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激流峡谷,锤声作画,黔中大地频添富矿;深涧险滩,赤子践约,华夏忠魂不负初心。”朋友的32字对联,道出了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周琦40余年不变的寻锰报国赤子心。今年1月,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而此前,他已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面对这些荣誉,周琦不愿多谈,他更愿意聊聊找锰的事。

坚守初心 找矿报国

1978年,初中毕业的周琦以贵州省石阡县中考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原地质部昆明地质学校地质调查及找矿专业录取。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队工作。这是贵州成立最早且唯一建制保存至今的地质队,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功勋卓著的地质队。那时,周琦所住的宿舍外墙张贴着“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几个大字。每天路过时,他都会在心中默默地读一遍。“这几个字不光成了我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成为我的毕生追求。”周琦说。
工作踏实认真的他,很快得到单位找锰前辈们的提携,并成为科研助手。他跟着前辈们进深山、下矿洞,绘制图纸、品鉴矿石。
1982年1月,他跟随锰矿科研组到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塘坡村沿两界河溪沟勘测代表性的地层剖面。当时那里冰天雪地,但为了获得真实精准的地质资料,他跟着几位前辈卷起裤腿,穿着翻帮皮鞋直接踩进冰冷刺骨的溪水里,沿沟测制地层剖面。“那天测制完,我们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我们生火烤鞋,就着干粮轻松交谈,没有一个人抱怨。”周琦说,前辈们对事业的热爱深深感染了他。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不管在寻“锰”的路上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打退堂鼓。
实践中,他很快就掌握了在黔北地区寻找锰矿的标志,但同时也发现,“矿坑中揭露的锰矿体中有很多奇怪的地质现象说不清楚”。
带着疑问,1982年9月,周琦来到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又回到找锰野外一线。为了深化对锰矿的认识,2000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硕士,而后又攻读了博士。求学期间,周琦所有的毕业论文都是关于锰矿的,越来越多的科学问题逐渐解开疑团。

突破传统 解开谜团

“找矿其实和看病差不多,医生面对的是患者,我们面对的则是地球。先是初步‘诊断’,观察地表特征、分析地质结构、判断成矿的可能性,然后就要采样,做系列‘检查’,确定了矿床的位置,再‘穿刺’(即钻探),把矿找出来。”每次,面对怎么找矿这样的问题,周琦总习惯简单而形象地解释。实际上,找矿远没那么简单。
1990年,贵州的“寻锰”事业陷入低谷。在那以前,传统的锰矿外生沉积成矿理论认为,锰矿主要来自远古大陆的锰质经长期风化、剥蚀、搬运等,最终在盆地边缘或海边沉积成矿。然而,随着地表矿越来越少,原有的找矿规律难以指导和帮助圈定新的找矿靶区,锰矿保有资源储量出现严重负增长。到1998年底,黔东地区主要锰矿山服务年限已不足10年。
1999年,103地质队争取到了原国土资源部下达的“贵州铜仁—松桃地区锰矿资源调查评价”重大项目。当时,周琦已是该队总工程师。大队在笔架山连续打了两个钻孔后,并未见矿,周琦颇有些心灰意冷。“当时我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虽然解释不清楚,但总感觉武陵山区不可能没有锰矿了。国外传统的锰矿成矿理论认为,大规模的锰矿床一般都是‘外生外成’的,但它并不符合我国华南、贵州地区的锰矿成矿特征。同时,过去找到的锰矿主要是露头矿,然后沿着锰矿体的露头顺藤摸瓜、由浅入深,逐步扩大规模。但全隐伏锰矿的找矿预测,难度就大幅提升了。”周琦说。
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周琦平复心情,反复琢磨前辈们留下的资料,结合主持实施的几个项目,进行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二次开发,并创造性地用锰、铬等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比值规律来预测锰矿可能存在的位置,圈定锰矿找矿靶区,进行钻探工程风险验证。
“2000年10月10日凌晨3点,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终于见矿了!’至今,我还记得电话那头西溪堡地区钻探施工总负责人王瑞坤异常兴奋的声音。”周琦说,“第二天天刚亮,我就到现场拿着岩心样品跟其他锰矿区矿石仔细比对。按捺不住的激动呀,锰矿有2米多厚,块状构造、结构细腻,说明西溪堡地区具有良好的锰矿找矿潜力!”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塘坡式”锰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周琦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锰矿成矿理论——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理论。他提出,形成锰矿的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锰和烃类气体、流体融合在一起从地幔涌上来,在裂谷盆地中心喷溢沉积成矿。这一理论揭开了锰矿中含有沥青的谜底——沥青是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过程中的伴生产物,同时也突破了苏联专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锰矿沉积相变模式,成功找到了适合于我国武陵山区复杂构造背景的寻锰方法。
经过不断优化和升华,周琦最终创立了全新的锰矿喷溢沉积成矿新理论和隐伏新类型锰矿找矿预测关键技术体系。以此为基础,黔东地区深部锰矿找矿捷报频传,先后发现4个世界级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和一批大中型锰矿床,由此成为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贵州锰矿资源储量跃居亚洲第一,实现我国锰矿地质找矿有史以来最大突破。

搭建平台 培养人才

从青葱少年到花甲之年,现为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勘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贵州省战略矿产智慧勘查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周琦始终没有变,依旧喜欢往野外跑,而他身后是更多的年轻地质人。
“总有一天,我会退下去,需要有一批年轻人追上来,撑起国家的锰矿找矿事业。”从20多年前,周琦就开始着手搭建平台、培养人才。
103地质队的袁良军、张遂、杨柄南和谢小峰都是周琦一手带出来的科技人才。谈到周琦时,他们说,周总很严谨,但对他们很关爱。工作、论文无从下手时,他们都会请教周总。周总先骂几句、瞪几眼,接着却从标题字眼到关键技术一一指导,甚至经常加班加点帮他们逐字逐句推敲审核,有次甚至审核了6遍。“对自己的专业要树立起兴趣,然后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更大更高程度的创新,为我们国家,或是为你这个专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他常常告诫年轻人。
正是在周琦的指导下,贵州省地矿局仅103地质队就拥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十、百、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10余人,博士硕士60余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人员70余人,同时还建有“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贵州省锰矿资源预测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平台”“中国大塘坡式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

智慧找矿 任重道远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地质足迹印山川 | 黔贵大地“追锰人”——记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