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国民大众旅游的“高大上”到常态化生活的“小确幸”,当下,中小城市迎来了出圈机会。
台州玉环鸡山岛
2022年11月-2023年3月,“深规院-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院 联合体”参与玉环新城(漩门三期)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荣获第一名,并于2023年8月启动方案整合深化工作。
面对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开发逻辑的转变,项目团队思考小城活力营造课题,从人气流量入手,通过场景营造,完成城市设计。

玉环新城(漩门三期)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城市设计范围
流量,是当代年轻人的旅游风向标,流量涌向何处,何处就产生下一个“网红”景点。
不同时代,城市出圈的理由不同。
早期城市出圈拼的是综合实力、历史文化底蕴,如北京、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随着自由行和小资审美兴起,如香格里拉、丽江、拉萨、厦门等赋有“诗与远方”气质的城市成为旅游度假胜地;
而后新媒体时代催生了一批初代网红城市,如重庆、成都、长沙、青岛等有地方特色场景IP。
当下伴随短视频流量时代而生,如淄博、鹤岗、江门、榕江、随州、柳州等中小城市开始走红。
这些城市凭借极具烟火气的地方饮食、特色化的生活场景、高性价比的预算、悦己的消费模式等,踩中当代年轻人兴趣点,在社交媒体催化下走红。



台州1号公路、玉环大麦屿“山海诗画”文旅集会
©玉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新时代中,不少中小城市都想进一步拓展空间发展的机会,从而抓住“流量“红利,打造城市IP,赢得人气、迎来潜在商机。
结合2023年浙江玉环新城(漩门三期)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的参赛经历,本文从新城建设方面浅谈一下:
中小城市如何赢得“流量”?
流量之后如何转变“留量”?


中小城市成为当前文商旅消费主力军,如何抓住流量机遇?
玉环新城城市设计项目旨在通过规划设计,激活市域资源,帮助当地政府完成打响美丽玉环的名号,为玉环这座小城吸引更多的流量,让这座滨海小城“走出去”、“引进来”。
初次踏上玉环这片土地,我们发现了这个美丽的滨海小城汇聚了“山、海、河、港、湾、镇”多种风光,积淀了极地方特色的“渔、寺、田、舍”等地方民俗文化。滨海小城闲适的漫生活节奏与浙南海岛重生产的拼搏文化在这里奇妙的结合。
网络上,玉环热度虽然不算爆,却收获了许多小众景点爱好者的赞誉,“严重低估”、“高性价比”、“小众宝藏景点”成为玉环的高频形容词。
我们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玉环美景并没有成功地推广出去,
二是玉环美景没有与[玉环市]进行有效挂接。


这个60多万人的滨海小城,在小红书上不乏热度,常出现“被低估”、“高性价比”、“”最适合2日游”等高频词汇。
玉环“出圈“,需要一个强力的地方化标签。
要塑造[玉环式的滨海美丽小城],重点在[玉环式]。要打造的城市场景与生活方式需是玉环这座小城独有的、是[玉环人]能自豪吆喝出去的。
针对玉环所需,我们提出了两点设计原则:
01 强调一个整体玉环,各板块相向发展;
02 放大小城的山海特征,将玉环与海湾在城市意向上绑定。

海岛都市 玉环水城
① 玉环各空间版块相向发展
新城建设,要融合老城区及周边村镇共同发展。
针对“有资源但散布、有品质但小众”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玉环的核心结构需求是聚合:
我们强调新城空间要连接南北,统筹整合市域已有空间资源,强化城市凝聚力,再依托自然山脉、水脉,通过道路和水系的规划建设,实现各城市板块的空间互联互通。

大玉环空间整合计划
② 放大玉环小城的山海特征
散布的城市场景、美丽的打卡照片,如何能切实地组织在一起?
我们将山、水看作重要的[蓝绿基础设施],慢行系统、公园设施等各类开放空间全部依水布局,水网运河连接各个街道、乡镇。
同时,城市的公共活动、消费场所、公园广场全部滨水布局,将小城的公共生活推向海边。
山脚即城市,滨海即生活。
沿岸而行,便能入城穿镇、见识古今;乘车而过,即享小城的宁静、又见节庆的烟火。我们希望利用山水脉络聚拢散布的小众空间特点,呈现出一个整体而又缤纷多彩的玉环。

③ 烙印“玉环式”标签的城市意向
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出圈,中小城市的实力、名气都稍逊一筹,能够一炮而红,也是城市在具有一定空间功能品质与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的影响下综合产生,折射出城市文旅与本地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利用“空间连片相通”、“热点场景串接”、“水、城相依互融”的设计策略,我们希望不论是本地的企业生产、居民生活,还是外来游客的观光休憩,都会在居、业、行上感受到这里是不同于其他小城的玉环。


