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内容播报】2024年第 2 期目录

【内容播报】2024年第 2 期目录





规划信息


【内容播报】2024年第 2 期目录




协同治理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解析与关键议题探讨

张京祥  李薇  张峰瑞

【摘要】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保障。总结国际成熟经验,立足本土实践反思,提出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面对“竞争”与“合作”、“上层”与“下层”、“政府”与“市场”的3个关键议题,倡导转向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发展观念,建立打破行政藩篱的双层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与市场双轨驱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

区域协同治理与契约协同型规划——都市圈治理体系重构与规划理念变革

卢庆强  龙茂乾  欧阳鹏  扈茗

【摘要】以都市圈为单元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同城发展与区域治理,逐渐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共识与突破口。在总结早期都市圈规划实践和借鉴区域协同治理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区域治理体系重构的制度场域视角,探讨新时期都市圈的规划与治理问题。研究提出推动都市圈治理从区域联盟治理走向区域协同治理,在治理主体、执行机构、治理机制、治理目标、治理效力等方面,实现区域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强化;而都市圈规划理念需要从早期的有限协商型规划,转向新时期的契约协同型规划,从规划定位、规划主体、规划重点和规划实施等4个方面加以变革,以适应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和探索区域协同治理体系的需要。

“跨界合作园区热”:尺度重组与空间转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杨凌凡  罗小龙  顾宗倪  丁子尧

【摘要】21世纪初以来,中国城市的增长经历了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跨界合作园区热”接替“开发区热”成为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的集中展示。(1)研究立足长三角跨界合作园区的转型发展历程,探讨跨界合作园区历经的转移工业园、跨界新城到合作创新区的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空间转型的基本趋势;(2)基于空间转型与合作主体尺度重组活动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探讨空间转型背后尺度重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尺度上推、尺度融合与尺度多元化3个重组阶段及其所形成的托管、合署与企业式3种治理模式;(3)研究建构了跨界合作园区尺度权力重组与空间转型的逻辑框架,并从动态引导的政策支撑体系、劳酬对等的利益协调机制、省-地监管的分层管控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协同治理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思考——以江苏为例

胡海波  陆枭麟  丁琳  严亚磊  张岩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完善现代化治理手段、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总结跨地区、全流程、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下,基于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层次同步编制的实践,探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跨区域协同治理通过城市定位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交通协同、市政基础设施协同、文化协同等手段,实现不同空间协同治理目标的落实;全流程协同治理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磋商机制,实现省市县的纵向传导反馈和多部门、多条线的横向寻求共识,化解跨界地区矛盾;多主体协同治理侧重制度建构,保障行政力、市场力和社会力的多元参与。





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设计的治理转向

王世福  梁潇亓

【摘要】梳理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特征,重新审视“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议题。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设计的总体发展呈现“理论本土化和制度体系化不足,且滞后于地方城市设计实践”特征。当前,响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需求及国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中国城市设计已经出现技术性、制度性实践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性过程的治理转向,理论视角下更加关注城市设计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实践方面则出现了多类型的伴随式城市设计服务创新。本文指出中国城市设计的治理转向有助于彰显城市设计的社会性,理解“好的城市设计”是包含好的城市设计方案、好的城市设计管控和好的城市设计实施的系统性城市空间治理实践,将对中国式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城景一体:一种追求城市人居格局意境的本土风景营造模式

李静洋  李小龙  杨晓丹  邸玮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松坪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曹迎  亢萧涵   陈雨




规划研究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城市人群稳态分布预测实证——以泉州湾片区为例

杨俊宴  张钟虎  史宜  顾杰  郑坤仪

【摘要】基于预测的城市人群时空变化特征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配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城市人口在不同的空间中快速变迁移动,具有非均衡分布的特点。这种人群非均衡分布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稳态分布。本文基于LBS数据以及建成环境的多源异构大数据,选取4大类36小类指标,采用智能决策树模型构建城市人群稳态分布的预测模型。对于泉州的实证发现,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达84.32%,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依据,其内在理论依据是城市人群在空间上的规律性时空活动,能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一种历史城区景观感知的有效途径——广州历史城区天台视点遴选及其眺望景观保护与运营

