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5日,海岛和暖,春风习习。在大人带领下,一群在海边栈道观赏美景的孩子们兴奋地喊道。
“这里现如今是咱闽南东山岛观赏海景、了解海生植物、海鸟的绝佳打卡点,你们仔细观察能收获不少。”一位父亲一边牵着孩子的手,一边微笑着说。
“这一片海域称为诏安湾,也叫八尺门海湾。湾区与邻县诏安、云霄共享。靠近东山岛一侧的海滩,种植红树林面积206.4公顷,种有桐花树、白骨壤、秋茄等品种约800多万株。”东山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黄锦树听到父子俩的对话,补充说道。
他介绍,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主要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的浅海滩涂,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也是海洋生态安全“方向标”。
之前,诏安湾区因为产业开发、围垦养殖等活动,部分浅海滩涂、淤泥质岸滩等滨海湿地消失,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特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较大的破坏,白鹭、池鹭等鸟类锐减。
2021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东山县启动了“漳州市‘东山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大规模开展红树林人工复种。
东山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阮俊华介绍,为建设好这一项目,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到现场调研,要求自然资源部门和施工单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推进项目实施。
为便于日后市民、游客亲近红树林,享受红树林带来的生态红利,东山县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将红树林分区域种植,变一个大岛为五个小岛,绕岛建设了可用于红树林管护、监测的仿木栈道,将观鸟屋、科普站点缀其中。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23年7月项目通过验收。东山县自然资源局与县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又携手,专门设立了“红树林修复示范基地”,将其作为重要的科普宣传与司法保护基地。
沿着蜿蜒于碧波中的栈道行走,一幅生机勃勃的“海上森林”画卷正徐徐展开:鹭鸟、鸥鸟或振翅飞翔,或鸣叫声声,摄影爱好者们带着“长枪短炮”蹲伏守候,捕捉鸟儿在红树林戏耍、啄食的动人瞬间;成双成对的年轻人,选择以绿树、碧海、蓝天、飞鹭为背景,拍摄唯美的婚纱照;滩涂泥沼里的跳跳鱼、鳗鲡、梭子蟹,一会冒出头,一会又隐匿得无影无踪……
“目前,这片海湾的红树林还处于幼林阶段,虽然看着低矮,却有着很强的固土能力,随着不断繁殖与根系延展,会将海底的泥沼牢牢锁住。这些泥沼为红树林提供了生长必需的元素,泥沼里生存的海生动物,既耕耘了泥土,又为飞禽供给了食物,吸引了白鹭、苍鹭、灰鹭等海鸟聚居于此。我们会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让海湾绿意蹁跹,成为东山最靓丽的生态名片。”阮俊华信心十足地说。
《繁花》剧照,实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 松江区局 供图
“《繁花》看了吗?就在我们这儿拍的呀,这里的农田是真的美!”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居民自豪地说。
近段时间,电视剧《繁花》热播,牵动着上海的城市记忆。大结局镜头中,主角阿宝站在金色稻田里,阅尽繁华后的他,留下了20亩土地和“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的无限希望,让人印象深刻。这片田野的取景地,正是小昆山镇的万亩良田。
小昆山镇作为国家第二批、上海市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小城镇,近年来通过城乡增减挂钩政策减量低效建设用地,提升全镇生态空间品质,盘活城乡建设用地,获得城镇建设发展资金,大力改善小城镇面貌,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生态文明,城镇产业兴旺,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松江有着许多像小昆山万亩良田这样的乡野沃土。每逢秋收,金色稻花如“繁花”绽放,点亮一块又一块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灿烂版图。
泖港镇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秋日的景象。松江区局 供图
1月27日,笔者来到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沿途风景如画,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格建筑、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一家一户一院落”的宜居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之前这里都是老房子,墙皮脱落,有时还渗水。这几年碰到好政策,用老房子面积置换加上政府补贴,大家都住上了统一建设的新房,整洁漂亮、环境优美,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黄桥村村民俞道弟说起村里变化喜笑颜开。
听村民们介绍,除了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持续改善,村里“三农”相关产业也正实现提档升级。
2020年年底,黄桥村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由镇集体资产公司、村级合作社与国企临港松江科技城合作建设“泖港镇临港黄桥现代工匠园”。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牵引下,园区着力构建“乡村+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以电子信息研发和轻型制造为主,逐步引进轻工业、高科技研发领域优质企业,打造以柔性系统研发为亮点,以融合都市文创、乡村风貌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园区建设让村民们有了在家门口工作的平台和机会。”黄桥村党总支副书记蒋苏叶表示。园区带动了周边百姓就业,激活了闲置资产,全村共享乡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
除了黄桥村工匠园,泖港镇农业园的发展也正如火如荼。依托优质资源禀赋,泖港镇探索推广家庭农场、休闲农场,打造特色民宿,开展农产品展销以及传统文化展示,为乡村文旅提供强劲动能。
“这都得益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泖港镇是首批部级全域土地整治上海市试点之一,黄桥村是试点取得丰硕成果的典型缩影。”泖港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试点前,作为上海远郊乡镇,泖港镇的旧有农村宅基地布局零散,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田、水、路、林、村、产各类项目规划亟待优化调整。
