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1 引言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从以往快速增长、无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步向低碳、生态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因此城市规划方式也必将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这一转变: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李克强总理做出“要通过实施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的指示。“城市修补”理念自此产生,并成为当下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

2 城市修补理念下共生空间营造

老城区由于在城市建设过历史中缺少规划引导,导致区域功能定位不突出、设施配套简陋、生态环境品质不高、城市形象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但同时也自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承载了居民地方归属感与场所精神。因此,老城区的修补重点在于对现有混杂的现状进行修复和织补,构建起完善的网络体系,让新旧事物在此共生共荣。

城市修补理念下的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就是综合运用场所理论、联系理论和图底关系等一系列城市设计手法进行空间脉络的挖掘和梳理,形成“共生元”“共生链”“共生体”三者有机联系的结构体系。其中,“共生元”是指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周边相协调的建筑、环境所形成的特色街区或产业片区,是产生共生关系最基本的单元,一般为片区特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生链”是串联起各个特色街区、产业片区等“共生元”的活力街道或文化旅游观光线路,它联系并促使“共生元”相互作用;“共生体”是指新、老建筑和谐共生,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荣的大环境,即老城区(图1)。由此构建起片区整体与局部、现代风貌与绿色自然、未来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延续之间的共生关系,形成多种功能兼容混合的共生空间,其中的主要功能如办公、商业、居住、休闲娱乐等,都不再单独存在或相互隔断,而是互相融合、共同存在。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图1 “共生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3 城市修补下的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实践

华西片区位于成都历史城区内,毗邻锦江和人民南路中轴线,是城南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随着华西医院的影响力逐步扩张,前来就医的人流量日益突增,老城区现有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无法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存在如下三大问题:

其一,由于华西片区建成时间较早,医院周边可利用空间不足,大量就诊流量使本不完善的老城区交通压力增大,交通出行低效,道路间使用效率不均;其二,华西片区是典型的老城区,其空间肌理、建筑形态大多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建筑立面、街道景观小品较为陈旧,不能为市民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其三,区域内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滞后,开敞空间严重不足,功能结构单一失衡。

针对华西片区存在的问题,规划应以渐进式、织补式的路径,结合城市修补理念,引导老城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并凸显片区特征和场所感。

3.1 部分与整体共生:递进互补的规划层次

城市规划体系涵盖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而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不同阶段城市设计解决不同的问题。由于华西片区城市设计涉及片区、街区、地块、建筑单体等多个层次,基于此,构建“宏观-微观”两级规划层次,确定由整体城市设计到局部节点设计递进互补关系,并将此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引要求,保障规划的统一性与可实施性。

在整体城市设计层面,着重对华西片区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景观廊道、功能体系、开放空间和邻里交往空间的组织等进行科学规划建设,以华西医大和华西医院为核心资源,结合医疗教育、学术交流等功能构建“共生元”,形成片区发展的动力源,并经由特色街道、慢行绿道和景观廊道形成的“共生链”连接,带动周边地块发展,形成利益均衡、共担的“共生体”,将华西打造为健康商务区的品牌。此外,通过形态、风貌、建设强度导则指引,辅助片区形成宜居宜业、颇具特色的重要节点,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街区。

在重要节点设计层面,更多关注社区生活环境与人的空间体验,旨在营造以人为本,激发片区使用者社会交流与邻里活动的空间。通过明确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界面、建筑风貌等控制要求,塑造特色风貌,凸显建筑景观,营造良好公共空间与生态环境。节点与节点之间采用不同交通方式进行立体转换,将地面公共空间、地下公共空间与屋顶花园连接,实现公共空间的互联互通。由于存量型建成区城市设计涉及较多拆迁,为了让规划理念与项目实施高度匹配,规划从社会、经济等方面对项目开发运作和管理进行评估和预算,考虑其改造时序与融资模式,并使方案基本达到修详方案的深度。(图2)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图2 重要节点改造意象图

3.2 植入与更新的共生:修补城市功能网

规划基于存量发展的理念,围绕华西片区的发展目标,对其现状功能进行梳理,依托片区雄厚的医疗优势资源进行功能网络重塑;并结合可改造地块与周边功能匹配度分析,将功能网络落实到空间。

3.2.1 以医疗健康为核心,构建核心-延展-辅助功能体系

存量型城市设计除了对空间形态、交通组织进行微改造外,还应结合现有核心产业进行创新培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创新型产业竞争力。其途径通常包括强化核心产业技术优势、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形成“核心-延伸-辅助”三大产业共生发展的体系结构(图3)。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图3 “核心-延伸-辅助”产业体系