新城建设,如何留住老城精神?
今天,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多了很多感性。
年轻人不再追求“宏大叙事”的城市故事。对比一、二线城市的快节奏,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成为年轻人节假日旅游与迁徙的生活目的地。像玉环这样的小城市往往具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小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于烟火气,它们将新旧融合得好,或是独具个性,在城市建设中避免千篇一律的新城高楼林立模样,舒适的自然环境,装载着有趣的内容,同时还拥有低成本、高性价比的舒适生活模式。
玉环新城建设,空间上应该延续的是小城精神、山水气韵。






玉环城市美景
在玉环新城,用[空间场景]延续[玉环生活]。
我们放大玉环地理特征,创造在地化的城市场景,结合已有“流量”景点塑造城市名片,让玉环市能吸引人、留住人、感动人,营造城区长久活力。
场景设计的意义即在让市民通过功能的体验与空间的感受,产生强烈的地方归属感、自豪感、参与感,造就[人带人]现象,实现城市[长红]。
我们心目中玉环式空间场景:
城市中心不是高楼林立的CBD,是海滨的桌椅、水上的活动,是瞬时可见海的舒畅,是可拍照打卡的生活日常。
产业园区不是空旷的厂房集聚地,是临水的街道、街角的商店,是下楼饮茶的舒适,是临街就有相关产业服务机构的便利。
住区不是联排的板楼和围合的公园,是滨水的窗台、是开窗可见的草地,是30分钟能通山达海的小城慢行,是工作、生活在花园里的惬意。


通过放大玉环新城临山临海、山海相近、腹地较窄的地理特征,演绎本土上山下海的浙东南渔民文化特征。
我们为玉环新城塑造了一个独有的、随时可进山亲海的[玉环式生活方式],为玉环打上[30分钟可进山入城亲海]、[15分钟本地制造企业可获得专业技术服务咨询]、[5分钟可随时交往饮茶聊天]的城市IP。

今天的游客关注的不仅是名胜风景,更期待体验当地以美食、建筑、文化等为载体的“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从城市运营者与投资者角度来讲,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玉环的房产,而是玉环独有的、让人向往的滨海美丽小城生活方式。


将“流量”变“留量”,
如何让人群对玉环的城市空间产生[黏性]?
出圈的中小城市有的共性在于接地气,有烟火,那里的场景有关于美好生活的一切,让人们愿意去参与、去体验。
今天的游客关注的不仅是名胜风景,更期待体验当地以美食、建筑、文化等为载体的独属于目的地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如近年流行的“反向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就是传统旅行方式变迁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小城市迎来出圈机会。

场景营造,赋予空间场所主题性。
我们在玉环新城城市设计中重点关注公共事件策划运营,[事件]作为连接[人]与[空间]的媒介,赋予空间场所[主题性]。
我们打破生态空间作为城市板块分割的刻板印象,取消“隔离带”的概念,重新定义新城的生态空间。它是市民休憩、游玩的场所,是文化节庆活动的舞台,是连接山海的走廊。

水渠疏浚河道不单是排洪泄涝的水利工程,更是人来人往的水街、是商业活力的载体、是游览玉环美景的航道、是玉环市式街景的明信片。
滨海的大道不再是城市与海域的分割工程,是玉环马拉松的举办地、是滨海烟火街市的入场门户、是海岛小城风光的展示台。


项目发起-共创涌现-持久活力。
设计师协同城市管理者,以[城市营造发起者]的角度思考空间的社群意义,利用规划工具谋划空间结构、策划功能事件、创造空间场所。
我们链接新城建设项目与城市活动策划,从山脉入城再到海,为玉环新城定制了一套全域有趣的漫游地图,展示玉环新城未来的工作生活场景,引导人们探索这里的山、海、城。

我们在玉环新城筹备一个极具玉环特色的”塞尔达开放世界“,让[玉环人]自由探索,享受逛街、吃茶、垂钓、露营、游船、拍照的乐趣。
设计师与城市管理者退居幕后,邀请[热爱玉环式滨海美丽小城]生活的[玉环人]参与、共创发生在玉环新城的公共事件,空间是舞台,玉环人是参与者,公共事件就是城市生活的高潮演艺。
从山脉、运河、海岸到海面,描绘一张全域有趣的山、海、城漫游地图,赴一场周末狂欢盛宴!

