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周边的黄河景象。济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供图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2018年以来,济源市全域推进河南省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统筹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态系统保护,探索形成了“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济源模式”。

“经过修复治理,这里真是大变样。”近日,在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当地村民张家印正在参与项目施工,“眼瞅着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从采坑遍布到梨树满地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大自然赋予济源的生态环境优势。济源市位于太行山生态屏障区、沿黄生态保育带,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白银生产基地。

然而,这样好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由于企业无序开采,导致采坑遍布、山体受损,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抚平“伤疤”、偿还“欠账”,刻不容缓。2018年10月,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工程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工程试点,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类修复工程被纳入其中。该项目由济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实施,总投资超1亿元。

据济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该局不断加大对非法采矿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矿山企业违法生产“零容忍”,要求相关企业严格落实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废弃矿山整治修复,采用危岩体清除、挖填方工程、场地整平、绿化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同步消除治理区地质灾害隐患。

随着项目实施不断深入,整治修复成效逐步显现。以前的废弃矿山覆上了新土,成为宜耕地。目前,该项目对14处废弃矿山进行了修复,使2.376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复绿,并有效降低了黄河下游35.5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风险。

修复见成效,发展怎么办?济源局深入基层调研,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在下冶镇曹腰、官洗沟、坡池等村打造了应雪黄梨种植基地,并吸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人参与项目建设、绿化种植及养护等,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如今的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区,土地平整,一排排黄梨树迎风摇摆,呈现出勃勃生机。济源局相关负责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区已种植应雪黄梨树438亩,预计亩产8000斤~10000斤,按市场价每斤3元估价,每亩地至少增收2.5万元,每年可增收1100余万元。”

“欢迎大家夏天来吃梨!”张家印望着一排排黄梨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土壤条件越来越好了,种出的梨保准个个甜。”


政企合力复绿于民

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秉持系统思维、坚持协同治理。在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实施中,济源市探索推行“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保护修复模式,通过政企协作、部门协同,实现复绿于民。

“我们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一体规划,按照突出安全功能和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的原则,编制济源市整体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科学论证保护修复路径,确保修复工程不破坏原有生态,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济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雪后的济源中联赵庄矿区,银装素裹。走进该矿区时,记者遇到了正在巡检的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巡检养护工王迎春。

“前几天刚下完雪,我们要时刻关注滴灌管道是否上冻或被堵住。”虽然天气寒冷,但王迎春工作起来却一丝不苟。他介绍,这些管道用于灌溉矿山岩壁上的植被,现在山上已种植了刺槐、侧柏、白皮松等。每到春天,这里绿意盎然,时常可见野兔、松鼠等动物,吸引许多人来这里休闲放松。

济源中联赵庄矿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是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政企合力推进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2019年,该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启动,济源局派出技术专家与矿区工作人员共同破解治理难题,尝试在裸露岩石上挖槽盖土、铺设滴灌管道,最终实现复绿。

为了做好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并派员定期巡检养护。“我们积极引导持证矿山企业开展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修复治理模式。”济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模式下,济源局按照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取消了企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规定矿山企业在其银行账户中设立基金账户,定期投入治理恢复资金,对其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中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自主治理。同时,该局加强对矿山企业实时监督和指导,及时掌握持证矿山企业基金缴存情况和生态环境修复进度。

政企合力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总结中联赵庄矿区实践经验基础上,济源市将山水工程列入政府十大重点工程,进行一体推进,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台账管理,实行挂图作战,坚持周汇总、月分析、季调度,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我们坚持区域、流域整体分析、系统治理,统筹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生态保护修复手段,努力做到一体修复,加快恢复生态功能。”济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完成修复治理后,还要明确后期管护人员,并将其与田长制、河长制等相结合,定期开展项目巡查,做好各生态要素动态监测,实行一体管护,确保了项目长期稳定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鱼鳞坑”造林守护一方水土

济源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守护黄河安澜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当地山体众多、沟壑密布,山地以风化砂岩碎砾、石灰岩为主,树木成活率低,导致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如何绿化造林、保持水土,成了困扰当地政府的一个难题。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济源市对绿化造林实施方式、修复项目进行反复论证,采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努力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最终形成了垒、借、铺、保、盖“五步造林法”。

“我们发现困扰造林最大的因素就是水土,为此我们在山体上围石筑台放置树苗,人工放入土壤,增强土壤水分,再结合自然恢复的方式,让树苗落地生根。”济源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五步造林法”中的“垒”即砌垒树坑或安放可降解育林板,“借”即利用人工背土方式在坑内放入新鲜土壤,“铺”即下铺地膜,“保”即添加保水剂,“盖”即上盖地膜。

经过不懈努力,造林工人在山上挖出了上百万个树坑。由于这些树坑远看形似鱼鳞,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当地群众称其为“鱼鳞坑”。“五步造林法”为困难地造林提供了新模式,使济源市林木保存率达90%以上,让70余万亩荒山染绿吐翠。

复绿于山,修山予民。近年来,济源市努力实现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再到绿水青山的演变。“我们将继续采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尽量减少修复活动对生态的二次破坏,提高生态修复成效。”济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实施以来,济源市实现全域造林6.37万亩、修复矿山环境10.7万亩、治理污染土地500亩、治理水土流失1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28%,河流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质。如今,一幅矿山见绿、水中见鱼、林中见果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岸畔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孙安然、孙璐
文字编辑:高悦、陈琛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黄河岸畔生态美——走近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