今天,我们就活动邀请嘉宾
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先生
在“疫情影响、城市发展、规划设计、服务创新”
等方面的思考予以分享
后续我们将陆续推送其他嘉宾的发言内容


刘泓志
AECOM 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各位朋友,很荣幸受邀参加天强举办的“思翔新春沙龙”专题访谈,也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在接受重大疫情考验之下,自己关于疫情和行业的粗浅思考。
(点击观看视频↑)
1
这次疫情会对设计行业、城市规划带来哪些影响?
关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我相信疫情触动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安全和生命底线,各行各业都同样承受着疫情的重压。2019年已经是设计行业负重前行的一年,这次疫情冲击之下,除了去检修企业和市场所遭受的损害,更应该借助这次经历去思考和开拓设计行业的转行和再生之道。以下五点是影响也是机会。
设计企业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与政策变化。这次疫情拓展了行业对运营风险的更多认识,尤其是人员安全和危机处理的风险应对需要,这帮助行业继续提升在运营方式上的风险管理能力。
疫情考验了企业运营的灵活性与应变力,让设计企业有机会发展出新的工作模式组合,追求更大的运营效益,甚至是能够吸引到不同的人才。因为疫情所产生的替代性工作模式(居家办公、在线办公等)也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常态性工作模式的一部分。
企业在面对复工压力与员工安全时的决策与行动,是企业价值观的清晰反映。这样的机遇让企业与员工之间有了价值碰撞和双向检验的机会,是企业文化面临挑战或是获得加持的考验,也是优化企业和员工雇佣关系的重要过程。对依托经验与创意而生存发展的设计行业来说,人力资本十分关键,企业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和健康关怀会通过这次疫情得到检验甚至提升。
此次全民、全社会的共同抗“疫”,为行业间的技术分享和技术合作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已经在各行各业点燃起来的科技发展之火,更会为设计行业的跨界合作升温加速。
2
这次疫情之后行业值得思考哪些事情?
当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之后,这次疫情为行业带来了大考验,也带来了大机遇。面对这样攸关生活品质的重大城市事件,一直号称“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力量却显得非常微弱,这次疫情对于设计行业的考验,在于如何通过物理空间的环境品质去优化社会空间的环境品质,如何突破静态空间设施的产品功能去进化城市的动态响应机制与资源配给能力。换言之,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运营治理如何做到双向赋能。
机遇也伴随考验而来。这次疫情测试出中国城市在治理上的问题与短板,也是在双向赋能积极意义下为城市规划设计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疫情冲刷下,所有规划设计产品上暴露的不足与不当,都成了这个行业与专业必然要恶补的功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破而后立”,受到战“疫”挑战甚至破坏的体制、资源、系统、甚至人城关系中的信任与价值,都会得到更透彻的审视与再建立的机会。其中最值得挖掘的是行业的创新动力和专业的跨界能力。也就是说,机遇存在于我们在这场战“疫”中付出的巨大政治、社会与经济成本,可以成为诊治中国城市病、重建中国城市文明的创新资本,从这里找到属于中国的城市发展之路和治理之道。
在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对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带动了城市规划设计产业的强韧发展,坚定了人定胜天的发展信念;然而面向未来,城市治理必将占据下一阶段城市发展的主页,城市环境的软实力建设将紧握城市持续增长的接力棒。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产业转型、跨界发展的业务压力与动力,已经不只来自市场竞争,更来自回归人本需求、尊重自然规律的新场景与新价值追求。不只来自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来自于治理能力的提升。
空间治理主要围绕城市静态资源进行生产与管理,维护空间资产的秩序;
社会治理则是应对城市人群服务的供需进行动态匹配,维护人文资产秩序。
城市空间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看,规划设计行业与专业大多只触及了空间治理的范畴。如何通过静态的空间规划设计与动态的社会治理产生有效的互动和支撑,一直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盲区,同时也是极具可塑性的发展空间。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城市的核心要素在于有目的、有系统地满足公共服务的供需关系。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便是聚焦于满足这种供需关系的规划设计。所谓城市基础设施,便是完成这些公共服务供需的城市系统,同时也包括了维护公共安全健康应该具备的城市体系。
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大部分只是围绕物质空间系统所发展的路径依赖与服务方式,所以需要迫切拓展到社会空间系统的维度上进行思考,同时利用数字空间系统的全新能力来打通规划设计和城市治理之间的技术通路,完成空间与社会共治的目的。
目标设定:需要整合问题导向的底线思维和愿景导向的未来思维,结合“平灾”需求,以保证城市安全与社区健康为底线、以追求效益与原真性为驱动的目标设定。