情侣海岸漫游,
从日出到日落,穿梭海岸、城市、湿地、河湾,深度阅读浪漫海岸的不同表情。


沙滩狂欢,
在城市中心踏海逐浪、赛艇帆船、水上飞机,感受乘风破浪的乐趣。


川上海田,
大地餐桌,水上社区,挖掘农业生产空间的城市经济活动,领略“玉环式”的有机生活方式。


湿地秘境,
观鸟赏蝶、林间冥想,体验原真自然野趣,生态空间的经济价值实现。


溯溪越野,
穿城入林、走进山谷,寻访沉睡山中的古寺遗迹,聆听玉环的人文历史。


流量为中小城市带来新的机遇,但城市空间的场景营造不能沦为流量的附庸。
网红景点大量同质化的景观,如“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了XX”系列路牌,或是带着XX地名的竹筒奶茶、用地标做造型的雪糕等前篇一律的人造景观,让人审美疲劳。
百花齐放,又有趣,又有内涵,是我心中未来中国无数中小城市的理想模样。

重视流量但不依赖流量,
如何实现城市发展的“长红”?
盘点近年走红的中小城市,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走红只是一时,客流量短期激增之后,是再度归于平静,能将这股热度转变为长久发展动能、推动人才和产业引进的城市少之又少。
流量可以为城市带来机遇和关注度,但把目光拉长,城市发展的根本是内在实力基础,包括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实力、人才引进和培养状况等方面。

©玉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玉环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人民最富裕的区域之一,其民营经济占比高达99.8%,全市工业企业共有12974家,2021年玉环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8138元,位列全国县(县级市)第二。
2017年玉环撤县设市,城市能级提升一直成为近年玉环发展的核心课题。玉环现状产业空间存在布局分散、形象辨识度低、空间品质欠佳的问问题,玉环产业平台、分行业经济贡献散,缺少头部企业,导致集聚效应不强。
如何从空间设计与城市运营的角度,让这座滨海小城“网红”后再“长红”,我们提出两个核心思路:
01 产业的根本是[人],未来就业在玉环新城的人更需要什么?
02 玉环新城能为就业生活在此的人提供什么样的体验?

结构层面,玉环新城需要营造活力中心。
民营企业与制造业是玉环经济命脉,产业特征导致玉环的街道与乡镇发展各自为政,功能与空间联系薄弱。数据显示,大量玉环人在节假日会前往温州、宁波、杭州等城市消费。
因此,玉环的中心绝不是高楼林立的CBD,而是玉环人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的目的地,是大众生活工作的城市核心区,为已有消费休闲需求的玉环人提供相应的城市产品,为外来者呈现玉环式的文商旅场景。


功能层面,强调[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
玉环已有坚实的民营制造业基础,发扬产业优势仍然是未来玉环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务之急。
新城的产业既不能摈弃原有优势,也不能照搬已地换量、就地开厂的粗放模式。我们方案在产业区置入小型金融咨询、法务咨询、技术交流平台等功能,利用产业服务让原有企业更专业、更交融。
同时,城市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生活与就业的乐土,生活性服务业是就业人群在工作日“悦己、小憩、充电”的重要供能站。
产业园中有集中的生活服务设施、办公场所有临街的商铺,让就业在玉环新城的人可以在工作日午后的小憩中饮茶、聊天。


风貌层面,书写海湾与小城的场景故事;
颜值即生产力,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胜利。
过去的玉环有海但不近海,城市与工业空间在腹地山坳布局,渔村临海散布。大道与滩涂空间横隔在海湾与城镇建设之间。
玉环新城临海而建,环漩门湾打造7个口袋内湾,玉环人生活在海边、工作在海边、游乐在海边。
我们强调产业空间的城市化、生态化。基于玉环的民营企业小规模、无污染、高灵活的特征,我们为其定制街区化的生产空间,让生产制作走出厂房、进入街区、靠近水岸。


后记
在自媒体兴盛和人人自我表达的今日,我们希望通过事件的牵引,激发玉环人的地方自豪感,让大家自发地在社交媒介上分享他们的社群生活、分享玉环,产生[人带人]的连锁反应,吸引更多人来到玉环、爱上玉环,让玉环新城的设计营造做到[建立边界、打破边界]、[邀请进来,推销出去]。
以玉环新城城市设计为例,UDR团队在[运营型空间设计]的大课题下,探索如何将设计源头直接锁定为[人],以[事件策划]作为人与城市的连接媒介,以[空间场景营造]为主要技术手段,实践后城镇化时代的[城市营造]课题。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玉环新城(漩门三期)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组织单位:玉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项目地点:浙江省玉环市
项目规模:概念规划范围145平方公里,整体城市设计范围38.5平方公里
项目荣誉:国际咨询第一名,中标
项目时间:2022年11月-2023年3月
项目团队核心成员:
深规院城市设计研究所:刘浩、魏宗浩、吴凡星
深规院规划二所:李理、詹雷、侯小冲、王锫
深规院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彭敏学、葛梦莹、付秋玲、李晓楠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院:张乐益、褚书顶、陈建军、吴鹏涛等
图文编排:udr品牌团队
作者简介

深规院·城市设计研究所
魏宗浩
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硕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所。关注设计创造的城市美好。

本文转自深规院设计所
版权所有©深规院设计所,转载请联系原号授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udr实践 | 流量-场景-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