试点启动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精心指导,松江区政府高效组织实施,上海市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要求,牵头编制了泖港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全方位引导整田、育林、理水、塑形,科学布局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区和各类产业项目,实现规划空间置换和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构建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目前,泖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和部分乡村产业项目已在深化推进阶段,试点工作经验将为全国提供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的超大城市乡村地区建设和更新的“松江方案”。
“接下来,我们将把试点成果转化为先进经验,聚焦乡村地区,以高品质规划为引领,做好资源要素保障,提升建筑设计品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服务好乡村振兴。通过空间优化、资源整合、风貌保护和价值提升,打造更多承载美好生活和多元场景的幸福田园村落,全方位挖掘和展示乡村之美,让乡村的空间基因、记忆传承和文化密码更多地被公众所感知,彰显出‘沪派民居’的独特魅力。”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在拍照的岑大妈一家。祝桂峰 摄
“再靠紧点,再笑一点。”1月31日,在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市民岑礼英家里,不时传出阵阵欢乐的笑声。刚刚学会用手机拍摄的岑大妈,边拍照边对儿子说:“我要发给你在国外的姐姐看看,如今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坦。”
近年来,圣堂镇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垦造水田、拆旧复垦、补充耕地等政策,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产,让自然资源政策红利惠及广大群众。
温暖的阳光、绽放的花朵、碧绿的田野……在前往三山村垦造水田项目的路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在研究土壤肥力的镇干部吴英武介绍,这片区域种了200多亩的冬油菜,3月就能收油菜籽了。
2020年,圣堂镇确定在三山村开展垦造水田项目41.6公顷。2022年,土地整合流转后,当地小田并大田,开始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彻底解决了农田土地碎片化难管理难题。2023年,优质水稻种植项目被认定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产学研合作基地,并成功创建为江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获得了60万奖补资金。
研究垦造水田土壤,提高肥力和生产能力。
“土地流转好,增产又增收。”三山村党支部书记冯细卫深有感触,过去乡亲们认为种田不划算,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土地流转后,当地实施“稻稻菜”种植模式,即种完早稻、晚稻后,闲季种蔬菜,让土地循环利用起来,为村民增收致富助力。
吴英武表示,下一步将积极落实“一户一策”“一地一策”任务,不断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地力。同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今年3月油菜籽丰收后,我们就立马播种水稻。”冯细卫说。
走进水塘村,连片成垄的花地里一片忙碌。村民们正在田里收割菜花,分拣、打包、送上货车。水塘村党支部书记冯伙强喜滋滋地说:“这批菜花,将经珠海拱北口岸供往澳门各大市场。”
水塘村的菜花地里,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圣堂镇自然资源所所长张于蓝介绍,1928年,水塘村创建了“恩平第一个党支部”,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也是江门市的红色教育基地。
为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稳步提升农民收入,自然资源所积极引导水塘村把散碎的农用地整合起来、进行连片改造提升,以“政府支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发展模式,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合作有分红、参与经营有现金的多方融合、共同发展新局面。
“我今年60多岁了,闲时来合作社帮忙,一天能增加收入150元,比到外面打工轻松多了。”正在菜花地里收割菜花的村民李阿姨乐呵呵地说道。
冯伙强介绍,目前合作社聘请的村民以年长妇女为主,日后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将会有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民钱包鼓了,村集体也增加了收益。”张于蓝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用好用活土地政策,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走进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歇马村,耳畔便响起了熟悉的歌声。
“歇马村刚刚荣获《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殊荣。”圣堂镇镇长江磊说,《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唱出了村民们的心声:“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圣堂镇位于江门市恩平市中部,全镇总面积56.65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耕地面积2.83万亩,主要农业作物有水稻、香蕉、玉米等。
2023年以来,圣堂镇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增耕地、腾空间、强活力、优生态为主要内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07公顷,完成全年2322公顷水稻种植任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圣堂镇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吴英武 摄
江磊表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关键一招,将有效解决“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聚”的核心问题,能够加快形成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黄喜祖、陆佳颖、王娟、祝桂峰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见习)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乡村振兴描绘新篇章 | 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