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中国规划的新的“旧”理论——黄老哲学的潜在作用
Towards a New ‘Old’ Theory for Planning in China: The Potential of Huang-Lao Thought
源自:Planning Theory, 2023: 1-24 (online first)
作者:Jean Hillier, Kang Cao
推荐:曹康,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k_cao@126.com
在逆全球化、世界多元化态势下,规划理论的建构及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呈现出较以往更强的非西方化和本土化态势,即根据本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与现状来思考规划及其理论。本文依据发端于春秋战国并在汉代盛极一时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黄老哲学,来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空间规划的潜在影响,以及在规划理论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作者比较了儒家、法家、道家和黄老哲学,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黄老哲学因“采百家之长”而取了前三派哲学的重要观点。同时,黄老哲学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一支,但由于融合了黄帝学派的政治理念而具有积极、入世的特征,因而在西汉时期成为主要的经世理念并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对汉代以后的中国哲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德道经》等都被认为是该学派的重要文献,也佐证了黄老哲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在重点分析经世、势、礼与理这几个对空间规划来说十分重要的黄老哲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黄老哲学影响下的空间规划方法论。可以说,2019年以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传统哲学的许多理念不谋而和。例如: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强调各层级职责的顶层设计,与被黄老哲学吸收的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正名观念相似。又如:其通过三区三线来保护农田与生态环境并引导城镇的发展,与黄老哲学源自道家的无为(红线内保护区域)与有为(城镇发展边界内的开发区域)、人与非人的和谐共存思想相近。因而,黄老哲学有关于自然秩序及其伦理思考方面的思想,或许有助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举措,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此外,黄老哲学承自道家的对于辩证思考、变化、生成、涌现等的理解,也会有助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灵活性,以应对变化不定的未来。

对城市便利设施的偏好是否因群体技能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
Do Preferences for Urban Amenities Differ by Skill?
源自: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23, 23(3): 541-576
作者:Melanie Arntz, Eduard Brüll, Cäcilia Lipowski
推荐:沈静,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shenjing@mail.sysu.edu.cn
林承憓,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linchh23@mail2.sysu.edu.cn
高技能人群能够促进知识的创造和溢出,带动资本投资并提高消费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已有研究认为,城市便利设施是吸引人力资本和改善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关键因素,城市政策也往往通过城市便利设施来吸引高技能人群,但该类政策的前提是某些城市设施对高技能人群具有特别的价值,可以作为吸引因素。然而,基于显示性偏好的研究很难提供因果证据,来证明高技能人群比低技能人群更看重城市设施。
本文通过叙述性偏好实验,调查了德国2125名受访者在工资水平、城市设施和经济活力不同的两个城市之间的工作选择假设,并构建了潜在类别选择模型(Latent Class Logit Model),以探究城市便利设施在城市选择中的作用。主要发现如下:(1)相对于低质量的城市设施,受访者愿意放弃高达6%的工资来生活在拥有高质量设施的城市,但不同群体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无论是毕业生群体和非毕业群体,还是创意阶层和非创意阶层,对城市设施的偏好性相似。(2)受访者愿意放弃8%的工资,以生活在一个就业率高、企业初创率高和研发强度高的经济活力旺盛的城市。这是因为经济活力高的地方能为未来的收入提升提供保障,也更有可能增加工作经验。
本文创新性地将叙述性偏好实验应用于城市设施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价值。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不同群体对城市设施的偏好没有差异性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今后的理论模型中指定效用函数时应考虑这一点。从应用上,揭示了以城市设施为基础的政策能够吸引高技能人群是因为低技能人群无法搬到他们喜欢的地方并负担生活费用。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包容,政策应寻求降低低技能人群的流动性与负担能力限制,如在设施丰富的地方提供经济适用房。UPI
相关阅读
期刊导航(2023/5-2)
期刊导航(2023/5-1)
期刊导航(2023/4-3)
排版 |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