路径设定:实现数字科技与传统技术之间、静态空间与动态需求之间、城市治理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相互赋能,整合物质设施的环境能力、数字系统的科技能力、社会组织的人文能力来重建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路径。
产品设定:需要改变目前政府对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种方案和工程的产品采购,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脱钩的现况。从顶层而下,置入城市空间逻辑结合城市治理逻辑的产品要求;从底层而上,规划设计行业应积极思考如何从项目的图景品质拓展到运营品质的产品开发。
运营设定:通过政府、企业、民众三方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完成城市的全域治理。由政府统筹引领、开源赋权;由企业管理需求、积极响应;由民众自发自主、全民自治,使项目运营的质量成为衡量城市规划设计产品完成度的关键内容。
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力量应该助推一种更重视城市身心健康与安全发展的城市价值观,重建人与城市的透明度与信任感。
3
针对城市公共健康管理,行业可以做哪些事情?有哪些服务和领域值得探索?
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城市问题包括从现在的疫期痛点反思到疫前的城市防灾能力,以及预想如何再建构疫后的城市重建能力。疫前、疫后共同的关键课题,是城市的公共健康管理。公共健康管理是预防导向的城市治理行动。
一是对公共环境与公共健康之间关系的认知与重视不足;
二是对城市环境如何引导行为健康的论证与实践不足;
三是对创新科技如何提升管理体系的探索和应用不足。
这三方面的不足也说明了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为公共健康管理提供支撑的筹码,也是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治理创造双向赋能的有力场景。对于疫情,公共空间能够为城市筑起一道有力的防御墙,一方预留的战略地,一处机动的指挥所。通过城市健康场景引领的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是完善城市公共健康管理的有效空间工具。
4
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如何应对公共健康管理的目标和需求?
首先,是要提升对公共空间的认知,探讨公共空间包含防灾避险等多目的与多场景使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明确公共空间的边界条件,更大力度支撑公共健康事件发生时的空间治理效能。
其次,要以公共健康管理体系中所指认的易发高危场景,来引领城市规划的目标设定、技术路径、空间产品与运营模式。以空间布局与场所设计优化城市人群的使用与流动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公共健康事件发生的概率与规模,并在事件发生时快速支持应急管理。
最后,面对这次抗“疫”过程中暴露的疫情信息采集、分析、决策过程人为化、不透明、不及时等关键问题,应当充分利用目前趋于成熟的、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的数字孪生技术,发展疫前的应急预案模拟、疫期的人员物资管理与调配。疫后的社区健康重建与系统智能升级,将会为城市的安全和健康建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的指挥与决策中枢,减少政府为城市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负,从而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效益与质量。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弥补中国城市的治理能力跟不上城市硬件发展、线上系统跟不上线下建设的落差与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对城市规划设计来说,这次疫情进一步开启了巨大的再发展空间与诸多服务产品的可能性,除了融合数字孪生城市的时空信息处理计算能力与BIM、IoTa、AI等技术模块的城市信息模型,例如利用区块链的开放性和透明化来升级城市治理的技术底盘,再如无人驾驶技术推动城市动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提升,还有高分辨率的人群地图即时绘制技术提供规划设计的方案优化与决策参与,以及跳脱传统图景式规划设计的公共空间的资产化设计与市场化运营,增加对健康社区与公共卫生网络的全域建构等等,都有待城市规划设计行业与专业去探索和发展。
这次疫情牵动了各行各业对自身和城市的情感联结与深度反思,疫情对行业打击之外,也挤压出了新的行业发展思维。城市规划设计会从过去的纵向技术串联走向更多横向整合的技术并联,来应对未来的城市挑战和行业发展新出路。
总的来说,跨行业的运营模式,跨专业的技术路径,和跨时间的空间思维,是城市规划设计经历这场战“疫”后最应该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根据“思翔2020新春沙龙”嘉宾录制的视频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发布。)


推
荐
文
章


重磅发布!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调研分析

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细分领域调研结果分享
监制 | 陈淑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思翔工程设计洞察):疫情之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