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落实自然资源部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工作任务,3月22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项目(中国部分-自然资源领域)”(以下简称“项目”)第一次工作推进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成功举办。
会议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组织,副院长骆悰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三级调研员宁佳,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以下简称“GIZ”)代表“Urban-Act项目”中国部分执行主任刘同,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土空间规划总师、研究员贾克敬等领导及嘉宾出席本次会议。上海市、河北雄安新区、厦门市、嘉兴市、西安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试点城市和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代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等执行单位代表,以及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嘉兴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有限公司、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长三角(嘉兴)城乡建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厦门规划展示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雄安分院等技术支撑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工作方案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任务要求,一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标准、政策完善等技术研究工作;二是组织六个城市和地区的试点示范工作;三是推动合作交流和知识传播。第二部分是工作分工,按照项目要求,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负责业务指导,国际合作司负责对外沟通以及有关国际交流及推广工作;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项目自然资源领域的技术总牵头,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国际合作司和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协调各家单位共同推进项目;同济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负责整体的技术协调衔接;试点城市及地区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分别确定技术支撑单位,组织开展试点示范。第三部分是整体进度安排,2024年系统推进各项研究和试点工作,2025、2026年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建议,并加强交流、展示和培训。第四部分是实施机制,建立定期调度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合作交流与专家研讨制度,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程参与到本项目前期策划和项目申报工作中,随着工作内容和试点范围的拓展,上海作为自主贡献试点城市被纳入其中,将在总体规划层次开展“双碳”专项规划研究,在详细规划层次开展低碳和韧性的规划研究。上海围绕“构建更加合理的空间组织模式、积极建设更加优质的生态空间体系、建设更加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高质量推动更系统的综合防灾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为城市低碳韧性发展奠定较好基础。后续,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全力支持上海试点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工作,加强与其他省市相关部门的交流,为本次项目贡献上海智慧。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苗强
当前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工作重心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过去几年,雄安新区在韧性城市规划实践方面有所探索,包括:围绕空间安全,构建稳健、灵活城市空间布局;牢牢守住安全的底线,建设综合高效的防灾系统,分级分类刚柔并济建设防灾工程;聚焦安全运行,完善高质量生命线系统等。未来,将结合本项目的推进,进一步总结探索韧性目标下雄安新区的规划方法和经验。
厦门市在低碳交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包括: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整体职住平衡;鼓励绿色出行,改善出行环境;倡导公共交通集约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任务方面,结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厦门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要求,厦门市已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协助GIZ组织印尼中爪哇省交通部门相关人员赴厦门市交流学习,介绍厦门市低碳韧性交通规划的经验。下阶段,厦门市试点将按照自然资源部的要求,围绕《厦门市低碳交通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厦门市韧性交通规划研究》两项工作展开,并按工作方案进度要求形成成果。
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沈菁
嘉兴市已经形成覆盖顶层设计、重点领域、专项保障的“1+N+X”的“双碳”政策体系,在低碳和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本底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目前,嘉兴市已成立工作专班,对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调研,一起形成试点工作方案和工作简报。嘉兴试点工作包括《嘉兴市国土空间体系下的低碳和韧性城市专项规划》《面向低碳和韧性嘉兴市试点地区详细规划研究》以及交流传播项目成果三方面任务。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为责任单位,将组织好各相关技术单位共同推进完成试点工作。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处调研员
郭强
西安试点主要包括三项工作任务:《国土空间规划气候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将重点完成气候特征分析、气候风险评估、气候环境与空间发展的关联性分析等主要内容;《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韧性城市专项规划研究》,将结合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进度,完善国土空间气候韧性理念和内容框架;《面向低碳和韧性的详细规划研究》,将选取生产、生活等典型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单元的主要减排增韧措施和途径。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带领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严格落实会议要求,全力做好项目推进。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部长
刘伟
围绕示范区“一田三新”的战略定位,已经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总体规划层面,推进跨省域的规划传导体系并推动实施;二是生态绿色方面,基本搭建区域共保联治机制架构;三是“双碳”目标方面,逐步推进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四是聚焦水乡客厅编制近零碳专项规划,推动实现各类“双碳”理念、指标集中落地示范。后续,将严格按照自然资源部工作方案要求,做好试点工作,推进《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实施,并保障低碳和韧性相关的规划土地政策落地。借助本项目,开展试点工作的集成示范,真正发挥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定位。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度重视本项工作,已经开展相关研究和试点城市调研。后续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刻把握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和路径。二是全力做好重点工作,加强成果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推动经验总结和知识分享。在技术研究方面,牵头低碳和韧性目标下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的研究等五项任务;在试点示范方面,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上海方案”“嘉兴方案”,为相关技术标准、政策建议提供坚实支撑,并积极开展成果交流与推广。三是持续优化推进路径,以成果体系统筹各方智慧和力量。最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总牵头,将秉持责任心和使命感,协同大家一起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整体工作。
同济大学校领导对本项目高度重视,已组建由学校科管部牵头,融合交通、城乡规划、测绘等专业的跨学科工作组,并取得相关进展:一是开展了厦门市客运交通碳排放估算与分析;二是对欧盟低碳和韧性城市交通规划政策框架、城市交通低碳和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研究;三是推动成果交流和经验推广。下阶段,工作将围绕《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定量分析与监测评估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交通气候韧性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技术研究》等内容展开。在自然资源部指导下,同济大学将与试点城市紧密协作,确保按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任务。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作为第一技术牵头单位参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牵头制定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指南等多项技术文件。前期积极参与项目总体目标与实施路径设计工作,为GIZ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的三方协议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工作方案,将牵头制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分类标准》两项技术标准,参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的修订工作。下一步,将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下,积极推进牵头任务的执行实施。
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合作,已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跨所团队共同参与的工作组织架构。中心将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试点城市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编制技术,积极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政策的创新研究,总结地方经验,形成国内国外案例报告和编译材料。启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指南前期研究,以及市级总规编制指南的衔接工作,探索将低碳和韧性理念融入规划编制指导文件的具体路径。下阶段,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将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下,积极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各试点城市和地区紧密合作,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GIZ “Urban-Act项目”中国部分执行主任
刘同
本项目执行中可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建议重视项目内容中的女性力量,关注弱势群体。二是建议增进区域交流合作,希望各执行单位积极参与项目中的培训工作,并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建议结合试点城市和地区的工作特色,输出中国经验。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将与GIZ保持积极对接,全力支持执行单位、试点城市和地区在国际舞台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目前,我国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优秀实践案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合作司将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互学互鉴。
李枫副局长对本次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各单位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高度重视本项工作,严格落实部专题会议要求,在既定工作方案基础上,高水平、超容量地完成相关任务,面向国际体现出中国的“知识传播伙伴”作用,做出示范、做出特点、有所贡献。二是要以本项目为契机,将绿色低碳理念充分融入规划工作,有效提升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水平、推动规划工作低碳绿色转型,并将有关技术成果转化为行政管理政策,进一步形成可推广至全国的普适性要求。三是要抓好工作方案落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要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切实履行好技术牵头单位职责,其他各单位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共同落实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尤其是定期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和专家研讨制度。四是要促进项目成果的显化、输出和发声,“边试点、边总结、边应用、边推广”,在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国际合作司、GIZ的指导下,加强国内普适推广和国际交流宣传,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会后,全体与会人员前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展示馆与嘉兴市嘉善竹小汇零碳科创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低碳绿色示范项目和制度创新成果的学习,为国土空间规划助力城市低碳韧性发展开扩思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项目(中国部分-自然资源领域)”第一次工作推进会成功举办