吕昊男  高源  张莞涵

【摘要】历史城区风貌保护与景观感知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关注的重点。针对公众实际观景行为的调查研究显示,天台成为公众感知历史城区景观的重要视点,究其原因在于相较于地面视点,天台通过较高的视点高度,有效提升了视域面积和最远可视距离,创造出更好的观景体验。研究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筛选出6个待培育的天台视点,将其划分为高层天台和低多层天台两类;进而借助Arcgis软件对天台视点景观视野特征进行量化解析并制定视廊导控方案;最后从监测机制、法律保障、功能交通组织和产权配置角度思考天台运营管理模式,为历史城区景观管理提供新思路。

规划引领下参与式影像路径研究——以西安纺织城四棉社区《纺城录》为例

李巍  张凯  漆建武

【摘要】参与式影像是理解场所、获得认知的重要媒介,有助于提高社区参与积极性、丰富规划互动,拓展规划工具。以西安纺织城四棉社区参与式影像《纺城录》的拍摄、社区参与、规划探索为例,探究规划语境中参与式影像的拍摄(包括培训、访谈、拍录、剪辑等内容)、展示传播、多主体交互和规划响应逻辑。探讨参与式影像介入城市规划的技术要素和关键环节。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参与式影像在社区参与、规划调查、分析以及策略生成中具有正向反馈价值;作为一种规划工具,可以辅助规划师、设计师等深入理解他者的日常生活和场所精神;作为获得认知体验的重要媒介,有助于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辅助规划决策。




公共设施研究

新时代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标准研究——走向全龄友好社会

王佳文  胡继元  王建龙  王思源  牟毫

【摘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对我国社会福利设施体系提出了新目标。既有的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体系、设施功能、规划标准等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情况,以面向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既有设施体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设施规划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反馈,对新时代国家层面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标准的修订提出了总体思路,并从体系完善、级配方式、指标修订、选址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孤独症人群的公共设施需求——初步实证与规划思考

朱玮  王嘉欣

【摘要】包容性城市理念下,城乡规划须兼顾孤独症人群的公共设施需求。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孤独症家庭及专家机构访谈,总结孤独症人群使用公共设施的行为和需求特征,重点分析其“痛点”需求,讨论规划应对原则和措施。研究发现:公园绿地的使用强度最高、障碍最小;体育设施虽常用,但配套功能缺乏、存在潜在危险,社区运动场地是其主要替代;其他设施的使用都存在较大困境,硬件、公众认识和服务支持的包容性缺失是主要障碍;重点需求设施功能包括干预训练、家庭咨询、日间照料、庇护就业、全日养护。当前规划主要任务是制定面向孤独症人群的公共设施配置标准,同时在专用型、共用型设施(服务)上分别制定配置指标或包容性设计导则。




基础设施规划

高密度建成区污水治理提升规划与实施体系研究

王宁  郭繁锦  曾坚  甘硕儒  丁锶湲

【摘要】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是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的有效路径。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厦门市思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排水现状排查和数字化的技术方法,探索总结了高密度建成区“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进小区”污水治理提升规划模式。借助“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针对性地提出技术标准、实施细则和政策规章等配套措施,建立了污水治理系统“智慧型”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完善的规划实施体系,有效统筹了高密度建成区污水治理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为新时期推动污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历史研究

常州近代城市规划研究(1840-1949年)

戴海雁  张宏

【摘要】首先阐述了1840-1949年江南地区的发展背景和常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然后分5个时期解析了常州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活动和城市规划特点。分析了规划管理机构沿革。最后得出常州近代城市规划的3个结论:路径方面,作为非开埠城市,地方士绅主导的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规划的近代化,并且不同历史时期,满足城市发展诉求和解决城市问题分别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观念方面,常州城市规划经历了由士绅阶层推动到政府行政推广的变化。技术方面,1928年以前,国外城市规划的操作体系和制度框架正在形成,还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其对常州的影响;1928年以后,国外城市规划开始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广影响常州,并在规划实践中明显体现。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内容播报】2024年第 2 期目录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内容播报】2024年第 2 期目录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内容播报】2024年第 2 期目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4年第 2 期目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