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链接关注我们
近日,我市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深入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的创新举措,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昨天(2月2日)上午,我局组织开展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工作新闻通气会。耕保处主要负责人向与会媒体详细解读了《实施意见》,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学习强国、人民号、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现代快报、荔枝新闻、南京日报、龙虎网、南京电视台、南京新闻广播等十余家省、市媒体参加通气会并集中刊发专题报道。
以下为相关媒体报道。

学习强国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期,南京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重点,构建南京“责任明确、精准管控、高效协调、系统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是“国之大者”。南京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延伸到田间地头,建立村级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机制。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的发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南京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南京将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强化监测,构建“天空地网”全覆盖体系的监控和执法体系。
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要有“长牙齿”的力度。《实施意见》还配套了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
与以往相比,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使党政同责真正见效。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南京将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巡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开展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占用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下达至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问题,四大机制将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全域信息共享,形成耕地保护监管合力。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耕地网格化管理,完善细化“问题早发现”和“闭环联合处置”等配套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人民号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期,南京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重点,构建南京市“责任明确、精准管控、高效协调、系统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是“国之大者”。南京市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延伸到田间地头,建立村级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机制。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的发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南京市将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一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另一方面强化监测,构建“天空地网”全覆盖体系的监控和执法体系。
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要有“长牙齿”的力度。《实施意见》还配套了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问题,四大机制将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全域信息共享,形成耕地保护监管合力。
与以往相比,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使党政同责真正见效。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南京市将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巡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开展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占用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市规划资源局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下达至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市规划资源局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耕地网格化管理,完善细化“问题早发现”和“闭环联合处置”等配套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
↓滑动查看全文↓
南京近期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2月2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实施意见》作政策解读。

围绕责任落实等方面,《实施意见》确定八项主要任务。南京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零容忍,将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处处长刘洋团队调研发现,耕地“非粮化”,即耕地转为林地、园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是南京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南京确定了208万亩耕地和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这是在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中南京必须坚守的底线和红线。

《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与以往相比,《实施意见》明确,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真正让制度“长牙”。《实施意见》配套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
下一步,南京将结合数字化方式保护耕地,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送达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图、落到地、落到人。为此开发的“宁耕保”APP现已处于调试运行阶段,预计下半年投入使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期南京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南京市规划资源局2月2日就《实施意见》进行了相关政策解读。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介绍,《实施意见》提出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同时,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现代快报/现代⁺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期,南京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2月2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实施意见》进行解读。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实施意见》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重点,构建南京“责任明确、精准管控、高效协调、系统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耕地保护形势较为严峻,2009年全国第二次国土大调查至2019年全国第三次国土大调查期间,全市耕地持续减少,“三调”后全市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非农建设违法占用耕地逐步减少,但耕地“非粮化”即耕地转为林地、园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尚未得到有效管控。总体来看,南京耕地保护责任尚未完全压实,耕地保护长效监管特别是耕地“非粮化”监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实施意见》的发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南京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南京将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强化监测,构建“天空地网”全覆盖体系的监控和执法体系。
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要有“长牙齿”的力度。《实施意见》还配套了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
“与以往相比,新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使党政同责真正见效。”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南京将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巡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开展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占用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下达至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问题,四大机制将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全域信息共享,形成耕地保护监管合力。南京市规划资源局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耕地网格化管理,完善细化“问题早发现”和“闭环联合处置”等配套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荔枝新闻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期,南京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今天(2月2日)上午,南京市规划资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实施意见》作相关政策解读。
《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
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耕保处处长刘洋:“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入到基层打通耕地保护机制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基层耕地保护的监管队伍,构建起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实现耕地保护主体完整、责任下沉,使‘长牙齿’的这个耕地保护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刘洋介绍,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刘洋:“比如说你让这个巡查员去巡查的时候,他要知道哪一块地是我要巡查的目标、要保护的地块。‘宁耕保’APP它打开之后可以现场定位。上半年要进行APP的调试运行,最迟应该下半年全面实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滑动查看全文↓
实施耕地保护网格员巡查制度、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记者2日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我市已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重点,构建“责任明确、精准管控、高效协调、系统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建立地方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是“国之大者”。南京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延伸到田间地头,建立村级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机制。
市规划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的发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我市将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强化监测,构建“天空地网”全覆盖体系的监控和执法体系。
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要有“长牙齿”的力度。《实施意见》还配套了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
与以往相比,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使党政同责真正见效。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南京将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巡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开展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占用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下达至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问题,四大机制将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全域信息共享,形成耕地保护监管合力。
市规划资源局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耕地网格化管理,完善细化“问题早发现”和“闭环联合处置”等配套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龙虎网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期,南京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重点,构建南京市“责任明确、精准管控、高效协调、系统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是“国之大者”。南京市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延伸到田间地头,建立村级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机制。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的发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南京市将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一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另一方面强化监测,构建“天空地网”全覆盖体系的监控和执法体系。
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要有“长牙齿”的力度。《实施意见》还配套了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问题,四大机制将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全域信息共享,形成耕地保护监管合力。
与以往相比,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使党政同责真正见效。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南京市将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巡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开展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占用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市规划资源局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下达至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市规划资源局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耕地网格化管理,完善细化“问题早发现”和“闭环联合处置”等配套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南京电视台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近期,南京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重点,构建我市“责任明确、精准管控、高效协调、系统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是“国之大者”。我市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延伸到田间地头,建立村级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机制。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的发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我市将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强化监测,构建“天空地网”全覆盖体系的监控和执法体系。
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要有“长牙齿”的力度。《实施意见》还配套了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
与以往相比,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使党政同责真正见效。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我市将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巡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开展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占用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下达至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问题,四大机制将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全域信息共享,形成耕地保护监管合力。
市规划资源局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耕地网格化管理,完善细化“问题早发现”和“闭环联合处置”等配套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南京新闻广播
↓滑动查看全文↓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2023年12月30日,我市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构建我市“责任明确、精准管控、高效协调、系统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本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南京市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是“国之大者”。我市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延伸到田间地头,建立村级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机制。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耕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意见》从责任落实、强化建管与提质增效等方面,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我市将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在遏制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方面,严格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六个严禁”要求。强化监测,构建“天空地网”全覆盖体系的监控和执法体系。
针对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现实,《实施意见》提出节地提效的路径,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通过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大力推进耕地补充恢复。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优化布局。
(兰花塘高标准农田 图片:陈德全)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要有“长牙齿”的力度。《实施意见》还配套了四项约束机制,即建立问题早发现机制、建立闭环联合处置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约谈预警机制。
与以往相比,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使党政同责真正见效。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基层治理的网格化模式纳入耕地保护是《实施意见》的一大特色。我市将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巡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开展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占用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耕地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综合采取现场巡查、群众举报等“人防”措施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铁塔探头监测等“技防”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行“宁耕保”数字化管理,将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逐级下达至区、街、村三级,明确各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范围、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一块耕地保护责任落图、落地、落到人。
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抛荒问题,四大机制将推动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全域信息共享,形成耕地保护监管合力。
市规划资源局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耕地网格化管理,完善细化“问题早发现”和“闭环联合处置”等配套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水平。


审 核:陶乐
审 稿:朱佳
发 布:潘昕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省、市媒体聚焦我市耕地用途管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