华西片区周边已具备一定医疗产业基础,但尚不完善且较为低端,尤其缺乏与华西国际品牌影响力相匹配的对外交流和医疗服务功能。因此,依托一院一校,提升技术研发与孵化、成果转化、临床应用功能,建设西部诊疗中心和医疗创新平台,打造医疗研发创新动力源,强化诊疗技术、医学科学研究等核心产业;立足于医疗研发与创新产业优势,加强与互联网、医疗国际交往、教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以技术成果转化、国际医疗合作、医疗相关培训等功能为主导,形成医疗科技研发转化和技术扩散的集聚地,建设成为全市医疗创新创业空间的主要载体;以技术成果转化、跨界创新应用等医疗创新产业为动力源,引领带动片区推进有机更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从而实现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与分时共享,打造创新引领和宜居业示范区。

3.2.2 结合改造地块与周边功能匹配度,拼贴形成完整功能区

在构建医疗功能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空间分布适宜性,着重打造6个各具特色的医疗产业集聚区,即“共生元”。临江设置医疗国际交往区,作为对外展示与医疗学术研讨的展示区;紧邻华西医院设置新型医疗服务区、教育培训集聚区和医疗科研孵化区,强化片区医学研究、医疗服务和医疗教育等核心、延伸功能;临南侧居住片区,设置健康个性定制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临人民南路设置众创空间,作为小微医疗企业创意孵化平台与交流空间,形成丰富、连续的中轴线界面(图4、图5)。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图4 “核心-延伸-辅助”产业体系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图5 新型医疗服务区改造效果图

3.3 地上与地下的共生:构建立体交通网

以华西片区为例,通过对现有人群需求、交通资源供给、交通组织与转化效率等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现状道路为基础,明确各条道路功能关系,优化道路等级体系,完善公交网络,重构慢行交通系统,增加现有路网密度,将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结合,逐步完成对华西片区交通网络的织补,形成一个有机的“共生链”体系。

3.3.1 以现有道路为基础,完善地面交通组织

为平衡出行需求,规划提出“机动车快慢分离、就医与本地交通分离、过境与内部交通分离”三大分离。在对外交通方面,以现有对外干道为骨架,对局部道路进行修复打通,分流过境交通,减轻华西内部交通压力;在对内交通方面,以减少排行、右进右出为原则,优化以医院为代表的大型公共设施出入口位置,形成便捷的机动车流线,建立交通微循环系统。

3.3.2 结合现有和改造地块,建设立体化交通网络

为优化地上、地下交通组织,规划对片区内地下空间进行逐一排查,根据标高、出入口、层高等要素打造连片开发的地下停车系统和地下车行系统,解决片区停车难、医院周边交通拥堵等问题。通过构建交通“共生链”串联起地下公共、私有的共生元,形成互联互通的立体网络。同时,结合地铁站延伸人行通道,为就医人群提供通达的步行流线(图6)。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图6 交通系统规划图

3.3.3 完善慢行网络交通接驳

考虑到部分就诊人群出行不便,规划设置3条医疗专用摆渡公交,实现公交站点、停车场与医院及医院各院区之间的“一站式”接驳与换乘,摆渡公交要求实现无障碍设计,以满足就医人群需求。对于其他就诊人群,利用建筑间距、开放大院等方式加密街巷,形成层次分明、连续成网的慢行网络体系,并加大在地铁站、公交站公共自行车的投放力度,结合共享单车强化换乘。

3.4 现代与传统的共生:延展形态风貌网

老城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其独特的风貌文化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老城区而言,以城市修补为理念,采用织补的方式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共生是当下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途径。

为突出华西片区风貌特色,增强片区感知力,通过对区域内初具雏形的展示面、差异化的风貌分区以及高需求的人流集散中心进行特征解读,形成“一轴,两心,三片,六带”的共生空间结构。(图7)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图7 “一轴,两心,三片,六带”共生结构

在重要控制界面方面,着重对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街道空间进行规划控制。在保障道路通行能力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沿街建筑的使用功能、街道活动类型和空间景观特征等因素,将片区街道划分为商业街道、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休闲街道、交通性街道与综合性街道五大类型,对街道中步行与活动空间、行道树、外摆等附属功能设施、沿街建筑界面高度、材质等要素提出控制要求;在片区风貌方面,对建筑基本色、辅助色和点缀色,建筑风貌提出总体控制要求。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城市规划理念不断完善,老城区有机更新发展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型建设方式已转变为关注闲置地块利用、小微空间品质提升与功能塑造。以关注城市转型和存量规划为前提的“城市修补”理念,与老城区的发展诉求相契合。本文将城市双修与共生理念结合,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研究老城区的发展,并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从递进互补的规划层次、构建立体交通网、延展形态风貌网、修补城市功能网等四个方面进行共生空间营造研究,注重营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实现老城区保护与开发的共生共荣,以期能对转型期城市发展和相关规划理论完善有所帮助。

(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西片区城市设计》;除已标注图片,其他图片来源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编制中的《华西片区城市设计》,文中提及的编制方案仅用于学术研究,方案可能会有调整)

【参考文献】

(详见《成都规划》2017年第2期)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好文推荐】城市修补理念下老城区共生空间营造探索 ——以成都华西片区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